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艺术

民间文艺:彰显独特魅力 关注日常生活

□侯仰军 林继富

2018年9月12日,安徽黄山呈坎古村村民在晒场上晾晒辣椒、玉米等各类农作物。

2018年6月18日,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公式阳河上,当地群众在传统龙舟赛上赛龙舟。 杨文斌 摄

江西传统村落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民间文艺不平凡的一年。广大民间文艺家和民间文艺工作者守正创新,不懈拼搏,在各自门类、各项工作中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传播工程、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文艺创作、“我们的节日”系列民俗文化活动、民间文化进校园、民间工艺业务培训、民间文艺之乡建设、对外文化交流……异彩纷呈,热点多多。可以说,2018年民间文艺全面、系统地将40年来民间文艺研究的中国特色表现出来,以普通民众为出发点,关注“日常生活”,显示了新内容、新思想和新气象。

弘扬传统文化

四大工程彰显独特魅力

2018年,保护、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受到政府、学界、媒体和民众的高度关注。在众多的文化事项中,民间文艺四大工程最受社会特别是民间文艺界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第一大工程是“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该工程由中国文联牵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具体负责,系中央颁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十五大工程之一,其目标是在收集整理故事、神话、传说、史诗、长诗、小戏、说唱、歌谣、谜语、谚语、俗语、民间文学理论等12个门类民间文学基础上,甄别遴选出经典性作品,整理出版中国民间文学原创文献,全景式展现农耕时代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与智慧,为中华民族保留珍贵鲜活的记忆。2018年,“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在全国(除台湾、香港和澳门)所有省、市、自治区全面铺开,深入推进,示范卷、试点省编纂和社会宣传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一年来,“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委员会办公室”在各地组织召开了20多次调研和座谈会,深入了解各地民间文学类别、资源分布、调查研究现状、民间文艺人才队伍现状、基础成果与相应保障措施等,明确示范卷编纂要点,讨论跨区域协作、交流与合作机制创新等问题,建立了强有力的专家组织体系,启动了首批55个示范卷的编纂工作。

第二大工程是“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传播工程”。编撰《中国民间工艺集成》是其中的核心工作。该工程继被中宣部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之后,2018年又被列入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规划“重大出版工程”。项目实施以来,广东、浙江、山东、江苏、福建五个首批试点单位都成立了工作小组,全力投入该项工作。广东省民协率先完成了初稿的编撰任务,全书约31万字,620余幅图片,收录广东省现存活态的民间工艺类别16个,工艺种类51个。至今已经启动了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民间工艺集成的编纂工作。

本年度民间工艺研究在一如既往地阐释民间工艺之美、发问民间工艺造物哲思、展现工艺保护田野成果、推动学科建设思考等基础上,更倾向于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发展路径的当代学理性推演与探寻,深度关注民间艺人在传统工艺活动及历史中的社会角色定位及功用,直击工艺个体保护与发展中面临的知识产权命题。在此背景下,2018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刊《民艺》正式创刊。广大民间工艺研究专家、学者以《民艺》为主要学术平台,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夯实对中华优秀传统工艺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信念,致力于开启民间工艺研究的新里程。

第三大工程是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该工程已实施多年,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对了解文化国情、民情,促进文化创造,保卫国家文化主权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该工程的组成部分,2018年举办了中国传统村落高峰系列论坛,致力传统村落活态保护;稳步推进《中国民间剪纸集成》《中国唐卡文化档案》《中国服饰文化集成》《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南通卷》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丛书》的编撰、出版工作,为挖掘、保护、传承优秀民间文化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大工程是“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该工程涉及民间文学、民间表演艺术、民间美术、民间习俗和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引起学界广泛关注。2018年开展了“丝绸之路与汉文化调研”“浙江海丝文化调研考察”“丝绸之路活化石主题论坛”“2018夏季西北民歌文化生态考察”“海丝文化与美丽渔村建设调研考察”等系列活动。通过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跨文化交流研究,探讨如何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问题,聚焦于从民间文学、民间风俗、文化遗产等多维度对“一带一路”相关议题的讨论,用比较研究的方式分析了各民族文化事项的殊异和趋同,追溯其历史互动。

四大工程是纽带,更是号角,调动了全国民间文艺家和民间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有力推动了全国各地的民间文艺工作。

关注日常生活

发挥独特优势

2018年民间文艺进一步彰显了2017年民间文艺的优势,克服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深化“乡村振兴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等国家话语背景下,遵循以普通民众为出发点,关注“日常生活”,坚持以田野实践为根本、解决社会问题为要义、寻求理论创新为目标,在促进多学科交流互动、拓展学科国际视野等方面均有明显突破。

2018年民间文艺在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农民、农村、农业等方面的议题密切关注,深化对乡村、乡民、乡俗的认识以及乡村民间文艺的传统研究。5月,在海南省儋州市举行2018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海南)高峰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15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及业界嘉宾围绕“挖掘传统村落文化,寻求新形势下古村落的发展方向”这一主题,共同探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现状和出路。6月,2018中国(青木川)古村落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在陕西省宁强县青木川古镇举行。论坛紧紧围绕“传承发展传统村落文化与乡村振兴”这一主题,从美丽乡村建设、历史文脉传承、地域文化发展等角度,深入探讨城镇化发展格局下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与解决思路。

自2018年起,我国政府将每年的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民间文艺界积极响应,在各地举办了系列活动。其中在山西长治举办的“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秋分)民俗庆典活动——中国炎帝农耕文化论坛”和“第二届长治农合发展博览周”,在河南郑州举办的“2018中国(郑州)中秋文化节暨河南省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山东乐陵举办的“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暨中秋祭月大典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巨量的文化信息和民族情感,是凝聚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和民族力量的纽带。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节日的传承发展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中央文明办《关于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通知》都对围绕节日活动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民间文艺在传承、弘扬节日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的节日”已成为民间文艺界传承中华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一个响亮品牌。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各少数民族特色节日为载体,民间文艺界开展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节日文化活动。2018年,仅中国民协就组织“我们的节日”系列民俗文化活动25次,其中研讨会15次,调研活动3次,展演活动6次,大型演出1次。

在扩大节日影响力方面,积极引进互联网+思维,采用纸媒和网络新媒体同时传播的方式,有效扩大了“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的传播范围。在我们的节日——2018中国(郑州)中秋文化节的戊戌中秋赏月庆丰盛典上,现场演出与网上直播同步进行,现场观众近万人,网上直播观看人数近30万人。

构建话语体系

理论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2018年中国民间文艺学在理论建设、研究方法创新方面取得明显成就,“实践民俗学”理论及其民间文艺研究转向的学术主张不断深化。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多个项目与民间文艺相关,“中国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当代神话学的体系建构”“中国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民间文学比较研究”“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口头文学抢救性整理与研究”“边疆多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调查、保护与传承研究”等项目显示了中国民间文艺学聚焦于传统与现代关系,并在民间文艺基础资料积累、梳理和研究中实施理论建构的努力。

民间文艺研究强调文化整体观,挖掘不同类型文化之间的关联。将“民俗主义”“文化复兴”“传统的发明”等作为理解当前中国文化逻辑。强调民间文艺在文化认同、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上的特殊力量。如赵宗福《族群历史记忆与多元文化互动——河湟汉人“南京珠玑巷移民”传说解读》讨论河湟流域汉、藏、土族等多民族“南京珠玑巷移民”传说作用于地域和族群认同;林继富分析丝绸之路沿线民族民间文学的多样性、交流性、认同性,揭示民间文学与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与尊重关系;安德明认为以社区为中心的非遗保护,能够加强人们之间的管辖,促成更大范围的社区或共同体认同;吕微在《反对社区主义——也从语词层面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社区认同的重要性,但是反对“社区主义”的行为。

2018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注重民俗文物和民间文艺数据库建设问题,如王霄冰的《海外藏珍稀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研究的构想与思路》阐述海外藏民俗文献与文物的主要资料类型,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具体路径与方法及其重点难点;巴莫曲布嫫等人的《口头传统作业元数据标准定制:边界作业与数字共同体》,讨论利用信息和传播技术保护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口头传统研究数字化建档等问题,极大拓展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领域。

2018年中国民间文艺学无论继承创新,还是互动融合,均与国家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同频共振,民间文艺研究成果有力助推、丰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发展道路。

2018年我国民间文艺学的话语体系建立取得了明显成就,但是在一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诸如民间文艺学的核心概念的科学内涵,民间文艺与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振兴的融入性关系,优秀传统民间文艺知识的阐释路径等问题。诚如邱运华所说: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基于当代中国社会、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于5000多年的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历史,在描述、讲述包括庙会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有可能、也应该有中国话语。建立、丰富和完善中国自己的民间文艺学话语体系仍是广大民间文艺家、民间文艺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2019-02-18 □侯仰军 林继富 1 1 文艺报 content48326.html 1 民间文艺:彰显独特魅力 关注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