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艺术

当天性冲破时光的阻隔

——评话剧《家客》 □王音洁

上海的影视戏剧里,自有一种现代市民生活派头。从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发达的城市空间和市民生活里,就已滋生出那么一种“迪昔辰光格上海呀”的豪情来。这些生活的优越感厚厚地刷在这个城市的空间内,刷出时间的经线,也刷出一种时空里的节奏。任何一部文艺作品,如果熟稔这么一种上海时空里的节奏,应该就是成功了一半。

观喻荣军编剧、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的原创话剧《家客》,不晓得为何却只让人想起这么一种人的姿态,或说时间空间感来。也许是因为对这种时空感的感受,总有赖于有形的物质的感知,我们的主人公夫妇住着一栋或者半爿有花园的老洋房,应该是西区法租界区的房子。他俩退休了,过着和任何城镇里老人无差的退休生活。但似乎又有些不同,这种不同在该剧的第二幕里得以显露出来。第二幕来自对第一幕的颠覆,第一幕的老夫妇和他们口中的局外人,变成了第二幕里的另一对夫妻组合和局外人。第二幕的局外人名叫马时途,女主人曾经的丈夫,但失踪在外多年,已成死亡人口。当他回到这个他的老宅时,看到的是女主人和后任丈夫的生活景象,一个退休女教授和一位离任的文化局长的家庭。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他显然觉得,后面的生活是女人更配得上拥有的生活。那种姿态的不同,通过羁别上海40余年的北方来客(自唐山而来的马时途)的指认,显得更加清晰了。然而,你又说不清那些不同具体是什么,如果只是身为旧式家庭小姐出身的女主人的一丝自矜,和因此在工人出身的前夫面前倨有一点优越;如果又只是曾为歌唱家的男主人的自重,和因此在非文化人的故人面前区隔出的一点特质,那么这将是一对多么令人厌烦的老者。所幸戏没有这样编,演员也并未给我们任何想象“出轨”的机会。三位资深的戏剧演员,将戏稳稳地落在了一种寓于举止和言谈的姿态里,而那姿态里则有最深的伦理态度。这种伦理态度,是对一首要教唱的歌的(究竟是教《小苹果》还是《今夜无人入眠》),是对接纳一位不速访客的(妻子的前夫,房子的前主人),也是对社会(秉持的知识分子身份是一种装饰,还是须得激活它)和对自己情感表达的(面对怀恋的前妻的分寸,对前妻现任的爱惜)。三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共处的有限时日里,把一种私人的、有限的情感竟推向至公共的大情感里,这种通过点滴言词而凸显的新的伦理姿态,才正是这个名之上海的城市里令人敬畏的得风气之先处。

某一种姿态在他们的生活里延续着,打开了伦理的新维度。比如,我们该如何度过老年生活?当老夫妻接纳了故人,三人一起生活时,单调刻板的人生就开始了变奏,他们开始接纳更多了,接纳了广场上的老人群体,接纳了退休这件事,甚至也坦然接受了彼此对彼此的情感。当然这并非是编导者对这出戏着力的重点,而我却兀自在三位老人对自己退休生活的展开和行动中流连不已。那大概是这样一种极具新格局的伦理维度最纯粹的展开和显现处。首先是他们对待自己的态度,其次是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当那种纯然天性的东西冲破时光的阻隔,将年老之人推到了命运决断的时刻,三位老人都绽露出十分本真的一面,脱离了习腔俗语的桎梏,生命在其快走到尽头时,反而变得那样清晰可辨了,这是只有作为戏剧(创作)才可做到的。

《家客》的编剧给了观众难得的阐释空间,令我有机会在国内的戏剧舞台窥见这样少有的伦理姿态。而这样一种新质并非独上海这座城市所有,但当我们说姿态与风度时,在中国的文化密码里,自然地域的风貌通常转义为社会的风俗风气,继而落于个人的风范气度。通常我们言说的海派之风,一种俊爽豪迈不逊色于任何世界大都会的勃勃英气,和着它的物理空间之物质厚度,使得我们更为信服这样一种人物的诞生,他们确乎是这个城市的,住在昔日辉煌的残影余波里,因和别处据有着不同的物理空间,而葆有了一种迥异的生活方式,这是最为重要的,因为那里面有怎样去生活的思维本身。

该剧的败笔当是再三响起的轻浮的流行小调,一个扁平的年轻人,以更扁平的方式在每幕戏开头弹唱一段暮气十足的新曲——所谓“新手法”的戏剧处理。小调的唱词里在强调改变戏剧人物命运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其实不用那么刻意强调外在的灾难了,三位演员以其沉静的表演,已展现出了生活本身的节奏来了,他们表现出了人们永远想在其中寻求安全的所有的努力,这已足矣。

2018-07-16 ——评话剧《家客》 □王音洁 1 1 文艺报 content25592.html 1 当天性冲破时光的阻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