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影视

专家热议电影《古田军号》:

创新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开辟新路

□本报记者 路斐斐

由陈力执导,八一电影制片厂、福建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出品,反映我党建党建军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古田会议召开历史及背景的影片《古田军号》于8月1日同全国观众见面。作为一部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古田会议召开90周年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该片创作历时8年沉淀,以尊重历史、大胆创新的创作态度,以重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创作智慧,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探索初期的艰难曲折与红色情怀,通过具有创新意味的叙事策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加以呈现,为同类题材影视剧创作带来了新的启示。日前,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福建电影制片厂和电影艺术杂志社承办的该片专家观摩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结合此片创作中体现出的政治智慧、艺术智慧等,就如何以思想创新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开辟新路发表了各自见解。

以政治智慧把握重大历史

在中国文联副主席郭运德看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如何处理矛盾是最大难点,而回避矛盾则是常见问题。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之后,随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发展及工农红军队伍的不断壮大,在红四军党内特别是高层中间就如何摆正党和军队的关系、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消极影响等方面产生了认识分歧。面对特殊的国情党情,1929年12月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召开的“古田会议”恰在此背景下,于重重矛盾的解决中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以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历史。专家表示,选择将这段历史作为创作题材并直面矛盾进行艺术书写,首先在题材选择的突破上体现出了创作者极大的勇气。

同时,《古田军号》避开了宏大叙事的架构,选择从一个小切口切入,以一个红军小号手的独特视角阐释90年前的重要历史,既通过结构的巧思对观众形成了强烈的代入感、亲切感和认同感,也有效实现了当代思考与历史视野的勾联衔接。特别是在对历史矛盾真实再现时,作品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把握与表达,将矛盾和斗争、分歧和争论的意义置于共同信仰下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和人民的忠诚中去读解,也更好地让观众体会到了在人民军队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党对革命道路进行艰难探索的历史意义。此外,全片写“会议”却少见会议场景,而通过对众多矛盾的不断铺垫、烘托与整理,使古田会议“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历史脉络和政治意义得以清晰呈现与自然彰显,也显示出本片深刻的思想力、创作力。

以艺术智慧重塑独特形象

与会专家谈到,如何塑造人物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中的另一大难点,而人物形象与艺术手法的“陈旧”则是常见问题。《古田军号》中,影片在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追求艺术真实、大胆创作,实现了人物形象塑造的独特与突破。片中选用青年演员饰演革命领袖,将艺术表演与生命体验巧妙融合,很好地完成了对富有新意、充满年轻朝气的领袖形象的塑造。此外,该片一反“高大全”的形象塑造,于重重矛盾中展现重要历史人物的鲜明个性及崭新一面亦是影片一大特色。片中毛泽东、朱德、陈毅和刘安恭四位主要人物在性格上各有锋芒与脾性,但却能在对党忠诚的思想共性中达成同志间的紧密团结,给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另外,该片的艺术智慧还表现在以从生活中提炼创作的大量故事细节来展现人物精神世界的细腻与深刻,综合运用多种蒙太奇手法来表现不同性格的碰撞与不同人物的关系,利用大量闪回追忆等手法使影片节奏更加紧凑、代入感更强,实现了叙事形式上的创新及艺术内涵的丰富,在烘托、渲染等多重手法的共同作用下,使该片人物形象及影片整体都呈现出一种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以红色情怀引领创作风尚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宏在研讨会上表示,古田会议的选题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之后,军队开始深化改革,但古田会议上明确的“党指挥枪”的建军根本原则依然是新时代的建军之本。以艺术的形式去承载并传播思想,是更为深刻的艺术。编剧赵葆华表示,观众是需要引领的,特别是在当前影视剧创作两极化严重的情况下,我们不缺重口味、强刺激,也不缺小儿女、小情怀,缺的恰恰是这种期待已久的能坚定我们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史诗级叙事。胡智锋谈到,《古田军号》中创作者娴熟地使用了艺术辩证法,使影片避免出现在红色类型片中常见的一些通病,通过情与理、悲与喜、大与小、虚与实等关系的辩证转化,体现出了创作者深层次的用心、用情和用功,是合乎时宜的亦是培根铸魂引领创作风尚的。

对于曾执导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血战湘江》等红色经典的导演陈力来说,《古田军号》不仅集中体现了其多年来在“红色大片”探索历史上的积累与思考,在如何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的创作开辟新路并吸引更多年轻人认同方面,本片又走出了具有突破性的一步。

2019-08-07 □本报记者 路斐斐 专家热议电影《古田军号》: 1 1 文艺报 content50868.html 1 创新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开辟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