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外国文艺

“法兰西的克洛德”

——德彪西百年忌辰“安魂曲”

□沈大力

德彪西

女高音歌唱家玛丽·嘉登饰演的梅丽桑德

《大海》

德彪西逝世100周年之际,拉穆赫管弦乐团3月25日在巴黎香榭丽舍剧院举行“德彪西逝世百年音乐会”,拉开“德彪西年”音乐纪念活动序幕。1905年10月15日,由小提琴家查理·拉穆赫创建的该乐团正是在此演出德彪西的代表作《大海》,震撼了经院派乐坛。德彪西曾表露过“大海情结”,说:“我挚爱大海,渴望美好的海员生涯。”《大海》恰是他情怀深沉、韵致幽远的心曲,分为“三折叠”,即《从黎明到正午》《浪花的变幻》和《风与大海的絮语》三个乐章,脉络似源于他1898年所谱三套“小夜曲”,汇成音波与诗律的宏丽交响乐。第一乐章里,长笛悠扬,波涌出晨曦初露的苍茫大地,朝日辉光洒落在翻滚的浪花上,引出全曲回环的“主导动机”。接着第二乐章里,海浪在黎明闪光的映像里汩汩作响,奏出神秘的音乐瞬间。第三乐章为大自然中风与水二元异质对话,穿越时空,流溢宇宙无穷尽的玄奥。这部大型交响音诗以多彩动态和柔美灵异的旋律拨动听众心弦。《法兰西信使报》报道巴黎首演现场气氛:“听众如临深渊,出神地凝视默想莫测的幽邃。”

克洛德·德彪西的《大海》总谱出版时,封面采纳了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的名画《神奈川巨浪》,表明作者受到东方文艺的熏陶。正如巴黎奥赛博物馆在桔园推出“德彪西,音乐与艺术展”时特别强调的:“中国与日本的艺术占据作曲家的内心,形成他灵敏的直觉世界。”实际上,这位法国作曲家赞赏中国“满足创造性的艺术本能需要”,不拘泥于西方音乐里“大调”与“小调”的陈规,大胆借鉴中国五声音阶和强烈的打击乐节奏,在《大海》里输进了浪涛的喧响,在“节奏”与“声色”上取得动人心弦的特效。法国音乐史一般将德彪西归入“印象派”,然而他本人并不认同这个标签,他的作品更具有爱德华·莫罗浓郁的象征色彩。

德彪西的钢琴技巧是由肖邦女弟子、魏尔伦的岳母教授的。1879-1880年,他又跟柴可夫斯基的密友凡·梅珂周游欧洲,在维也纳会见勃拉姆斯,后在威尼斯同已靠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声名显赫的瓦格纳会面,对其才华衷心感佩,回到巴黎后,德彪西加入马拉美等一批瓦格纳崇拜者的诗文社。他于1888年和1889年两度前往瓦格纳在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资助下建立的拜雷特歌剧基地,几乎进入“瓦格纳宇宙”。那时,瓦格纳企图征服巴黎,在“汤豪舍”演出失败后毫不气馁,又卷土重来,靠朱迪特·戈蒂埃的不懈助力,在法国扩大影响。目睹这一过程,德彪西开始重新审视“瓦格纳现象”,难以接受尼采眼中那头“米诺斯牛”的“权力意志”,最终远离“德意志权威”,在19世纪80年代末,瓦格纳思潮在法国风起云涌、咄咄逼人之时,坚持走自己民族的道路。在这种维护本民族尊严的意念下,德彪西毅然决然地在《大海》总谱上署名“法兰西的克洛德”,与维克托·柏辽兹一同成为最具法兰西民族气质的优秀作曲家。而且,他的《大海》超过柏辽兹的《幻想交响乐》,被高卢的子孙视为民族象征,与欧仁·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着人民》一同体现法兰西人民大众引以自豪的崇高意向。

为纪念德彪西逝世100周年,巴黎举办9场“系列报告会”,研讨德彪西的艺术遗产。除“象征天地”和“巴黎社会声影”等主题外,报告人着重探究作曲家面对欧洲乐坛霸主瓦格纳的征服者姿态,如何维护法兰西的文化特性,在歌剧领域抵制瓦格纳的“权力意志”。“音乐城”的学者们认定德彪西为“最能象征法兰西精神的作曲家”,明确指出:“德彪西起始钦佩瓦格纳,但尔后拒绝来自德意志的影响”。德彪西摈弃瓦格纳在音乐剧中宣扬要由德意志民族来完成人类救赎的论调。1893年,他开始谱写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跟瓦氏的“救世”喧嚣分道扬镳,着意表现大自然与人类想象神秘的应合。同年9月,他在先谱写出的该剧第四幕第四景里,突然发现自己独具个性的乐句间似有瓦格纳《鬼影船》的魑魅在游荡,断然将已成型的曲谱撕个粉碎,重起炉灶。1895年他完成全剧总谱,但屡遭波折,直至1902年才得以演出,并陆续被搬上布鲁塞尔、米兰、纽约、柏林、伦敦和罗马舞台,所及之地好评如潮。

德彪西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与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均脱胎于中世纪克尔特传说《特利斯坦与伊瑟》,但德彪西直接从梅特林克的同名剧作取材,反映出拉丁文化的浪漫特质。用法国文艺评论界的话说,它“犹如一个飞碟,引领法国达到神秘的诗意巅峰,澄清了尘埃存积的巴黎歌剧舞台,开辟出一条法国民族音乐剧创新的途径”。

2012年,巴黎巴士底大歌剧院再度公演《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爱莱娜·查拉戈瓦成为继女高音歌唱家玛丽·嘉登之后第二位女主角扮演者,成功表现出德彪西塑造的梅丽桑德忧郁凄美的形象。今春,现代戏剧家让-克洛德·马勒卦尔在法国北方图尔宽的“抒情剧场”演出该剧。图尔宽是法国大革命时共和军击溃约克公爵所率英国干涉军的名城,马拉卦尔选在此地演出德彪西歌剧名作,给人一种历史奇迹般的艺术质感。同时,德意志唱片公司、“环球音乐唱片公司”、“华纳古典音乐公司”等也在德彪西百年祭辰时,汇集各方来源,推出不同种类的德彪西作品集。音乐学方面新近发现一颗明珠,是德彪西1882年谱写的《微风之歌》手稿,对于集成他的乐谱总集弥足珍贵。

德彪西的音乐创作为“音诗结晶”,多从法国古典派、印象派和象征派,诸如泰奥菲尔·戈蒂埃、勒贡特·德·里尔等诗人的作品汲取灵感。最突出的是,他相继为魏尔伦的《小咏叹调》和波德莱尔五首诗歌谱曲,又于1894年根据马拉美描绘年轻牧神遐想仙女神韵的豪华诗篇,谱出《牧神午后序曲》,以现代管弦乐法一鸣惊人,成为俄罗斯芭蕾舞同名作品的舞谱,且受到罗丹的热情赞誉。循此幽径,他在20世纪初再为法国15世纪两位诗人查理·奥尔良的三首“思乡曲”和弗朗索瓦·维雍的三首歌谣配乐,天籁般的诗情画意流溢至今。

法国古典音乐台经常播送德彪西的《月光》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月光》一曲如柏格森所称,是个“奇异瞬间”,似轻盈摇曳的微澜,逐渐恬淡的音波唤人内心感应,引入水晶般纯真的梦境,回环萦绕不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则像心灵情愫委婉柔美的喷涌,又若溪水潺潺絮语,深邃含蕴,沁人心脾。

德彪西是巴黎公社社员的后代,其父曾因参加公社革命遭受迫害,德彪西本人幼年时也受到歧视和巨大精神压力。从个人的意识形态倾向来看,他最景仰的是穆索尔斯基一类争自由、反压迫的正义斗士。德彪西曾写信给友人戈岱,表达对一个非正义社会的愤懑:“待到何时才会停止把民众的命运交托给利用人道来自己发迹的人!”一语点中当今世界一些豪强虚伪统治的要害。

当代法国杰出指挥家彼埃尔·布莱兹最推崇和尽心传播德彪西的音乐作品。音乐史家让-巴拉盖在《德彪西传略》序言里断言:“德彪西无疑是最伟大的法国音乐家,代表着真正的音乐美学希望”。这番话是对逝者最为恰切的评价,是最真挚的“安魂曲”。让-巴拉盖想必记得,1918年春天德彪西辞世时,他的小女儿哭道:“现在,长夜来临,爸爸死了。”然而,生者清楚,正是黑夜来临之时,人们才更能静静地欣赏作曲家那姣洁的《月光》。

2018-05-14 □沈大力 ——德彪西百年忌辰“安魂曲” 1 1 文艺报 content19590.html 1 “法兰西的克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