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世界文坛

“用脊椎骨去阅读”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阅读分享会在京举行

近日,由上海译文出版社主办的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俄罗斯文学讲稿》《〈堂吉诃德〉讲稿》阅读分享会在京举行。北京大学教授韩敏中、作家李浩等围绕主题“用脊椎骨去阅读”,讨论了纳博科夫对于创作、批评以及文学阅读的看法。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系列,是以他在大学讲述文学史课程时的讲稿为基础整理而成的。在讲稿中,他运用新批评理论对具体作家和文学作品展开研究,注重文本分析,体现出了独特的艺术观和批评方法,以及丰厚的语言、文学修养。韩敏中谈到,纳博科夫教学的年代,正好是欧美等国语言学理论和新批评理论盛行、对语言意义空前敏锐的时期,这些相关理论关注文本中语言、文字的排列组合及其意义的生成和不断扩展,关注文字本身的多层次,从中架构文本的意义体系。纳博科夫也有这方面的主张,他要揭示有关文学的信息,比如经典名作是如何运作的。纳博科夫在序言中曾提到,唯一重要的就是作品的语言构成的细节,需要关注只是细节是如何巧妙运作、累加、层叠而形成了一种效应,这些细节和意象的组合是否会擦出火花。

李浩认为,纳博科夫对于细节的注重,并不代表他不重视思想的深刻。他之所以这样说,是有针对性的,就是针对某种排他性的文本批评,如社会学批评或政治学批评,认为这种批评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压文学作品稀薄的文学性。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系列提供了进入文本细读的最直接、最敏锐、最恰当的途径,并在某种程度上培养起读者自身的审美,唤醒我们的创造力。同时,他认为,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系列中曾经反复提到的要如何创造一种真实,并接受它的必然后果等,对于小说家的创作也极富启发性。

在讲狄更斯《荒凉山庄》时,纳博科夫说:“我们只要浑身放松,让脊梁骨来指挥,读书的时候我们好像用的是头脑,但真正领略艺术带来喜悦的部位却在两块肩胛骨之间,就是脊柱,微微震颤。” 两位分享者都认为,要达到这种深刻的对于文学和文字的感受,需要阅读者作为人的修养、阅读的素养以及调动各种感官的审美能力,需要有对于人、他人、生活包括自己的敏锐领悟和感受。(王 杨)

2018-08-10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阅读分享会在京举行 1 1 文艺报 content29662.html 1 “用脊椎骨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