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新作品

留住一段共和国的乡愁

□梁 衡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留住乡愁”这一命题后,全国各地都在追寻乡愁之根,打造乡愁之旅。

什么是乡愁?就是乡村的文化记忆。因为大多数中国人都来自乡村,所以乡村记忆也即是民族记忆、祖国记忆。乡愁并不是过去乡村的所有记忆,那样就成了记忆垃圾。正如历史也并非所有记忆的堆积。宋人吴文英在《唐多令·惜别》一词中写道:“何处合为愁,离人心上秋。”可见愁是因离而生。社会在变,已由农耕社会步入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乡愁是这些“离人”心上放不下的惦念、抹不去的春秋。乡愁的核心是乡土文化、地方文化、特色文化,是发生过的,现在仍然起着积极作用的文化遗产。比如某地过去的人、事和实物,它现在仍有知识、思想、审美等方面的价值和教育传承作用,这就是一段乡愁。现在种田早已机械化,过去的农具,北方一个碾场的石滚子,南方一个舂米的石臼,都保存了过去的农耕文化,有厚重之美、沧桑之美。这便是乡愁。所以我们的使命是:挖掘乡愁里的文化,留住有文化的乡愁。

什么叫美丽乡镇?文化加美景。有文化积累的城镇,也即是有乡愁的城镇才美丽,如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地方文化、名人文化等等。所以留住乡愁又和建设美丽城镇、保护古城古村落、发展地方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留住乡愁要有一个抓手,要找到一个标志,我们搞新闻的叫“由头”。它可以是一棵树,一处老房子,一段故事,或一个人物。就是找到一个题目,借题发挥,溯本求源。再顺流而下,吸纳支流,形成了一条文化之河,聚积成一个文化的湖泊,形成一块可以照见历史的明镜。

近些年我发起寻找人文古树,即在全国挖掘有文化故事的古树,倡导建立一门“人文森林学”,这也是一项梳理乡愁的工作。去年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树梢上的中国》。常州市中心有一棵300年的银杏,旁边是唐代就有的城隍庙,民国时改建为“中山纪念堂”,周围有许多故事,可惜这棵树没有好好保护,被砍手剁脚,挤在两座民居楼里,未能入选我这本书。29年前,我考察常州的瞿秋白故居,在故居门前,挖掘出了当地已经消失的“觅渡桥”旧址,由此引申、阐述了革命先烈瞿秋白的觅渡人生,后来发表了《觅渡,觅渡,渡何处》。本文广为流传,又入选中学课本,充实了秋白故居的文化含量,也为古城常州留住了一段乡愁。

当然,乡愁不只是说一个乡村,它泛指家乡、地方文化。可以是一个村,也可以是一个县、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如果在常州城里选一些最有乡愁意义的标志物,可以是一座古塔、一条老街,但我觉得最有代表意义的是一座石桥。它能代表常州的水乡文化、运河文化。比如刚才提到的“觅渡桥”,是清代光绪年间的一座石桥,曾经坐落在秋白故居门前,秋白就是走过这座桥去参加革命,书写了他的传奇人生。这座石桥不但承载着运河文化,还有革命文化。可惜由于城市发展,桥已消失,幸好它至今还保留在一个地名里,就是桥边的“觅渡桥小学”。我建议借今年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修复这座有特殊意义的古桥,那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乡愁,共和国的乡愁。对发展地方文化、旅游事业和爱国主义教育也有特别的意义。

2019-05-15 □梁 衡 1 1 文艺报 content49548.html 1 留住一段共和国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