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少数民族文艺

借物不兴留过年夜

杨学诗(彝族)

太阳挣脱云雾的羁绊升了起来,蜿蜒的云南弥勒西山被披上一层绮丽的色彩。彝族同事小刘又重复往年说的话:“走,跟我回老家吃杀猪饭。”

小刘的家在西山东麓一个叫老寨的村子。我们赶到时,其妻已叫亲友帮忙,把猪杀好,饭也做好了。没料到的是,正当我们吃饭的时候,一位上了年纪的汉族妇女来到门口,轻言慢语说:“哦,没想在吃饭,我说上两句就走……孩子他叔,我们家墙壁还没有刷完,你大哥就生病住院——向你们家借的那把刷子,年前还不了,到正月初六再还,行吗?”

小刘忙起身,将妇女迎进屋里,拿套碗筷给她:“先吃饭……那刷子,你家就慢慢用吧。”妇女说已经吃过,要走,小刘不让,倒了杯饮料给她。

“不错啊,一把刷子还不了,还能来说一声。”我有些感动。

“这是规矩呢。”妇女说。

仔细一问,原来,西山东麓是彝汉杂居的地方——由北往南坐落着棠梨树、白枝古、三棵树、新寨、老寨、毕正合、龙潭、租舍等30多个村寨。这里的各民族同胞借物还物非常守信誉。农家人需用的生产、生活用具极其多,再富有的人家也难齐全,互借有无,则是相互帮忙解决问题的一个好办法。而借物,有借有还,才能有需可借。若借物不还或久借不还,就会给物主带来烦恼,也会让人留下“难整”的印象,以后想再借就没那么容易了。因此,大家借了物,就把归还这事放在心上,以早还为荣,以不还为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借物不兴留过年夜”的习惯。每年一进入腊月,家家户户都要查看自己家里有无借来的东西,若有,立即归还。若所借物还要续用,或者数量大而无法归还,则须去物主家说明情况,并表明还物的具体日子。总之,不让别人的东西不明不白地留在自己家“过年”。

2019-02-11 杨学诗(彝族) 1 1 文艺报 content48246.html 1 借物不兴留过年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