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新闻

李掖平: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强力发展文化事业

本报讯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水平,需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业并举”。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李掖平带来的一份提案便聚焦文化事业的发展。她认为,目前我国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成效显著,但在文化事业的事业性、公共性、公益性和公平性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李掖平看来,目前我们对文化事业的事业性重视不够,要切实重视这一特殊性质,实现文化建设的“双业并举”。她说,不能一提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就把文化行业统统推向市场,把文化事业机构全部转企。忽略文化事业的事业性而过度强调产业化的观点是错误的,而且非常危险,因为有些文化事业并不适合产业化。比如,部分职业技能和专门知识的培训可以产业化,但义务教育是无法也不可能产业化的。部分文学创作、文艺演出、文化活动的确可以带来产业效益,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文学创作、文艺演出、文化活动都可以按产业化尺度来要求。文化事业的过度产业化倾向,会导致一切从经济效益出发,片面追求文化产品数量,忽视对文化产品质量的提升,忽略健康的思想导向和积极的价值引领。当下一些影视作品和电视节目的恶俗倾向以及虚假、违法广告在各种文化媒体上的泛滥,已经敲响了警钟。其实,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相互联系并相互转化的。文化事业搞好了,自然就会促进人民群众对文化内容的兴趣,也必然会带来文化相关产品的直接消费或相关消费,从而为文化产业创造、培养、拓展市场,有效拉动文化产业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优质含量和品位,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文化事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公共性。李掖平认为,各级政府也要重视文化事业的公共性,切实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水平。她在多年的观察和调研中发现,近年我们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所推行的文化下乡、服务基层、科技惠民、启智百姓等系列活动,注重了文化惠民的基础性、层次性、多元性,突出了文化事业的公共性,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也出现了重速度轻质量、重硬件轻软件、重建不重管、重验不重用等实际问题。比如,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率不高,很多文化设施验收达标后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具有鲜明针对性的公共文化产品缺乏,优质服务功能不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们要重点加强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务实性建设,要以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运行、系统性管理为重点,进一步构建完善利民惠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谈到文化事业的公益性时,李掖平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她觉得公益性也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因此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她说,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核心是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为进一步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尤其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更需要立足基础、服务基层,因地制宜,让平民百姓成为公益性文化活动的主体,让老百姓全方位享受到质量更优、水平更高的公益文化服务。

在采访的最后,李掖平还提到要切实重视文化事业的公平性,防止政府文化扶持资金使用不公和低效。扶持资金使用的公平和效率很容易出问题,可能用错了对象,用错了时间,或者用错了项目,甚至会出现“被假大空项目骗资金”的问题。为此,应立足文化事业的公平性,将扶持资金多用于文化事业环境改善、文化服务公共平台构筑、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文化事业开发等带有普遍性意义的惠民利民工程方面,以切实规避将资金投放到某个单一文化事业项目而容易产生的偏差,积极推进对文化扶持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完善资金投放后的查效制度,确保其多元化、多层次、公平高效的使用价值。

(李晓晨)

2019-03-13 1 1 文艺报 content48686.html 1 李掖平: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强力发展文化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