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作家昳岚的长篇儿童小说《哈尼卡之眼》展现出一幅生动丰富的民族图志,达斡尔族少女塔莉雅与小伙伴们在夜里听说书先生讲故事,传唱古歌扎恩达勒,跳着原生态舞蹈鲁日格勒。他们在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手工剪纸“哈尼卡”的陪伴下,积极探索生命真谛,在历史延续中绘就一幅追求中国梦的民族精神自画像,充盈着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作者以诗意化的个人生活审美体验与民族精神相勾连,在个人生命感知中呈现宏阔的民族文化思考。为了展现“达斡尔姿态”,作者致力于将民族精神探索意识具象化为小说主人公塔莉雅这一儿童形象,将个人“小我”与民族“大我”融合一起,努力建构起个体经验、集体记忆与民族精神相统一的文学世界。
昳岚在小说中以主人公塔莉雅的精神成长为明线,以达斡尔族文化起源、成长与成熟的发展史为暗线,明暗交织绘就达斡尔族文化的成长动态图。作品或可视为是达斡尔族民族精神的文化镜像,达斡尔族文化发展史是本体的“我”,而塔莉雅的精神成长史则是达斡尔族文化的成长寓言。值得肯定的是,昳岚具有强烈的本土情结与为民代言的自觉意识,她既在小说中描写了温婉多情、真实细腻的生活体验,同时也以哈尼卡等具有浓郁民族文化表征的意象为桥梁,彰显达斡尔族文化的丰富意蕴。
全书以充满童趣的本真之眼感受生活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滋养,以知识与理性的心灵之眼探索人与物天然一体圆融的诗意生存境界,展现了达斡尔族文化由新鲜、感性而热烈的姿态,逐渐走向理性与成熟的发展史,使达斡尔族淡雅灵动与率真洒脱的文化品格跃然纸上。
小说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塔莉雅的女孩,她在四季轮回中体验自然的温婉清丽,在细致观察中接受自然万物对心灵的“描画”“润化”与“映射”。而塔莉雅的玩伴葛根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只能用触觉、听觉感知世界,这是现实的困境,广袤世界的无限性与感官的有限性将人的生活抛入焦虑中。达斡尔族一位因病致残的说书人背下了整部《新华字典》,反复阅读达斡尔族的历史,就是超越自我、突破困境的成功例子。“他不是天才,而是勇士”。书中的说书人没有具体的姓名,成为达斡尔族不屈不挠探索世界、彰显民族文化审美意趣的符号,也是达斡尔族情感表达和思想交流的窗口。爷爷执着地鼓励着塔莉雅继续追寻哈尼卡的秘密,面对塔莉雅的不懈追寻,她的太提(奶奶)带领她观赏了春天开江时冰面相互碰撞的壮观景象,太提告诫她“你能从江里看出书来,你心里的书就出来了”。达斡尔族文化思想的成熟不是心灵的孤独探索,而是人类面对天地万物的感受与顿悟,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文化感知范式赋予达斡尔族文化活泼敦厚又充满神秘色彩的独特气质。
随着年龄的增长,塔莉雅怀着以知识服务社会的志向进入学校,开始阅读达斡尔族世代传承的知识与生存智慧这本大书。由于耶拉的嬷嬷(妈妈)生病在床,繁重的家务劳动落在了年幼的耶拉身上,愁苦的生活与失学的落寞凋敝了耶拉对生活的信心,于是她质疑人活着的意义。塔莉雅的爷爷承续着达斡尔族的生存经验,以丰富的人生知识告诫耶拉等年轻人,人生来受苦的时候多,但也需要好好地活着,彰显了达斡尔族人民身处困苦中的坚韧与豁达。面对失明带来的苦难,塔莉雅的玩伴葛根则说出了“我的眼睛虽然看不见,我的世界可能残缺,然而越是这样,我的精神世界就越应该有力量”这样励志的话语,幼小的心灵领悟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艰难困苦造就了达斡尔族刚健的文化气质,而生活之趣则孕育了达斡尔族文化睿智洒脱的风格。《哈尼卡之眼》展现了达斡尔族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将知识升华为智慧的过程。塔莉雅在与他者交往的过程中认同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逐渐生成坚韧、包容的人格画像。塔莉雅以知识与理性收获智慧,并积极面对苦难的心智成熟过程是达斡尔族人民接触世界,生成民族伦理观念与信仰的镜像。在饱满的感性经验与深邃的理性认知基础上,作品还展现了达斡尔族文化的“天人合一”精神。在对万物的歌咏中,达斡尔族人民将万物的生存情态融入生活,当心灵与土地血脉相融,达斡尔族人民便找到了诗意生存的奥秘。
达斡尔族文化中的知识与智慧由人民创造,并在人民生活中得到涵养。在塔莉雅眼中其貌不扬的达斡尔族神山被视为民族的圣地,达斡尔族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奠定了民族精神的根基,成为达斡尔族文化的活力源泉,也是其走向未来的“银色之路”,这是作者对未来的期许和展望。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会路口,作者找到了达斡尔族文化精神的灵魂,人民性是达斡尔族文化的核心,人民在生活中创造的智慧就是民族精神在新时代创造价值的翅膀。
塔莉雅的成长过程是达斡尔族文化生成演变、发展成熟的缩影,她探索哈尼卡秘密的过程如镜像般展现了达斡尔族文化自然纯朴、强健活泼的风采。藉由个人精神成长与民族文化发展的隐喻关系,作品展现了达斡尔族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及其与汉族文化协同发展的精神动力。由此,昳岚以小说人物的个人精神成长史隐喻民族文化发展史,塑造了一系列意蕴丰富的民族精神符号,呈现了活泼刚健而又睿智洒脱的达斡尔族文化,是见微知著式地展现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内在品质一致性的佳作。
(作者聂茂系中南大学湖南红色文化创作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徐宁系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