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学评论

从一己经验到外部世界

——读张柠长篇小说《三城记》及其他 □王春林

在新时期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以批评家的身份而涉足小说创作者,张柠并不是第一人,李洁非、李国涛、吴亮、朱大可等都有此尝试。问题在于,尽管都属于大文学的范畴之中,但文学批评与小说创作之间毕竟有着很大的不同。更深入细致的比较且不说,最起码,前者要更多地使用理性的逻辑思维,后者却更强调感性的形象思维,却是毫无疑问的一种客观事实。有鉴于此,一位成熟的批评家,要想相对成功地转型从事小说创作,最不容忽视的一点,恐怕就是思维方式的转换问题。而这很显然也就意味着,面对批评家提供的一个小说文本,我们首先需要关注考察的一个问题,就是其中是否存在着一种突出的理念先行现象。因为只有那些没有彻底完成思维方式转型的批评家,他的小说文本中才可能会有理念先行现象的生成。

说实话,在阅读张柠的长篇小说《三城记》(载《当代》杂志2018年第6期)之前,我最大的担忧就集中在是否会理念先行这一点上。没想到,一旦真正进入阅读过程,我很快就被那很是有一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给深深地吸引住了。先后两次认真阅读小说的结果,不仅彻底打消了这种理念先行的担忧,而且还从根本上坚定了我的一种判断。

《三城记》首先是一部聚焦于男主人公成长过程的成长小说。小说一开始,26岁的顾明笛突然决定辞职,离开上海,要出去闯荡一番世界。那个时候的顾明笛,不管是从社会阅历的角度,还是从个人心智的角度来说,都处于极不成熟的阶段。然而,仅仅用成长小说来定位该作,根本无法框限住张柠这部其实思想内涵相当驳杂丰富的长篇小说。实际上,从艺术结构的角度来看,小说由两条彼此间或有交织的结构线索组构而成。如果说顾明笛个人的成长经历构成了其中的一条线索,那么,作家借助于顾明笛而充分展开的对于转型期中国社会现实颇具广度与深度的描写,就毫无疑问可以被看作是另外一条结构线索。很大程度上,正是以上两条线索的彼此交叉从根本上支撑起了《三城记》这座艺术大厦。假若说前者更多地指向了作家张柠的自我生存经验,那么,后者就极明显地指向了更为开阔广博的外部世界。

我们都知道,相比较来说,在目前的各种现代文学文体中,小说是一种与外部世界紧密相关的更具有客观性特点的文学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本身就要求作家在进行小说创作时不能过多地局限于个人一己的生存经验,必须把自己的关注视野更多地投向可谓是纷纭复杂变动不居的外部世界。身为批评家的张柠,对于这一点可以说是心知肚明。深谙于此道的他在小说创作中,方才把自己的观注视野更多地投向了正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社会现实。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其说《三城记》是一部成长小说,莫如说是一部敏锐深刻地洞察表现纷纭复杂世象的社会小说。具体来说,在共由四部分组成的小说《三城记》中,尤以卷二“世界”和卷三“书斋”这两部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表现最为引人注目。

卷二“世界”所集中描写展示的,是身为《时报》记者的顾明笛初涉社会之后所观察到的社会基本状况。这里,张柠通过主人公采访事件所深刻揭示出的,其实正是掩藏于新闻报道自由权利背后的文化与政治领域的某种体制性弊端。此后,由于个性的锋芒毕露而无法继续工作的顾明笛,很快就被迫调动到文化新闻部工作。一方面是全身心的投入,另一方面是工作能力的突出,顾明笛负责的工作很快就风生水起,获得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好评。但令顾明笛始料未及的是,伴随着栏目影响的越来越大,本来不应有的责难也接踵而至。先是社长阴阳怪气的批评,紧接着是来自于上级部门和法律部门的强力干预。种种原因之下,顾明笛实在无法继续在报社落脚,机缘巧合中,他进入了B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小说叙事也就顺理成章地转入到了专门描写表现大学生活的卷三“书斋”。

原以为,一直被誉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相对来说会是社会的一块净土,没想到,等到顾明笛竭尽全力地进入B大学之后,方才不无惊讶地发现,其实大学校园也一样充满着各种矛盾冲突,是一个规则与潜规则肆意并行的名利场。这一点,主要通过讲师韩梓厚与顾明笛自己的具体遭际而体现出来。事实上,也正是围绕韩梓厚的评职称这一问题,张柠曲尽其妙地道出了当下时代大学校园里堪称普遍的学术怪现状。原以为,在人才林立的大学校园里,大家只会凭借各自的学术实力获得相应的晋升与提拔,未曾想到,社会上通行的各种简直可以称之为厚黑学的规则与潜规则,在大学校园里同样屡见不鲜。若非张柠这样在高校圈内浸染多年的资深教授,断难以如此犀利的笔触将当下时代学术体制所存在的弊端淋漓尽致地揭示并表现出来。无论是采访过程中的被殴打致伤,还是被迫从文化新闻部的去职,抑或是后来进入B大学读博时所遭受的各种精神凌辱,张柠把批判与审视的矛头对准了正处于急剧转型过程之中的各种不尽合理的社会现实。准乎此,我们自然也就有足够的理由断言,《三城记》是一部有深刻丰富思想内涵的长篇小说。

到了小说卷四“民间”的结尾处,早已南下广州的顾明笛,事实上面临着两种不同的人生道路选择。一种是携同恋人劳雨燕一起返回到劳雨燕的故乡保定,利用所谓“城镇化”与“京津冀一体化”所提供的历史契机,打理发展一个明显带有现代化气息的生态农场。另一种是重返北京,在继续自己在B大学未竟的博士学业的同时,给施越北及其企业做个帮手出出主意。面对这样两种选择,经过六年的跌打滚爬后心智早已成熟了很多的顾明笛到底该何去何从?张柠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他所给出的是一种带有突出现代意味的开放性结尾。也因此,我们所能做的,恐怕也就是与作者张柠一起拭目以待,一起悉心观察如同顾明笛这样的知识分子,在未来究竟会走出怎样的一种人生轨迹来。

2018-11-21 ——读张柠长篇小说《三城记》及其他 □王春林 1 1 文艺报 content47127.html 1 从一己经验到外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