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少数民族文艺

穿越历史的见证

“在历史跨越的现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展”侧记

□梁 黎

《蒙古族人物志》

《喀什的时光》

《羌寨影像18年:灾难与重生》

展厅一角

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11月20日,由中国民族博物馆主办、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协办的“在历史跨越的现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幕。在为期45天的展览中,中国民族博物馆以“民族影像志摄影”为承载主体,以真实、生动反映中华各民族在过去40年间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为宗旨,选取了充满民族影像志摄影师个人印迹的记忆切片来展现历史嬗变的现场性和细腻性,用生活情景来构建改革记忆,将村寨故事拼合进历史长卷,从而连缀出一部充满民族色彩的改革开放40年历史,为观众展示出改革开放历程中的那些难忘的记忆与故事。

民族影像志摄影是某一社会过程或文化事项自然进程中的画面,其角度富有现场感与真实感,其纪录具有典型性与历史性,其承载信息具有档案性与本真性,其情感倾注与价值取向客观中立,并具有表述的可延伸性。近年来,中国民族博物馆倡导“民族影像志典藏和展示”理念,致力于以民族影像志摄影作品记录那些正在迅捷变迁的文化现象与社会场景,以保留濒临消失的历史瞬间和人文记忆,并使这些凝固的影像在民族博物馆的文化遗产典藏库中占据重要位置。此次展览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这一理念。

不同于以往,此次展览采用了“一部40年影像编年”和“8个民族影像志故事”两条线索来构成整个展览的叙事框架:以“年”为刻度,选取40年间中国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影像,一事一图,以“点”连“线”,以“大事记”形式串连出一部图像编年,构成关于改革开放40年的时空框架;以征选来的8组曾在全国各地长期深度跟拍某一民族、某一区域、某一领域的人文摄影师作品,共同讲述发生在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难忘故事。

此次展览采取一种独特的影像叙事方式,在空间里通过对情景化的模拟来突破图片的平面性,形成立体的展示氛围和空间布局,以增强观众的进入感;同时图片的排列注重其叙事的交织性,以团组模块来形成浓厚的情景氛围,使观众更能感受图片叙事的现场性。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表示,影像志收藏和展示是一个可以撼动博物馆传统价值体系的事物,它打破了“人—物”世界的彼此孤立性,把人的活动接纳进物的世界里,为化解传统博物馆的人物分离提供了一种可能。

8组故事成为历史宏大叙事中闪烁着灵动色彩的记忆微光,它们共同组合并形塑出改革开放40年的史诗性历程,深层次展现中华各民族的历史跨越,同时凸显出影像志资料作为历史档案的珍贵价值。

站在《羌寨影像18年:灾难与重生》展览单元前,每一个观众的心都会被巨幅的画面震撼,就仿佛站在10年前汶川大地震的现场,感受那场灾难带来的痛和绝望,也感受那场灾难中全国各族同胞送去的爱和力量。当视线再次移动,穿越时间隧道,10年后的地震现场已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高速公路已经通向汶川;移动通信的铁塔耸立;羌族人住进了政府为他们修建的别墅区——这是四川摄影家徐献用心用情记录的羌族历史。

《一个彝族记者眼中的凉山巨变》中,是彝族摄影记者列来拉杜拍摄的凉山彝族结石巴扎一家的故事。画面日常真实,甚至能让观众感受到画面人物的气息。列来拉杜说,这是他延续庄学本先生1939年、1962年两次采访的凉山彝族结石巴扎一家的采访,反映了这个彝族家庭在新时代的生活情景。“60年来,结石巴扎一家从过去的无房到有房、发展到今天在城里买房的变迁历程,正是千万个凉山彝族家庭的真实写照和缩影。”

《山乡巨变·布朗山影像纪实》是云南摄影家王艺忠花了33年的时间持续跟踪拍摄的一组图片,这些珍贵的镜头见证了改革开放为这个人口较少民族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巨变。他说:“布朗山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仍靠松明点灯,以刀耕火种的传统生活方式艰难度日。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布朗山逐渐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到2000年末,基本解决了粮食自给。扶贫攻坚让布朗山发展起了茶叶、咖啡、甘蔗、香蕉等经济作物生产。我长期跟踪拍摄的布朗山寨,在近20年间已两度重新修建……”

《奇迹,天人共鉴》是云南摄影家杨学飞五进独龙江,通过对独龙族居住的木垒房变迁、消失的拍摄,反映了改革开放的40年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独龙族迎来历史跨越的关键节点,翻开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巨变新篇章的过程。他说:“过去十数年间,我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影像。在时间的纵向轴上,这些影像形成了鲜明和强烈的对比,让我震撼,相信也会让很多人对一个人口较少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所实现的巨大历史跨越感到震撼。”

60多次到新疆的摄影家尚昌平于2018年夏天,用了40多天穿行在喀什的城市乡村,用镜头记录着这里的新貌、这里的居民,为观众讲述了一段美好的《喀什的时光》。他说:“喀什古城从2010年至2015年,经过五年整修改建,当地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有效保护和传承了老城区历史文化风貌。喀什老城区改造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特征和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有很多经验值得推广。”

《土族之乡:沧海桑田40年》是长期在青海省土族互助自治县工作的晁生林、曹田泰两人几十年来记录的土族乡发生的变化故事。他们谈到,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不甘受穷、敢闯敢干的互助人民揭开了土族之乡历史跨越的序幕。在过去40年里,土族之乡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如今的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是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这样的变化让人感到欣慰和自豪。

通过《见证鄂伦春》展览单元,观众看到,鄂伦春族实现了向现代农业生产、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跨越。1998年,鄂伦春人彻底放下猎枪,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作别,学会了使用拖拉机、收割机等大型农机具。他们学会了科学种田和科学管理,学会了人工养殖等技术。如今,鄂伦春族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100%,全国所有鄂伦春族村庄已全部实现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都有卫生室、自来水、安居房和文化室。

《蒙古族人物志》由蒙古族摄影家巴义尔选取改革开放40年涌现的40位蒙古族杰出人物组成。这40位蒙古族杰出人物的影像作品来源于新闻现场、单位、家庭、旅途等。摄影家表示,这些人物诞生、得益于这个时代和社会,也为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因而这些照片也就具有了时代价值。

穿越历史,展览让观众记住了那些难忘的历史瞬间和故事。

2018-12-05 □梁 黎 “在历史跨越的现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展”侧记 1 1 文艺报 content47360.html 1 穿越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