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学评论

守望时光里的疼与痛

——评林纾英散文集《守望》 □张丽军

散文创作是一种侧重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心灵情感的文学样式,它不以情节取胜,而是以从作者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山东省签约作家林纾英,给我的印象是远远观望中的那个“警察作家”。尽管以前读过她的《失血的村庄》等作品,但是了解依然是不够的。这次读《守望》,我才算是对这位“警察作家”有了更进一层的感受和思索。林纾英是有一腔柔情的、喜欢宋词、对生活无比热爱的女作家,凭借女性敏感细腻的触角,将自我的艺术感觉投向诗词的长河与自己的现实生活。在敏感细腻的背后,我们可以感受到其文字里蕴藏着浪漫色彩、理性的思考和梦与幻、真与美、疼与痛的情感流露。在穿越时空的诗意对话里,在守望时光的日常岁月中,我们在阅读一篇篇美文时不知不觉地开启了自己的心扉,对林纾英融入于散文中的哲思真情、柔情蜜意、离恨情愁生发出应和与共鸣。

散文集的第一辑《万叶千声皆是恨》,是林纾英极具婉约之美的古风系列散文,这一部分书写可以看作是林纾英对于古典文化的一种守望。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相较于诗广阔、博大的意境,林纾英似乎对词耐人寻味的馀味、婉约含蓄的情致更感兴趣。林纾英钟情于读词,张先、朱淑真、欧阳修、冯小青、贺双卿等人笔下的词曲都是她解读的对象,展现了她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诗词解读的功力。林纾英对诗词的解读,不似学院派的细密、深入和严谨,而是充分发挥了自我的主观想象:或在月光下幻想与张先的直接对话,从而深入探寻词人内心的情愁;或将自己直接化作朱淑真本人,以第一人称尽情描摹“我”内心的情痴与情痛;或穿越到欧阳修生活的场景中,化身为蕙心兰质的小女子,作为词人的写作对象去再造诗词背后的故事与意境……林纾英在这一部分的散文书写中,以诗语词句点化为题,每一篇都专注于一个人的情感故事,她关注的重点并非诗词的节奏、韵律或是意象,而是从自己的感发和联想入手,将自我的情感与古人的情丝相关联,她关注的是诗词背后一个个精美别致的爱情挽歌,绘就的是淡淡的感伤格调。跟随林纾英的笔致,可以引发读者对于古人缠绵爱情的无限遐想。比如,在《宁负如来不负卿》这篇散文中,林纾英以诗词为引子,带领读者去追寻仓央嘉措倔强赤诚的灵魂、痛苦矛盾的内心,以及对爱情的坚定与执著,仿佛要将仓央嘉措从历史的长河中唤起,再次演绎他的故事。笔致细腻,句句动情,从细致体悟诗词入手,将自己的情思折射如对仓央嘉措的体察观照,在古往今来的动人情感中穿行。

值得一提的是,林纾英在不仅用细腻、华丽、婉转的笔触来解读诗词与想象其背后的爱情故事,还在其间穿插了自己的大量诗词作品,进一步营造了古风系列散文中缠绵哀婉的意境,体现了作者的才情与古典修养。但是,林纾英将自我带进词人的世界,把自己想象成绝代佳人、空谷幽兰,虽然拉近了作者与词人的距离,却难免沉溺其中,局限于词人丝丝缕缕的情感纠葛,使文章缺少了一份冷静与客观的态度、开阔的视野和宏大的格局。

如果说第一辑古风系列写作,给人以“美”的体验,那么从第二辑开始,我们更能体味到林纾英“真”的抒发。《父亲的太阳》《母亲的天空》《与奶奶有关》等等,这一部分散文描绘的是作者牵挂的亲人形象,蕴含着浓浓的真情,展现了林纾英自传性的心灵历程。不同于第一辑拘泥于私人情感世界的无限遐想,在第二部分林纾英将自己的孤独、爱、承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遵照自己的生命感受来写作,更能触发读者的共鸣。

“亲情”在中国的伦理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文学世界中也是作家的重要主题之一。散文注重抒发真情实感的特点正契合了“亲情”这一内涵,成为作家们创作的主要对象,如朱自清的《背影》、莫怀戚的《散步》、龙应台的《目送》等,这些散文作品之所以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留存下来,感动着一代代的读者,正是因为其语言文字背后绵密真切的情感。林纾英笔下亲情主题的散文,也因其汩汩真情而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这份汩汩真情的自然流露,首先是通过情感语言的细腻真切实现的。在《母亲的天空》中,母亲得知“我”在北京照顾生病的孩子病倒后,执拗地孤身一人来到北京,突然出现在“我”面前,“对着怀里的我,妈妈凄惶地叫了我一声‘英儿,你瘦了!’”接着母亲就当众“呜呜地哭出了声”。透过母亲凄惶的叫声、呜呜的哭声,我们可以想象到母亲对女儿的心疼与关切。接着,作者写到母亲照顾病床上的我时,“她慢慢地将她的手从我的脖颈处绕到我背后,轻拍着,另一只手轻缓的捋着我的眼眉”,“慢慢地绕”、“轻拍”、“轻缓地捋”这几个动词的运用,将母亲对女儿无限的温柔、怜爱与慈祥描摹了出来。除了情感语言之外,鲜活动人的场景描写同样将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散文中的场面寄托了作者的审美情思,是作者抒发主观情感的寄托物和抒情意象。在《父亲的太阳》一文中,作者由在阳光下睡着了的父亲,联想到了自己的奶奶。奶奶扭着小脚,盘腿坐在院中央晒太阳的场景十分生动鲜活,她“就像不倒翁一样前后左右晃荡着睡着晒着太阳”,“她盘腿坐着,双手握住一双小脚闭着眼轻轻柔柔地与我说着话”,作者将奶奶这一标志性的场景描绘得非常具有画面感,这一幅安详的画面背后,寄托着作者对奶奶浓浓的爱与怀念。

在第三辑的《忧郁而美丽的土地》这篇散文中,作者将父亲挖苦菜的场面也刻画得十分打动人心,当父亲发现一棵菜的时候,“他就弓下腰撅起屁股,将四五斤重的锄头高高挥起,然后重重落下”。父亲年纪已高,因病身体又变得瘦弱,但为了挖到女儿爱吃的苦菜,依然十分卖力,当“我”要上坡帮他时,他怕我摔着阻止了我,就像20年前一样,不同的是时光飞逝,父亲已不再健壮。一幕幕场景都充盈着深沉而厚重的父爱。另外,真情的刻画并不意味着对于冲突的回避,有时候当两代人因观念不同而发生冲突时,这份冲突的化解同样动人心弦。在《与鲁院有关》这篇散文中,父亲嫌海参贵,不舍得进补,“我”和母亲既心疼又着急,在父亲面前抹起了眼泪,又像哄孩子般劝哄父亲,从而化解了这一状况,在分歧的化解中,两代人的感情进一步深化。

由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对农村的冲击与渗透,自鲁迅的《故乡》起,文学作品中的乡土世界已经开始逐步走向萧瑟与悲凉。“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生活、生产方式及其文化伦理越来越被抛掷于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之外,陷入存在的虚空和消逝的废弃世界之中。”乌托邦式的乡土世界已基本不复存在,“谁人故乡不沦陷”成为所有农村儿女心头的刺,一座座工厂与楼房占领了耕地与村庄,也不可挽回地带走了滋养了几代人的青山绿水。

守望,有等待盼望之义。林纾英作为村庄的女儿,带着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书写她的村庄,守望着滋养她的土地。在第三辑《守望》中,林纾英将过去美丽的故乡绘声绘色地展现给我们,同时又道出了如今村庄正在沦陷、消失的现实。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散文书写中,有对童年生活的怀恋,有对生态破坏的无可奈何,也有对人类命运前景的思索,可以说这一部分的乡村书写体现了林纾英更为开阔的眼界,以及作为一名作家的责任与担当意识。

对于像林纾英这样曾经生活在村庄的儿女们来说,故乡的生态环境是生养、滋润他们的生命母体,与他们的血脉相连。林纾英在散文中回忆到村庄曾经的流水潺潺,野花野草遍地,梯田与瓜果肥沃而香甜,特别是在《流过家中的河》与《被水富养着的村庄》两篇散文中,描写到流经家中院子的小河,是如何的清澈舒适,带给了村民们怎样的欢乐,在春花秋实、水流不息中滋养了生活在这个村庄的所有生命。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工厂的进驻,人们无限度的开垦,曾经乌托邦式的自然环境被撕裂开了一道难以愈合的创伤:河流消失了,成片的山林轰轰隆隆地倒下,工业废气废水的排放损害着人们的身体……重污染、重消耗的企业建在了村庄附近,带动了乡村的经济发展,也为失去土地的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然而这一切都是以食品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等作为高额代价的。童年记忆中的自然环境快速地破败,被工业污染的村庄的寿命不知还能撑多久,林纾英在散文中写到,“村庄是什么?……是我的精神家园。”当精神家园已不再如往昔般美丽清澈,人们的生命之根已残破不堪,这怎能不令人痛心与深思。正如梁鸿在她的非虚构作品《中国在梁庄》中说道:“如果没有这些,没有故乡,没有故乡维系、展示我们逝去的岁月和曾经的生命痕迹,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奋斗、所有的成功与失败又有什么意义呢?”

或许只有离乡者才能对乡村的剧变有触目惊心的深刻感受与思考。林纾英在散文中谈及了农村目前存在的土地问题、医疗卫生问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等等,她经常从自己熟悉的景物、从自己了解的身边人出发,以童年视角去追忆乡土世界曾经的迷人之处,与当下乡村的沦陷作对比。而乡村沦陷的背后,隐藏着人们精神上的创伤,这种精神创伤是更加沉重而复杂的。比如林纾英在《一根刺扎在妈的心上》这篇散文中写到,由于土地被征后,弟弟一家的生活没有了长久的收入来源,于是就开始盯着父母的钱,动辄与父母怄气发生矛盾;杨明亮一家人相继生病后,掏空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年纪尚小无人看管的杨明亮在一次游行活动中,因致人重伤被警察带走;“我”本家的姑姑被儿媳妇赶出房子,患了糖尿病后无人照拂,腿脚浮肿溃烂,最终死在自家果园里……林纾英看到了在农村变迁过程中,人们的伦理道德正在发生着某种深刻的变化,故乡已不再似过去般淳朴与宁静,环境、经济、教育、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等都是摆在百姓面前无法回避却又无可奈何的问题。村庄的未来在何方?林纾英并没有给出答案,她作为离开乡土世界在城市中漂泊的一员,已无法再真正地回归乡村,于是她盼望着自己和子孙后代能够有根可循,有家可归。

散文的受众范围不及小说广泛,但由于散文抒发的真情实感,与文字营造的相对逼真的审美境界,使得散文对读者具有不容小觑的感染作用。林纾英的这部散文集,创作题材丰富,既有雅致柔美的古风写作,又有饱含真情的亲情题材;既有涉及农村生存困境的散文,又有纪实诙谐的女警手记。虽然存在深情细腻有余,而深刻性、思辨性不足的问题,但因其真诚自然的情感流露,常常具有打动人心的效果。《守望》这部散文集就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必定会潜移默化地浸润到愈来愈多的读者心灵之中。

2018-08-10 ——评林纾英散文集《守望》 □张丽军 1 1 文艺报 content29660.html 1 守望时光里的疼与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