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书香中国

来自高原深处的吟唱

——读刘萱诗集《西藏三章》 □黄国辉

我的阅读在刘萱的《西藏三章》上驻留了很长时间。书中的诗有的是很熟悉的,在刘萱主办的诗歌微信平台《雪域萱歌》上都有陆续发出。对我来说,纸质文本的阅读和手机屏幕上有明显的不同,手机阅读随着指间流动着的时间一闪而过,手指的快速拨动、翻阅,经常让思考无隙可入。而书本上的精心编排则很容易把我带入到去过或没有去过的雪域高原的每一个角落、拉萨、阿里、那曲、林芝、珠峰,这些足以使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变成一个个雪白纸面上跃动的黑色文字,使身在高原的我无法忽视它们的每一次闪现。阅读也因此更加有趣。

我更愿意把刘萱的诗歌形式称做“三章体”,无独有偶,我自己写诗时也特别喜欢以三节为限,不知是否“三”这样一个数字从诗歌的角度,既可以让人很快进入,又能让人迅速抽离,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巧合,又似乎是一种符合当下阅读习惯的创作方式,这就不得而知了。倒是刘萱的诗歌,无论是她对诗句的驾驭还是诗中情感的恣意飞腾,都让我想到一个更为广阔的诗歌话题,那就是,现代性的诗歌怎么才能被读者喜欢?

新诗从上世纪“五四”时期发轫,历经了各种流派各种思潮,近年来又有了现实主义的回归。这些风潮在祖国大地风起云涌之时,偏处于高原之上的西藏也感受到了诗风阵阵。西藏这片神奇的土地为无数诗人创造了诗歌创作的激情与素材,也留下了无数美好的篇章。总的来说,我愿意把它们分成“在西藏”的诗和“观西藏”的诗两类。

所谓“在西藏”,就是立足于对西藏文化的深入了解,把个体融入西藏文化的根脉,由此而生发出来的诗作;所谓“观西藏”,就是出于对西藏文化的探奇或向往,以外来者的身份和视角创作的诗歌。无疑,纵观当下,刘萱的诗是当前“在西藏”的汉语诗歌作品中最火热、最被关注的一部分。而我所想到的诗歌现代性的话题,就源于刘萱诗歌在写作方法上与西藏磅礴宽厚的题材之间、与阅读这些作品的读者之间,到底有一种什么样的内在关系。

人们常常会说现代诗难懂。我以为现代诗的难懂,除却它的跳跃性,它的对象征性元素的大量运用之外,还来源于当代诗人生活的动荡与激烈、眼界的辽远与开放、诗心的张扬与不羁、内心的复杂与深邃,横生交错,灵性更胜。刘萱的诗同样有这样的特点。她的《西藏三章》里蕴含着庞杂的高原信息,从亘古久远的历史沉淀,到神山圣湖被赋予的神性传说,再到存于现实之中的农牧民生活细节,都被杂糅在她的诗里,和她充沛丰盛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就如同她血管中流淌的血液一般,如常而奔放。“你是否听见母亲手持灯盏点燃邻近星河的人声/你是否听见草甸上的一株草正悄悄游出月色/我的爱恋丢失于湖底”(《藏东三章·然乌湖》),“不愿摔落的泪光和亘古冰川的神韵,悄悄照亮正在死去的长夜”(《珠峰三章·之二》),“左牵一只黄羊/右挽一个冬季”(《藏北歌声》)。这样的诗句,你能清晰地感受到,它们就是植根于诗人内心的喃喃自语,是诗人把自己置身于这片土地之中,与这片土地深刻交融之后,从情感深处涌出的涓涓诗流。

和所有现代诗歌的特点一样,刘萱的诗同样是思绪跳跃着的,从不拘泥于形式和逻辑上的完美。她自己就像一个发光体,所牵住的每一根光线,都是一句绽露锋芒的诗。通读《西藏三章》,我所惊讶的倒不是诗句的华美与绚丽,而是在西藏这么多相互交织又互为独立的景观和意象里,她总能找到形成诗歌的不同切入点,总能从表象深处发现每一处精彩的片段,挖掘到那么多与众不同的辞藻,寻找到情感升腾的独特依托。她的诗也因此而难得。

作为一个在西藏工作生活的读者,我能感受到刘萱诗歌里的所有诚意。她是细心的,《西藏三章》的诗里,有着女性诗歌的天然味道,机敏轻巧,深情温婉,但又不乏激情与混厚。她的“三章体”诗歌,几乎全部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方式。这样的叙述坦诚而直接,中和了当代诗歌所容易给读者造成的情感上的距离与理解上的困难。这些诗句有时绵长紧致,有时又戛然而止,与其说作者是在写诗,不如说她自身也是在无暇喘息的节奏中不断找寻着激荡的诗情和新的情感激发点,随意而发,有时甚至看不出上下节之间的逻辑联系,但诗情却总是混然一体。一遍遍读过,情绪就不知不觉就会被她诗中的情感和意象带走。“我的歌词是否成为了你永恒的冰川/而你的魂灵是否早已长在星星上/没有回声”(《林芝三章·南迦巴瓦》),“走不进你咸咸的时间/就像拂不去澜沧江古老的涛声/溜索桥振动的夜晚/马队的悲鸣在滑坡中沦陷”(《茶马古道·盐井悲欢》),这样的诗句里,就仿佛看见诗人或在繁盛的星空下仰叹,又或在淋漓着的雨林中静默,面对耸立的雪山或是奔涌的江河,她都能唤发出一颗饱满而强烈的诗心。

诗人的心,是贴着这片土地的。刘萱的诗不是一个外来者、旁观者的低吟浅唱,而是从这片高原上拔根生长起来的,交汇着历史与现实回声的诗句。她的创作,更多依赖的是这片土地广泛生长的共同情感,而不仅仅是个人体验。这点尤为珍贵,也因了这点,她的诗在现代诗歌形式表达的基础上,非常容易激发读者与她之间的情感共鸣,这恰恰也是当代诗歌最容易造成阅读困难、最容易被读者所误解的关键所在。她对这片土地的了解和浓厚的情感支撑起了《西藏三章》与众不同的审美指向,大量的散文诗创作的形式又给予了这些诗歌更宽松的语境、更灵活的表达。从阅读上来说,我认为并不用花更多的心思去关注她诗歌形式上的技巧,因为意识的流动其实就是她散文诗中最丰富的技巧。正如她自己所说:“初来西藏的人只能触摸到她的皮肤,只有真正深入西藏的人才能触摸到她的温度。”读她的诗,更要学会体会诗句中那些情感的“温度”,刘萱用自己丰富的内心,导引着《西藏三章》时而激荡时而沉缓的节奏与步调,同时,也是在为所有向往西藏、深爱西藏的人们,导引着一个春暖花开的高原现场。

(《西藏三章》,刘萱著,西藏人民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

2019-01-11 ——读刘萱诗集《西藏三章》 □黄国辉 1 1 文艺报 content47877.html 1 来自高原深处的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