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与争鸣

如何衡量中国文学的海外影响力

——评《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影响效果评估研究》 □谢丹凌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学海外传播”课题的持续升温,如何评估中国文学的域外传播效果、衡量中国文化的海外影响力,一直是学界乐衷探讨的话题。从目前已有的学术成果来看,学界对于中国文学海外影响的效果研究大多停留在描述性层面,定性分析居于主导地位,量化研究相对匮乏,以大数据为窗口进行的传播评估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何明星教授的《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影响效果评估研究》正是运用定量研究、采用文学传播学视角评估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成效的典范之作。

何明星是最早利用世界图书馆数据系统呈现中国文学作品在全球范围图书馆的馆藏量,以数据库为支撑探讨传播影响效果的学者。自2012年伊始,何明星执笔“中国图书世界馆藏影响力调查报告”,这项报告主要依据世界图书馆收藏书目数据,对中国图书的世界影响力进行研究和分析,截至2018年,这一课题已经进行了7年。报告依托的主要基础数据即世界图书馆联机书目数据库(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以下简称OCLC),辅以某些地区、国家的单一语种数据库资源,呈现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的传播概况。中文图书在世界范围内的馆藏数据是评价中国文学世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对OCLC数据库的运用以及以定量分析为主导的研究视角,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评估贡献了宝贵的资源与范式。

在定量评估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影响效果评估研究》加强了对大数据的使用与分析,探索如何稽核第三方数据以支持相关的定性研究,本着实证主义的精神讨论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影响效果。除了利用OCLC数据库展现中国当代文学图书在世界范围内的到达率,该书还援引海外专业书评和大众读者的评价数据,以及文学图书媒介(包括文学期刊、文学杂志、文学图书出版机构)的影响力,探讨如何评析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效果。此外,作者也意识到,一部作品在海外的畅销,其背后往往蕴藏着复杂的原因,通过分析探求中国当代文学如何在新媒介环境下、在异域的接受屏幕中呈现自身的价值与特色,从而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提供策略与建议。

以下笔者将通过书名中的两个关键词深入分析该书的特点与价值。

第一个关键词是“中国当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最早使用“当代文学”这一概念的,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文学研究机构和大学编写的文学史著作,它提出的最主要动机,是为19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文学命名。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批评家和文学史家在这一概念的使用上出现了分歧,但文学的概念命名有自身的内在思路和文学史的事实依据。因此,“当代文学”作为一个虽有缺陷、但已广泛使用的权宜性概念,《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影响效果评估研究》一书中的“当代文学”概念沿用了传统定义,主要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文学。但作者注意到,“1949—1978年的中国文学作品,与改革开放之后以及新时期的文学具有根本的不同”。换言之,无论是文学题材、表现形式还是传播媒介与文学环境,以改革开放为界的前后两个时期的文学都呈现出迥异的形态特征。而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不仅受制于作品本身的思想艺术特点,还囿于时代的国际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因此,从中国当代文学的自身发展轨迹和外部传播环境来看,1949—1978年间创作的当代文学及其世界影响具有独立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1949—1978年的文学具有鲜明的代际特征,它包含“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两个阶段。从内容上看,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最突出的特点是革命理想主义,无论是对战争岁月的回顾,还是对建设时代的憧憬,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热情与自信。与这一特点紧密相连,这一时期的文学被批评存在严重的革命意识形态倾向,不少作品缺乏生动、细腻的思想感情描写,人物形象流于脸谱化、概念化,这也是改革开放后文学创作与反思的基础。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存在诸多不足,1949—1978年的文学中仍不乏经典之作,不少作品进入新世纪以来仍不断再版重印,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中被赋予丰富的意义;有些作品甚至几度被搬上荧幕,通过影像媒介向社会传达了属于特定年代独有的理想与激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正是当今精神失重、物欲横流的社会所缺失的。从文学的海外传播来看,尽管早在晚清时期就有陈季同等极少数人讨论“译出去”的话题,20世纪初也有部分现代文学作品在域外传播,但整体上是零星的、不成规模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终结了国家动荡、受辱的历史,此后中国开展积极的外交活动,建立文学对外传播机制,主动向海外译介当时最新的文学作品。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英文版、法文版相继创刊,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因此,1949—1978年的中国文学作品具备了对外译介与传播的有利条件。从海外读者的视角出发,由于这一时期的作品烙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它们往往被视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声筒”,充当社会学的文本材料。文学译介、传播与读者接受之间的互动与张力,使“1949—1978年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影响效果评估”命题散发出特有的研究魅力。

基于此,《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影响效果评估研究》选取了1949—1978年间10部影响较大的文学作品——《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新儿女英雄传》《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青春之歌》《林海雪原》《我的前半生》《红色娘子军》。这些作品展现了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它们通过各种途径译介、传播到不少国家,引起海外读者的兴趣与关注。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不拘泥于文学文本,也关注由文本改编的视觉影像作品,如芭蕾舞、歌剧、电影、电视剧在海外的传播。这些不同的艺术形态往往汇集影像、声音、音乐等多种表现元素,比单纯的文字更为大众青睐,因此视觉媒介与文学文本互为依托、互为参照,呈现了新媒体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第二个关键词是“效果评估”。“效果”指的是信息到达受众后在其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引起的反应,是“传播行为在受众中引起的变化和传播活动对受众及社会所产生影响和结果的总和”。效果研究向来是传播学科关注的核心领域,作为传播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渠道、传播对象紧密相连,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评估”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根据新华词典:“评估”指“对(质量、水平、成绩)进行评议估价”,它往往意味着复杂的运作机制。在《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影响效果评估研究》一书中,“评估”的对象是中国当代文学在域外文化场域里的传播效果,而“如何评估”是全书的立论与创新的前提。换言之,如何从多维度展现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影响效果,是该书展开论述与分析的基础。

根据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r)的“场域”与“资本”理论,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文学在跨文化旅行中,其传播与接受受制于异域文学场域里的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在目标市场凭借着特定的运作机制,通过占有场域里的资本,或使资本转化并相互联结,最终构建一个由各种客观关系组成的文学传播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作者、译者与出版机构构成了文学译本的生产主体,译本出版后,通过书店、图书馆与网络等渠道进行传播,最终抵达读者。译本的外译语种数量、译者声望、出版媒介在业界的影响力、期刊杂志或网络平台的推介、改编成影像制品的传播范围和观众口碑、图书馆的馆藏数据、权威的学术评论、大众媒体的报道、海外读者的评价等等都是评估中国当代文学世界影响效果的指征,与此同时,它们也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流通资本。换句话说,中国当代文学若想在域外获得认可与接纳,需要尽可能多地占据或获得传播场域里的要素或资本,才能实现有效传播。

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接受,传播过程中的诸多要素影响制约着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效果。由此,《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影响效果评估研究》将评估的重心放置在传播范围(海外图书馆的收藏数据)、专业书评和大众读者评价数据、出版媒介的影响力几个维度,利用OCLC、Google Scholar、Jstor、IMDB、Goodreads、亚马逊等多种数据库或网络平台资源,采用量化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尽可能观照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流通的主要环节。在梳理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时,厘清不同文本(包括影像制品)的版本、外译语种数量。面对不同文本的实际传播情况时,灵活运用多项指标,展现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尽管受限于专业研究数据库与读者评价,该书主要偏重于中国当代文学在欧美世界的传播,但也关注一些影响力较大的译本在东方的接受情况。如在探讨《暴风骤雨》《我的前半生》等作品的海外影响时,通过CiNii(Citation Information by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数据库资源呈现日译本在日本图书馆的馆藏量,较为全面地勾勒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声誉地图”。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影响效果评估研究》一书强化了“海外读者”在传播中的角色与价值。对于力争进入世界文学殿堂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来说,在解决了翻译和流通这些“技术”环节后,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是如何在域外文学体系中被“激活”并持续活跃地存在。现代媒介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文学跨越国界提供了诸多便利,也使一部文学作品有机会呈现在异国的聚光灯下。对于当代文学作品来说,这是一次“全方位的互文语境迁徙”,文学以各类出版形式为载体进入新的文化语境,通过新的言说方式在异域语境中“安身立命”。

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经历了“从政治到艺术审美转变,从滞后单调到同步多元的时代转变”这一历程。作者在探讨作品海外影响力的原因,在“基本结论”部分对影响力元素进行总结与反思时,并未否认来自西方世界的“窥探”、“妖魔化”是某些译本畅销的主要原因,但他同时挖掘在此之外更具有价值的因素,如文本内容、艺术形式、传播媒介等等,而这些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最具借鉴与启示,是中国文学世界影响力的明证。

在序言的标题中,作者用了“探索”一词预示了中国当代文学世界影响效果评估研究的前景。“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影响力”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命题,在面对不同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如何建立相应的评估研究与海外反馈的机制,如何进一步完善第三方数据的来源渠道,是今后值得探索的方向。

2019-09-23 ——评《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影响效果评估研究》 □谢丹凌 1 1 文艺报 content51496.html 1 如何衡量中国文学的海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