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学评论

超越古今的品质和气度

——评《朱英诞集》 □程继龙

朱英诞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隐没已久的诗人。他坚持不懈的创作跨越了新诗发展的多个历史阶段,在长达50年的诗歌生涯中,共创作了约3000首新诗、1300首旧体诗,还有大量的诗歌讲义、评论、随笔等。可以说,朱英诞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京派诗人群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

《朱英诞集》(共10卷)由王泽龙等经过7年多时间的整理,近期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文集有几方面特点:文献价值高,收录的大部分文章是辗转保存多年、首次面世的朱英诞遗稿;搜求完备,虽不是“全集”,但的确是目前搜集最完全的诗文集;体例合理,全书共10卷,包括新诗5卷、旧体诗2卷、散文2卷、学术及其他1卷,编排线索以文体为主,时间为辅,力图清晰地展示朱英诞创作的全貌。

展读《朱英诞集》,感触良多。首先,是诗与生命的无间契合。朱英诞凿通了生命的泉源,使诗与生命形成了互动共生的关系。宋以后诗的衰落、初期新诗的某些问题,都是因为忘掉了“反知本心”“中得心源”的法门。朱英诞自道:“诗,夹着田野的气息,如春云而夏雨,秋风而冬雪,点缀了我的一生,生命的四季。”生命的点点滴滴、奇情壮采都成为诗的材料。朱英诞将自己的一生活成了“一株高大的生命树”,立在众人目力无及的原野上,郁郁勃勃,浑身闪烁着美幻的珠光。诗成为他的“桃源”“精神生存术”,用以安排晚风中降临的遥想、夜半望月时生起的“万古愁”,默默化解精神的暗伤和时代的暴戾。“鸟鸣于一片远风间/风挂在他的红嘴上/高树的花枝开向梦窗/昨晚暝色入楼来”(《西沽村晨》),他如此写村居晨起时的所见所思。“什么时候使我明白/那宇宙的沉埋,/像几声树间的好鸟/啼破了梦中的春晓?”(《日常生活》),由日常而至形而上之境,又反过来对生活发出了“天问”。“修辞立其诚”,专注于“诚”,生命本体的流波和华彩,发而为诗,达成了“一个人的交响”。

其次,诗思表达上的高度现代性。突破陈规,创造性地表现现代人在现代社会里的复杂感受,拓展现代人的精神疆域,对诸多精神现象做出诗性命名,这是现代诗歌发展的一大原力和目标。“鸟儿的双眼是美丽的/它辨认着你/是否是那个人,那个/地图上的踽踽的旅人”(《闲眺》),这是鸟眼看人,视角选择独特。“你我相互搀扶着花草的香味/往返,在这林中小径上,/那崎岖不平的香味/令时间超越了准确性”(《无题》),“花香”变成了某种诗化的“实物”,且与抽象的“时间的准确性”通约、搭配了起来。朱英诞刻意开发感官和想象,实现了“风景的内面化”,这些“感觉的风景”又毫不费力地与抽象结合了起来,实现了现代诗的智性化追求。“你的宁静高出了肉体/那蓝天,正当深秋的夜/拥抱着四海和桑田/而永恒的蓝天高于一切”(《蓝天——李贺赞》),意念化了的“肉体”、“蓝天”、“秋夜”和具象化了的“宁静”、“沧桑”、“永恒”水乳交融,并且自然地渗入了禅的经验。王泽龙敏锐地指出:朱英诞诗的“智”,更近于佛家所讲的“慧”。朱英诞学到了杨万里的“生新活法”、李贺“反万物而覆取之”的匠心和T.S.艾略特“完全感受力”的秘技,形成了自己的诗学,获得了“格物致知”的手段。这使他克服了“贫血的抒情和软骨的浪漫”,更自由而切实地书写自己的感觉和幻觉。

最后,朱英诞的诗获得了恒久的中国性。在上世纪40年代京津沦陷区的文化场域里,朱英诞继承、发挥了周作人、废名的诗学思想,提出在新诗、旧诗之上,还有一个更普遍的诗的观点。朱英诞追随“六朝人物晚唐诗”的风气,还用力于南宋诗词理学,同时把从莎士比亚到济慈,再到叶芝和艾略特等英语诗人的私爱搜夺了一番。在一种更为恢阔的文化、语际空间里形成了自己的态度。也借以疗治新诗“唯新是问”的迷狂,在“诗”的层面上将新诗、旧诗统摄了起来。布罗茨基说诗人是“文明的孩子”,“为那给他灵感的文明作出贡献”,并且最终“成为文明的一部分”。我以为朱英诞当得起这一问询,在真正的诗的层面上拥有了超越古今的品质和气度。

2018-05-18 ——评《朱英诞集》 □程继龙 1 1 文艺报 content19891.html 1 超越古今的品质和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