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新作品

书法与茶

与书法界的朋友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得出结论,人生大抵都会有一个爱好,有的人喜欢喝酒,有的人喜欢运动,有的人喜欢喝茶等等,不一而足,我应是划到喝茶这一类的。每日,喝茶是少不了的,有时写字累了,一个人泡一壶茶,静静休息片刻,很快又恢复了状态,这就是喝茶的功用。

喝的茶最喜欢还是大红袍,虽然朋友寄来铁观音、龙井、云南普洱、红茶等。大红袍的特征是“岩骨花香”,清代崇安县令王梓在《茶说》中记载:武夷山周围百二十里,皆可种茶,其品质有二,在山者为岩茶,上品,在地者为洲茶,次之。武夷山的茶叶生长在岩石缝中,独特的地理环境,显出与其他茶的独特之处。茶用沸水泡开后,香气清正幽远,像花开的香气。苏东坡在《和钱安道惠寄建茶》诗中云:“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乾隆皇帝品岩茶也留下诗句:“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骨就是茶汤的淡浓、火功的高低,喝到嘴里,可以感知茶的厚度,与喉咙摩擦,水是顺还是不顺,这些都是骨的具体反应。

岩骨花香具体体现在“活、甘、清、香”四个字,这也是评判大红袍茶好坏的标准。对于香来说,各家有偏好,不尽相同,但对我个人而言,最喜欢幽雅的兰香,不宜太浓太烈,那样的话,颇似化浓妆的女子,看去感觉总不太好。清,茶泡开后在杯中,清澈见底,没有浑浊状,偶也呈红褐色,但并无杂质。甘,一杯好茶下肚后,在舌尖上会留下甘甜,记得一次在朋友处喝到一杯好茶,回家的路上,舌尖上不禁一阵阵的甜味涌起,沁人心脾,正所谓回甘。活,指的是品饮武夷岩茶时一种特有的心灵感应,是茶整体给人的一种感受,人与茶互相融合,“香、清、甘”各个方面都达到最佳状态。事间万事万物,在某种程度都是相契合的,互相融通的。一件好的书法作品,也有他评判的标准,好坏以专家说的为准。人生习书,大都是从临帖开始,临帖遵循一定的规律,先笔法,后结体,最后完成一件完整的作品,有章法。书法的因素,不外乎正文、落款、钤印。当我们做一番评论,首先看书法取自哪家,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自己乱写肯定不行的。有些人在比赛获得一两次奖,大谈创新,我想太不实际了,有哗众取宠的嫌疑。书法创新哪有那么容易,没有大量的时间用进去,汲取传统古帖的养分,怎么走得出。临古帖,取法乎上是根本。而许多人,临古帖,只取其形,而忽略了内在的神韵。

微信圈里,书法家常晒的一项就是喝茶,有好茶吆喝书友一起来喝,很能打动人,好茶共品其实是一种乐趣。

大红袍茶耐泡。大红袍母树需专门的制茶师制成茶叶,才能价值连城,否则也只是一堆树叶。泡好茶,需懂品的人才知它的好处,否则就是一杯水。品茶,要有丰厚的内蕴,一般的人喝茶,更多的是看茶叶的包装与写着的来头,都很可能被误导。喝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时候,欣赏书法也如同品茶。初学好坏,更多是从笔法、结体上看,所以,馆阁体一类的书法,在一般人眼里,就是最美的。实际上,欣赏一种书法的好坏,须从精气神的层面去品赏。书法看出人品,书中读懂学识,又是一个更高的境界。

书法其实不容易真正读懂,可是大家都觉得很懂,这是社会存在的一个通病,对书法缺少敬畏之心,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书法要怎样看呢?我想读懂矛盾中又和谐统一的内容,就是深入其里,对提高书法的认识会大有帮助。这点往往让我们忽视。如果不懂装懂,顶多算一个字匠,作品就像复印机里的纸张一样,机械重复,对书法艺术发展危害最大。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一百个人用同一根毛笔写同样的内容,得到的是一百种不同的样式风格。东汉著名书法理论家蔡邕在《书法九势》中有这样的论述: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笔法上,提按使转,起行收,方圆、曲直、藏露、粗细、正斜、轻重、缓急、提按、顿挫等等用笔技巧都在诠释着矛盾统一的原则。字法,即结体上,有大小、高低、疏密、正欹、开合等等矛盾关系的存在。结体需要作者去用心总结排布。点画呼应,顺势而生,平中寓险方为好。不仅如此,一幅字中出现相同的字一定要有变通,《兰亭序》里同样的一个字,绝没有相同的写法,才能千年不朽。粗看一张作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的章法。章法上如果平常,很难吸引人去关注用笔结字等其他方面。这一点在行草书中表现尤其明显。章法上强调虚实相生、对比呼应、有断有连、参差错落、动静结合、节奏变化、块面对比等等因素,章法吸引人,作品顿时增色不少。墨法方面体现在浓淡、干枯、润燥、晦明对比之间。这是我们民族的伟大创造,可以让墨汁变得丰富多彩。墨法与章法联系紧密,章法中的虚实轻重块面有时候要借助墨法来体现。在技法上达到一定水平,书法的提升,最终比的是格调与品位的提升,要求书法家在学问上多下功夫。

再说武夷岩茶,武夷岩茶喝到极致,是品出水顺滑、厚实及回甘,这些元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喝到一定境界,才能体会。书法决不是简单的,每个人对学习书法有自己的理解,但一定要经过不断的实践,才明白书法中的共性与个性。俗话说得好“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没有一头扎进去、一颗心沉下去的钉子精神,要真正学好书法都是空话。书法虽博大精深,代表了我们的文化传统,但并不是荒野、无路可寻,取法乎上,这就是千百年来古人学书的明示。古今成大家者,哪位书法家不是这样做的,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应酬创作,终生如此,告诉我们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没有古法的创新,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我的祖祖辈辈其实生活在福建的茶山边,这里喝茶常年盛行,有闻名于海内外乌龙茶系著名的两大品种,一种是安溪铁观音,另一种是武夷岩茶,过去我没有喝茶的习惯,但因为耳濡目染,对茶非常的了解。工作室里有一套朋友送的茶具,蛮精致,但家里却没有,所以在家不曾泡茶喝。当然,写字加上茶的调和,肯定更有情调。于是决定去茶具行再买一套。当晚就挑了零散的几只大小杯子,一个漏斗,又买了茶盘。

回家,把杯子洗净,置于茶几之上,接着烧水,烫杯,取出用锡铂纸包装的一小包铁观音茶,放入杯中,冲入开水,开始泡茶。屋内立即充满铁观音自然的清香了。把杯盖拿起闻闻,使劲吸,仿佛到仙境一般。接下来,把大杯里的茶倒入小杯中细细品尝,整个口腔充满了香味。品茶本要多人聚在一起才有意思,但一个人煞有介事地泡茶,倒也有另一番情趣。然后在书桌上调好墨,铺好纸,挥毫起来。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心情大好,停下再喝一杯茶,感觉人生真是美妙。铁观音就是有这个好处,耐泡。再细细品茗,香气回溢,口舌生香,这就是所谓的回甘了。

饮完茶小坐片刻,随即再上书桌继续创作,但没有了刚才的感觉。作品不尽人意,心情烦躁,即搁笔,再饮茶,这杯茶也不如刚才泡的好喝了。其实茶叶、水质都是一样,为什么茶的味道却迥然不同呢?我顿悟,原来喝茶也是要有心情的,与书法创作很相似,无意于佳乃佳。心境佳往往能写出好作品,如《兰亭序》是王羲之在文人雅集上心情极佳时乘着酒意写出的千古绝唱。据说,王羲之后来又写了《兰亭序》,就是没有即兴创作的精彩。看来中国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是相通的。我边喝茶边想,没心情就改日吧,不要为难自己,即使再写下去也不见得好。

写字小有名气了,于是我在闹市边找了间工作室,取意闹中取静。

虽然嘈杂,做文章、写字,难免郁闷,心情受到影响,但习惯了后,就没什么,内心变得从容淡定。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身边环境视若无睹,心静自然凉,这也是修炼。一天的工作大抵就是两样,写文章、写字。有时写文章累了,字也不想写,不强迫自己,随缘而适,让自己心里舒坦最重要。

即使身处繁华闹市,三五知己,泡一壶岩茶,谈着艺事,大可抵十年的尘梦。岩茶就是好,一小包倒入杯内,可冲泡多次,所以说是工夫茶,需花时间慢慢品味。茶有低火清淡的、浓香型高火的、味平中火的,来客口味不同,泡的茶就不同了。有时也泡正山小种,这是红茶,茶汤为深红色,香气高长带松烟香,滋味醇厚,有桂圆汤味,最适合养胃护胃。我喜欢的是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坳头高山的正山小种,一位茶农做的,价格适中,味非常纯正地道,一喝即知正宗,不是高山产不出如此之茶。晚上最好泡些低火清凉的茶,可好睡些,要是浓烈的,恐一晚难以入睡,第二天打着哈欠去上班,无精打采,恐怕不是好事。喝茶是一种情调,更蕴含了人生的哲理。茶要沸水以后才能泡出浓香,人生也要历经磨练后才能看空看淡一切。无论是谁,如果经不起磨难,怕是也品不到人生的甜蜜。年纪大了,经历了人情冷暖,就像那用滚水泡后的茶叶,慢慢地沉入了杯底,自然学会了沉默,学会了宽容,对一切友善的或是不友善的表情,都能以平常心对待。境随心转,轻呷一小口茶,任清清浅浅的苦涩在舌间荡漾开来,充溢齿喉。深吸一口气,余香满腔,荡漾开来,神清气爽,这就是回甘。人生没有付出,哪有收获。一杯茶由浓变淡,浮浮沉沉,聚聚散散,诉说的是深刻的哲理,人生原来不正如茶吗?

我有时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在工作室里读着法帖,关着门,没人打扰,仿佛世界只有我一人,穿越时空,感受先贤真情的点点流露,有时竟会莫名地感动。快乐是自己找的,我喜欢这样的生活,朴实平淡,没有利害冲突,没有功名,没有世俗,一切都显得和谐淡然。有时窗外淅淅沥沥下着小雨,灯光下静静地读一卷诗书,心随书动,同欢喜同悲伤,这种场景让人不胜神往。

2019-01-14 1 1 文艺报 content47915.html 1 书法与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