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传统内核与故乡经验的网络表达 ——读陈酿长篇小说《廊桥梦密码》 □刘双喜 2022年06月27日 来源:文艺报

网络作家陈酿新作《廊桥梦密码》以浙闽畲乡奇绝的木拱廊桥为背景,用现实与梦境相互交错的艺术形式,讲述了一个穿越神界与人间的奇幻“寻密”故事。

廊桥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北宋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所画的汴水虹桥便是其代表,浙江泰顺更是被誉为“中国廊桥之乡”。作为一名温州籍作家,陈酿自觉承担起了弘扬传播家乡文化和民俗的时代责任。正如她所说:“我要用艺术新形式助力中国廊桥活起来,走出去。这是我的目标。”从《传国功匠》《旷世烟火》到如今的《廊桥梦密码》,不遗余力地书写温州本土的人间烟火、历史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是陈酿一直的坚守。

故乡是作家的写作原点,它像文化胎记般恒久滋养和浸润作家并熔铸为文学作品的精神血脉,由此决定着作品的生命力。如同商洛之于贾平凹,高密之于莫言,北极村之于迟子建,温州是陈酿的创作源泉和归宿。《廊桥梦密码》中,蓝念远、乔巧、蓝婷等一行人的经历既是寻找筑桥密码的过程又是领略浙南畲乡优美风景及民俗文化的过程。这一过程集中见于小说的第六至五十六章。作者巧妙经营,白露桥、秋分桥、寒露桥……“雨水”(绣匠)、“惊蛰”(石匠)、“谷雨”(铁匠)……小说中的十二桥名与十二能工巧匠名均化自二十四节气。每遇一桥,浓厚的传统文化因子便扑面而来,青石黛瓦、廊屋神龛、亭台楼阁,对廊桥结构和修建方法的介绍使小说好似一部廊桥百科全书。茶园古道、乌衣红曲、百工匠人,文中繁复出现的民俗风情为一路山程增添了田园牧歌情调。小说的可贵之处在于,除了尽情书写畲乡的秀美山水与乡情,作者将目光投至乡民,在深情赞美他们的“匠艺”之外,努力发掘其“匠心”。如文中蓝念远对酒曲神所说:“我有一颗专心、一颗忠心和一颗匠心,外加一股爱意和情意!做仙也好、为人也罢,我这‘三心二意’都是你说的‘赢门’的法宝!”匠人们对传统技艺有所敬畏,有所执念,像河流一样,文化流进了家族,流进了畲乡。尽管以神话故事结构全篇,但小说是地道的“在地性”写作。神界只是人间的投影,畲乡的百姓生活才是作者的真正观照。天上也好,人间也罢,二者都指向人、神共同追求的天地有真爱的美好共性,其间传达的是民众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传统质朴的思想观念,从古至今绵延不断,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精粹。在这个意义上,优秀的民间文艺作品包含极具民族特色的“地方性知识”,是民间智慧的聚宝盆,“对于我们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一位有着自觉艺术追求的作家,陈酿不拘泥用陈旧的方式去做文化表达。概念一旦先行,作品难免沦为传声筒。以梦境的方式勾连天人,借用传统文学、民间故事的资源,使作品在叙事层面与内容形成了内在统一。作者围绕“修桥”故事,以“神仙—凡身”的二元模式勾连天人,构建了仙界和人间两个世界。两个世界既独立存在又经由梦境彼此联系,浑然一体。蓝念远(千足大仙)、蓝榫(凤神)、乔巧(凰仙)、蓝婷(青鸟)、曲胜(酒曲神),他们本是仙界神仙,一些因为犯错被罚,一些则是为爱追寻自落凡尘。一行人在历经波折与悲欢后,终于寻得密码重建人间廊桥,天上千年鹊桥也如愿搭成。充满瑰丽想象的故事在这一虚一实中得以架构,这固然是玄幻文的惯有套路,但得益于对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合理改写,作品在虚实之间取得了平衡。牛郎织女、吴刚伐树、龟蛇相会等故事在作品中均被赋予了新义。神话原型凝结着人类祖先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表达了先民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而重述神话既是对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遥敬,又是以鲜活的文本为当下赋新声。因此小说中看似玄幻的故事,看似虚幻的角色,其内在肌理却无比真实。经过作家的重述,古老的民间情感被再次唤醒,当代经验也有了合理表达。

《廊桥梦密码》较好实现了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融合。小说结构完整,以仙界为引,以仙界作结,主体部分展开详细叙事,每章贯以七言单句作为章名,这一写作体例明显受到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影响。尤其是众人探险寻桥这一部分,每遇一桥方能获得“悬鱼”,这里绝非成长文的升级打怪模式的“再版”,倒更似《西游记》唐僧师徒历经的九九八十一难,历程本身成为书写内容,而不仅仅是服从情节安排和主角成长需要。此外,他们偶有难处,通灵的竹婆婆便会适时出现,或解难或指引。这既是网文的“金手指”写法,又为作品增添了玄幻神秘色彩,形成文本的逻辑自洽,以传统文学的硬核创作,却以网文的面貌示人,双方融会贯通、各取所长,得以成就新时代的新民间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需要作家以人民为向度,放眼社会,放下身段,切实体悟生活,用肤贴厚土的关怀写出生活本身的丰富和复杂。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网络文学告别野蛮生长,在标新立异以证明其自身合法性的同时积极激浊扬清,出现了一大批“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其中不乏陈酿这样一批忠于生活、忠于时代的作家们的努力。《廊桥梦密码》赓续民间故事寓教于乐的优良传统,以兼具“网感”和“美感”的表现形式,创造了独属于中国的“廊桥新梦”。这梦关乎爱情,关乎乡景,更关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