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周习著,山东文艺出版社,2023年5月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存在着一批优秀现实主义作品,塑造了一批关于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农民领路人形象”。他们中,有投身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的,如李准《不能走那条路》中的宋东山,柳青《创业史》中的梁生宝,浩然《艳阳天》中的萧长春、《金光大道》中的高大泉等农民形象;有顺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时代潮流的,如贾平凹《浮躁》中的金狗、张炜《古船》中的隋抱朴、李佩甫《城的灯》中的刘汉香、周大新《湖光山色》的楚暖暖、关仁山《麦河》的曹双羊、《金谷银山》中的范少山等农民形象;致力于新时代农村建设的,如赵德发《经山海》的吴小蒿、贺享雍的《燕燕于飞》中的乔燕等农民形象。这些人物形象虽然活动于社会主义建设不同阶段,但是都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实践,是农村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政策的贯彻者、执行者与探索者,是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中国当代文学以严肃的现实主义笔调,以想象与记录并举的方式刻画了这批极具人格魅力的“农村领路人”农民形象。他们有众多共同特征:大多数出身于农村,拥有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又拥有超出普通农民的视野与人生经验,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他们对乡村有深厚情感、对农村抱有强烈认同感,对农村事业有着极大的热忱;既能与农民打成一片,又能看到阻碍乡村发展的积弊,善用新思想、新方法为乡村发展打开新思路;致力于农村发展事业,在乡村治理、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文化教育发展等方面贡献突出;自身理想与国家号召高度一致,是所属时代的弄潮儿。
周习的纪实长篇小说《中国农民》中的王为民、王仁义等农村“领头羊”形象与韩大山、梁元、蒋大蒜等知识型农民、科技型新农民形象都当属“农村领路人农民形象”序列重要成员。《中国农民》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几十年来发展史实为素材,以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等人为人物原型,讲述了菜乡人民在王为民、王仁义等人带领下,通过种植蔬菜、发展绿色产业,最终不仅成功带领菜乡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而且使中国农业科学技术走出国门、走向国际的故事。周习在《中国农民》中重点对农村、农民与现代农业科学关系进行观照。菜乡及王为民、王仁义、韩大山、梁元、蒋大蒜等“农村领路人农民形象”都因鲜明的知识性、科技性特征成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新农村、新农民形象。
《中国农民》书写了一批致力于农村农业发展的农民知识分子,他们的突出特征在于对科学知识的尊重与“主动”。他们都是菜乡知识先行者,是菜乡腾飞的“领路人”。比如小说中着重突出的农民县委书记王为民因“科学执政”理念,深解民意、深得民心。他们深知农村发展要靠科学技术的道理,王仁义想方设法引进人才韩大山,王为民力排众议留住人才韩大山,他们都对农业人才给予足够尊重。王为民以严谨科学态度运用手中的权力,每一项政策制定实施前都要进行大量实地走访、实地考察,真正做到了科学执政,执政为民。农民韩大山通过主动学习书本知识与反复实践,钻研出了适合辽宁瓦房店自然地理条件的“日光式大棚”技术与黄瓜嫁接技术。韩大山到山东菜乡后,根据当地自然地理条件进一步改进技术,研究出了适合山东菜乡的“冬暖式大棚”技术。根据时代发展需要,菜乡人通过主动与农业研究学者合作,不断更新蔬菜种植科学技术,农民蒋大蒜与研究生张晓卜等人一起成功研究出了有机蔬菜技术。梁元是“身上可以散发着麦香”的农民,可以说他属于“技术型村支书”,他一心研究高产小麦,在村里搞农业科学实验,科学种田。在他的小麦种植技术帮助下,菜乡粮食产量不因搞蔬菜大棚减产,反而增收。菜乡人不但在蔬菜种植方面重视科学,在农业产业管理方面也是如此,蒋大蒜与张晓卜成立绿能合作社,张红薯等人通过蔬菜博览会形式,让全世界人民都了解到了中国农业科技水平与中国农业文化魅力。周习在小说中着重书写了这批有专业农学知识与专业管理技能的“中国农民”形象,这是具有新时代新特征的中国农民形象。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很多小说涉及到了农村的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的书写,如关仁山的《金谷银山》、刘继明的《人境》都书写了粮食优良品种及发展生态农业之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黎晶《村长乡长一个妈》中的白二奎、杨廷玉《花堡》中的村支书孙天鹄等都试图通过学习农业科学知识、研究农作物新品种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等等。周习的《中国农民》书写了农村与现代农业科学的相互依存关系。在小说中,农村不再是被动接受现代科学观念的空间,而是变成了主动生产与接纳农业科学知识的场所。韩大山探索暖冬大棚技术、梁元小麦种植技术都来自农民自己的生产实践之中,也经历了主动学习科学知识,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极总结技术经验,而后形成新的农业科学技术的过程。蒋大蒜等人把存在于实验室里的农作物种植技术引入菜乡生产实践当中,使实验室中的科学成果实现了现实价值。
周习在《中国农民》中以深情的笔调塑造了新时代里的新农村与新农民形象,重现了新时代中国农村、农民与现代科学的互动关系,拓宽了书写当下中国新农村审美空间,为中国当代文学书写新乡土提供了宝贵经验。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