3

敏于“思”通于“变” ——读戴清《剧变之思》 □范咏戈 2018年05月07日 来源:文艺报

作为“北京青年文艺评论丛书”的一种,戴清的《剧变之思》以对当下电视剧研究和评论为内容特色。收入文集的40篇文章大致分为四类:一是电视剧艺象评析,二是电视剧类型研究,三是电视剧个案时评,还有一类是姊妹艺术时评。这些成果集中反映了作者近年来在电视剧领域教学、科研和写作的新收获。

当下电视剧评论现状的不尽人意,我认为不在于缺少对电视剧生长的微观的、技术的研究,更不缺少对作品个案的评鉴,缺少的是以宏观视野对剧变潮流发声、在消费和在融媒语境下对电视剧生态发展进行执经问难的独到观察。该书属于通常人们说的“学院派”评论,但却很接地气,放下身段追踪当下影视剧创作的发展并在追踪中探颐索引进行理论升华,总的格调是坚持导向性、学理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电视剧艺象评析”一章中关于对现实题材剧一度存在的口碑与收视倒挂现象进行分析的文章,是近年来比较有见地的一篇综合性理论文章。以“口碑和收视倒挂”为题本身就显示了作者观察的敏锐。作者通过一系列大数据发现前几年获得政府大奖的一些优秀电视剧在收视和口碑之间存在矛盾,而掺杂了太多偶像剧成分的医疗剧和律政剧收视虽高又很难称之为严格的现实主义作品。因此,量少质高的现实题材创作就显得更为难得。文章在分析要口碑又要收视的难度时提出:首先创作者要有洞悉中国社会问题的思想穿透力和勇气,讲好中国故事,要处理好“历史理性”和“人文关怀”的相互关系。一味强调历史理性,精神内涵可能深刻并超越,但如果缺少人文关怀的恰当融入,作品又很可能沦为说教或者简单的形象演绎而缺少艺术感染力和市场号召力。当然,一味强调人文关怀、却缺乏足够的历史理性,可能会迷失在虚幻的想象和乌托邦迷阵中不能自拔,最终无法拥有现实主义创作所呼唤的思想震撼力和穿透力。这样,作者最后的结论“历史理性需审美理想的烛照”就是探骊得珠的见解了。

《剧变之思》中不少文章都论到受制于当下媒介艺术的畸形消费主义和泛娱乐化的影响,现实主义文学倡导和奉行的题旨模式常常被边缘化,由是作者发出这样的警示:现实主义的时代困境恰恰在于它的启蒙模式与这种狂潮狭路相逢时显得无力和脆弱。作者认为要有效克服,除了迫切需要创作者了解时代需求、讲好中国故事,也要借助政府政策管理等手段积极进行纠偏,冲破各方面的羁绊,不能任由工业文化的负面任意发展。这种发声也是振聋发聩的。需要提及的是,该书中的文章虽然少有以争鸣形式出现,但其具有论辩色彩的见解,对当下电视剧理论的缺失却有补苴罅漏之功。作者清醒地认识到,“学院派”批评不等同一般印象式点评,不可缺少学术史的纵向坐标和当下文化环境的横向参照,以实现建立在审美体验与发现基础上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判断。所以,无论是对电视剧艺象评析,还是分析中国电视剧当中“人”的回归,作者都能够始终站到“人学主题”现代性表达的高度,深入探讨电视剧的审美理想,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剧文化精神的演进,体现出可贵的理论自觉。

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一部电视剧美学的探索历史,电视剧是集中反映时代记忆和情感的一种艺术样态,进行美学探索和文化建设,离不开高立意、多角度、广视角。戴清剧评文章特有的个性色彩,还在于她不囿于传统的方法论,她以历史与美学的方法为本,综合融汇控制论、信息论、叙事学、阐释学、现象学、类型学等,较之单一社会学、政治学的评论,显示出她在方法论上的优势。《叙事差异与价值取向》对照《激情燃烧的岁月》与原文学文本《父亲进城》以至更早一些的小说《我们夫妇之间》时,借助解构主义批评的“互文”理论,分析了从文学到影视大面积改写中情感道德取向与文化环境力量的变化,文本分析与理论阐述达到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境界,对影视剧改编这个重要话题有补偏救弊的启发。文集中不少文章直击剧变热点,如防止话题剧以话题限制人物性格的发展,家庭伦理剧中平民美学旨趣对现实生活的诗意提升与审美超越,防止谍战剧片面消费隐蔽历史等等。作者坚持务去陈言,即便一些对作品个案的分析即所谓时评,也可以见出作者面壁功深的理论准备与现实情怀。

作为一位活跃的青年学者、批评家,戴清除了拒绝跟风,厌恶评论“蹭热”,还拒绝“零度”感情的文字。由于对现实生活亲知,热情拥抱作品、与评论的作品“不隔”,因而她的文字有活力、有温度、有理论张力。她不因观剧辛苦而辞劳,始终保有着足够数量的观剧量。当下,批评界在职业责任上,在批评标准的建立上,在批评风气的匡正上,在批评阵地的缺失上都存在着许多问题。电视剧评论还没有很好地和电视剧生产制作形成良性互动。在消费文化环境和商业气氛下,学术环境还没有完全脱离跟风和浮躁,没有充分显示出独立的学术品格,有的评论甚至已经成为商业营销的手段。《剧变之思》的出版如一股清流,为解决批评失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由于努力做到了个案时评和学理性批评的结合,对作品个案的研究和电视文艺宏观观察的结合,学理性评论顾及一般读者,时评不流于应景或说教,并讲究批评策略和资源布局的合理,因而让我见出了一位中年学者努力重塑影视评论精神品格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