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学评论

从个体走向时代

——孙频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4月21日,江苏省作协在南京召开孙频作品研讨会。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党组书记、副主席韩松林,党组成员、副主席汪政等出席会议。近20位学者、评论家参与研讨。

孙频是近年来颇受瞩目的“80后”作家,从2008年开始小说创作,迄今已发表中短篇小说270余万字,出版有小说集《隐形的女人》《九渡》《三人成宴》《同体》《假面》《十八相送》《无相》《异香》《罂粟的咒》《自由故》《盐》《疼》《松林夜宴图》及长篇小说《绣楼里的女人》。其作品多次入选年度文学排行榜,曾获赵树理文学奖、第二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奖。中篇小说《醉长安》获《小说月报》第十五届百花奖,《乩身》获第六届花城文学奖,《我看过草叶葳蕤》获第六届紫金山文学奖。 ——编 者

勤奋的创作 蓬勃的生气

□韩松林

孙频是2016年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从山西引进江苏的青年写作人才,现为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在去年江苏省作协推出的“文学苏军新方阵”中,她是最年轻的一位。孙频的到来使文学苏军有了更新鲜的血液,也有了新的蓬勃生气。孙频这两年一如既往地勤奋创作,没有辜负我们江苏作家的厚爱,也没有辜负江苏作家协会的期望。

我读孙频的作品不是很全,但是我觉得孙频的作品不仅像她那样具有青春气息,更主要的是我觉得她的作品具有一种思考力。她虽然很年轻,但是关注生活的深度,尤其是关注校园生活有独到之处。所以我常常被她的小说所打动,也引起很多思考。希望孙频能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饱满、特质、摇摆、坚持

□范小青

跟同龄的作家比,孙频的作品特别饱满。“80后”、“90后”的写作往往想象更多,但是干货不足,孙频在这点上是非常好的。孙频的小说有一种特质。读孙频的小说会感觉到刀子在玻璃上划,不能说这个特质是好还是不好,文学不能用简单的词评价,但这是孙频独有的特别的东西,我觉得这个非常可贵。大家都在摇摆,孙频本人包括我们每一个人可能在写作和生活中都是不停地摇摆,但就是在这种摇摆中向前走。今后,孙频的特质是应该淡化还是强化,说不准,所以还是在摇摆,这个摇摆可能伴随你一辈子的写作。此外,孙频的创作量非常大,转载影响也比较大。年轻的时候想写就多写一点,写作也是一个体力活,到了一定的年龄想写也写不动了。在这一点上作为同行,我要向孙频致敬。

极端写作的美学风格

□刘大先

孙频的写作形成了她自己的风格,这个风格在“70后”、“80后”作家里面可能是比较普遍的风格,就是一种极端写作。她将人物生活或命运的天翻地覆的改变极端化,然后形成了一种类似哥特美学的风格,孙频将浪漫主义美学和现代主义笔法结合了起来。她的小说引起我的思考,那就是,将社会种种情境、人的命运推向极端的时候,希望从中给我们一种启示,在巨大的伤害当中有没有和解的可能性,或者说游离的个人有没有团结的可能?有没有友爱的可能?

孙频的中短篇小说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是容量比较大。她的作品有一种宏阔的气象,试图将人物命运背后的大背景融入,是“80后”比较难得的有大气象的作家。孙频的不足,我认为是每次当她试图将个人和社会相结合的时候,人物没有走出个人空间。我希望孙频将社会情境、人的命运推向极端的时候,能够给予一种启示,树立一种价值观。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好,我相信她能够有一个极大的自我突破,她将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作家。

摇摆性与新的可能

□丛治辰

孙频的小说非常具有女性的饱满力度,这种饱满力度让我自己很自卑。因为印象太深刻了,所以我对于早期孙频的作品具体细节没有办法叙述,但是我可以概括出孙频早期作品的一些特点:叙述语言、情节极为稠密,关注点极为女性化,小说有极高的自足性或封闭性。

但孙频最近的作品有了很大变化,她是一个勤奋的和有才华的作家,经过这么多年的写作,她之前作品的缺点,在今天的写作中已经慢慢洗掉了。一个是她洗掉了不可克制的稠密,小说有节奏感,内在结构很娴熟,小说非常精致。另一个是她对女性的关注和自我陈述不再那么封闭,她开始有意将时代放进来,让作品敞开,与时代对话。我认为孙频的小说体现出一种摇摆性,她做了一个暧昧的宣言,将来是要开拓文学视野还是在大时代和小女人之间找到一条新的道路,这个宣言里面有孙频现在的闪光点和未来的可能性。

力量感、旷野感与艺术感

□张 莉

孙频是“80后”一代作家的翘楚,她代表了新一代作家的写作技术水平,但是她身上又没有清晰的代际意识,没有“80后”所谓风格化的东西。

孙频早期作品里有女性意识,将女性推到一个极端,但是并不是自恋,而是进行深入的分析把它呈现,她并没有想去美化它,而是深入描写女性内部的黑暗,我觉得这对于中国新一代女性意识的写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近年来,孙频的写作有了变化,女性没有那么优美,但是男性也没有强大,她写了男性的脆弱、冷酷,也写了女性身上的黑暗,写得非常深刻和深入。孙频小说的性别意识是一种有力量感、旷野感、艺术感的写作。孙频是一种非传奇的写作,从《盐》到《松林夜宴图》,她超越了自己,然后跨入了另外一个写作的台阶,就是她越来越开拓、越来越深入。她开始和时代历史进行对话,有一种历史感,这个历史感不仅是对以往历史的关注,而且包括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

一个优秀的小说家和一个普通的小说家,区别就在于虽然都在写历史、都在写生活,但是优秀的小说家有一双锐利的眼睛,他要洞悉我们的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实孙频比其他普通的写作者更进一步,她触摸到了潜藏在我们时代深处的某种东西,而且试图勾画它。

回归与建构

□刘 琼

我想到了四组词。第一,农村和城市。孙频的写作从农村到城市有一个变化,更侧重于小县城、小镇的写作。在农村意义当中,可能是以农村为主,并且侧重于北方农村,出生地就是交城。交城这个地方确实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当中,存在着很多我们觉得是传奇般的苦难。孙频的书写有极端化的东西在里面,但是确实也有交城生活的部分现实在里面。城市写作后面涉及到南方城市,包括南京。第二,男性和女性。主要是以女性为主,但是跟许多女作家相比,孙频的男性视角嵌入并不弱,有很多思想和体验,这是女作家写作的一个最大的优势。为什么孙频的写作会给人带来力量感,比较全面的性别掌握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第三,饥饿和饥渴。饥饿表现为真正意义上的口腹之饿,但孙频没有止于此,而是对与物质饥饿相对应的精神饥渴更感兴趣。在孙频的笔下,精神饥渴主要表现为男女主人公的深重的孤独感。第四,解构和建构。孙频的作品中有一些回归的东西,或者说她努力要写出一个相对有一点光的东西,可以看出作家想要建构一个有价值的东西的努力。

现代主义的内心图景

□黄德海

孙频的小说不小心会被看成不成熟的现实主义。用现实主义去衡量,你会发现孙频的作品细节不对,哪个地方好像不太准确。其实孙频写的是非常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小说,不适于用现实作品评价框架去评价。她画自己内心的图景,写自己内心图景的东西。她的作品跟现实主义作品并不一样,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孙频的小说比较容易准确定位。如果写出来一种幻想,不能说这个幻想是跟现实主义一一对应的。

时代也好、历史也好、现实也好,它一旦要进入作家叙事逻辑中,必须是创造性的,是独属于你的。是因为你的出现,某个现实被点亮、某一个历史时间重新有意义。在精神领域中进一步谈论现实和历史的时候,需要我们对这些材料本身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思考到他离开了原来被拟定的位置,进入到小说的层面,这才有值得更加深入谈论的必要。

女性主义与表现主义

□贺绍俊

孙频的小说最可贵的是让人感受不到“80后”普遍的审美趣味和世界观,这是特别难得的。孙频的女性主义天性决定了她对女人的特别关注,她用把感情全部投入进去的方法来写女性,写得有血有肉有质感。当然,她也写男人的痛苦,但是从天性上来说,她会更同情、更理解女性,所以她写女人情感更加充沛。

《松林夜宴图》这本书的封面把孙频写作的表现主义风格显示出来了。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表现主义应该有一种恐惧感。孙频的写作是一种温和的表现主义,不像表现主义里面的野兽派那种张扬、粗犷,她有一种柔软在里面。孙频的小说看起来是感性的东西多一点,理性的东西少一点,但实际上,这些小说里面时不时能够闪出理性之光,说明孙频是很善于去做理性思维的,比如说到颜色不过是显示物的手段,物的本质迟早是要腐烂的。这种对时空、对物质、对精神的描述,可以看出作家哲理思考的能力。

自我意识的复活

□张光芒

我认为孙频的小说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底层叙事、底层想象方式和审美的表达方式。从精神上来说,底层人的生活方式和追求、幸福指数实际上是很高的。所以从精神上来说,底层也是相对的。孙频小说对底层叙事的解构意识是非常强的,她笔下的底层叙事有很大的突破性。孙频的底层叙事不是悲情式的,也不是拯救式的,而是解剖式的,她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来扩大底层叙事的范畴。

另外,孙频的底层叙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传统的底层叙事通过对底层的想象,写的是底层的人。人物有底层一系列的特征,所以同情式的写作很多。但是,孙频在写底层叙事的时候,更多的是写人在底层,没有忘掉首先是个人,只是人有时候在底层,有时候不在底层,所以,这就使得她的小说形象主体精神有自我意识的再复活。

2018-05-16 ——孙频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1 1 文艺报 content19874.html 1 从个体走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