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书香中国

直面人生的勇气

□黄德浩

一位诗人说:谁校对时间,谁就会突然老去。那么“无龄感”究竟是怎样一种精神境界呢?作家三盅给出了这样的答案:那是一场义无反顾的旅行,遵从内心的选择,不计成败的奋斗,永不厌倦的追寻。需要山外有山的好奇,直面真相的勇气,生生不息的爱情,脚踏实地的梦想,持之以恒的热忱,不怠不惰的劳作,以及不折不扣、不卑不亢、不可侵犯的生之尊严。那同时又是一颗匠心,专注做事、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唯有那份倾尽所有的事业,才能让人忘记年龄这刻薄的刻度。

《我们都是自命不凡的人》由三盅本人的一段失业出走经历展开,面对“中年换档”他重新审视生活,从自身出发,从心出发,以自己真实的行走经历结合身边朋友的故事,为读者开辟出一个全新的视角,读来趣味横生。书中可见三盅风趣诙谐的语言风格以及有趣又发人深思的故事段落,带给读者轻松的阅读体验,也传达出三盅面对生活的思考。

人到中年,创业失败,该如何面对呢?我想这世上没有谁能完美解答。三盅在这本书中给了自己一个不尽完美的答案:不妨先带着理想、带着愿望、带着老友出走,寻找在路上依旧年轻的自己。书中的“顽主”们已经成熟,回首这辈人的成长历程,活到中年仍如年轻时那般潇洒随性,实在难得。我想,始终保持着奋发的赤子之心,再晚的开始都会是新的开始。无论生活如何锤炼,他们都依旧自命不凡。

书中有个细节让人震撼,在公安部的嘉奖令中,王学军荣立一等功,奖金不过才一万元,而他执行任务先后四次差点没命,而且还是主动请缨要去海地,这怎么解释?是为了名利才去赴汤蹈火、出生入死的吗?当然不是,背后必定有更高尚的追求。中国社会在转型,我们每个人的思想也要跟着转型,由物质满足转向精神追求。书里每个人几乎都不是富人,可也都不愁吃穿,他们不满足的又是什么呢?答案当然不再是金钱与物质。

这本书在形式上介于叙事散文、散文体小说与长篇纪实文学三者之间,叙事采用散文语言,具有小说的紧密结构和逻辑性,同时兼有明确的纪实性特征,给人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在内涵上,它没有一味去做价值理念的输出,而是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平凡与不凡的区别与统一,从本质上揭示人生的价值与得失感,让人清醒看到事业可以与谋生手段相脱离,在某些人群或某些人生阶段,事业完全能成为精神需要而非物质需要。三盅在创作谈中称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身边的真人真事,录音资料7个多小时,文字素材30多万字。我想,三盅之所以要选取这些人这些事,完全是因为他们具有典型性,他们是那一代人各行各业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在同样的成长环境,却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我们都是自命不凡的人》的角度是最直接的,直面年龄,直面上有老下有小最累的人生阶段。三盅试图告诉读者,中年危机首先从心理上不能惧怕它,这正是一个承上启下、肩负重任的年纪,惧怕它难道就允许退缩吗?责任一分也不会少。三盅在创作谈中这么说:“这是一个强打精神的年纪,在我父母面前,我都不敢老,因为我怕他们看见就连他们的儿子都已经老了,所以我往往是家中最精神的那个人。” 纵观“无龄感”系列三本书,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第一本倾向于心态的重构;第二本则倾向于通过情感的路径寻找出路;第三本最终给出答案,唯有追逐梦想,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业,情景交融物我两忘,才是无龄感的最高境界。

2018-05-28 □黄德浩 1 1 文艺报 content20330.html 1 直面人生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