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与争鸣/新闻

新中国70年报告文学:

荣光与梦想的致敬

□丁晓原

站在迎接新中国70华诞这一特殊的时空里,阅览70年来的报告文学,心中盈满着感慨和激动。“每一时代产生了它的特性的文学。‘报告’是我们这匆忙而多变化的时代所产生的特性的文学样式。”(茅盾《关于“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独特的时代文体。与时代同行,是报告文学的基本品格;客观地反映现实,实录生活,是它重要的文体精神。作者报告的是砥砺奋进的时代,存活的是渐行渐远的历史。作品中曾经的新闻性,在时间匆匆中,慢慢地演化为珍贵的历史记忆。检视共和国卷帙浩繁的报告文学作品,俨然是在披阅多卷本的丰富厚重的当代中国史。这是一部大写着70年荣光与梦想的“史记”。掩卷回望,那一幕幕气韵生动、波澜壮阔的难忘场景迎面而来。

70年的报告文学以编年的方式展开,书写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的纵深而开阔的大历史,或如一部场景不断变化着而故事连缀、异彩纷呈的电视连续剧。凡是重大国是或别具重要意义的事件、事象和人物等,在报告文学中都有及时的反映和生动的呈现。这样的国家叙事是70年报告文学的主要叙事类型,也是作品中最具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的部分。

1949年10月1日五星红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这是一个载入史册的划时代的标志性意象。《人民日报》记者林韦的《记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在第一时间以目击记的形式,记写了这“震撼世界”的时刻。作品篇幅精简,但现场感很强,作者着重再现现场的场景,表现人们欢欣无比的情绪,真实生动地捕捉到了历史性的盛典气象和氛围。当时《大公报》记者杨刚的《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则从整体性的盛典场景的摄照,聚焦到对人民领袖的表现。作品以书信的方式写来,营造一种亲和亲切的基调。“人民”是这篇作品的主题词,强化的是“毛主席一直和人民在一起”的核心叙事。读《记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等作品,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珍贵的历史气息,透过作品,我们穿越历史,仿佛走进了那令人热血沸腾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壮美现场。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现实,也有着它特有的主题。20世纪50年代的报告文学有着两大主题:战争与建设。“我们的文艺既然是为政治服务,具体地说,就是为战争服务,为生产服务的。”(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这是延安解放区报告文学的传统,也是新时代报告文学的新使命。开国初年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新中国不期而遇的第一大事件。书写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成为其时报告文学写作的一大热点。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是抗美援朝报告文学中的标志性作品,发表于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谁是最可爱的人》取材于志愿军入朝作战第一阶段的英雄事迹,以三个典型材料,真切凝练而富有抒情性地反映了志愿军战士崇高的精神品格,作品的感染力很强,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巴金发表在1952年4月11日《志愿军报》的《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则以白描的手法,真实细致地记写了与彭德怀的会见,传神地表现了有着“一张朴实的工人的脸”,但“全世界人民都尊敬他为一个伟大的和平战士”的彭德怀司令员的形象。50年代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报告文学作家奔赴火热的建设工地,以多样的笔墨,描写改天换地、日新月异的建设场景。此类写作成为抗美援朝题材以外的另一个热点。李若冰的《柴达木手记》、徐迟的《我们这时代的人》、华山的《黄河散记》、靳以的《佛子岭水库》等作品,为我们留存了一幅幅感天动地的建设画卷。这些作品既报告了一个时期巨大的建设成就,更描摹了一个时代的火热生活和精神气场,成为刻写新中国奠基者创业史的重要篇章。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塞北与江南,开启着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的征程。改革开放,需要拨乱反正,解放思想,释放人民创造时代的伟力。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是一枝预告科学的春天到来的“报春花”。作者以诗人和报告文学作家特有的敏锐,以信实的内容和饱蘸诗情的笔墨,真实地再现并肯定陈景润这样执著于科学、为国争光的知识分子,摘除强加给他们的不实之词,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参与拨乱反正的思想解放运动,显示着报告文学在新时期无可替代的独特而重要的价值。

改革开放潮起,报告文学作家激情勃发。全景实录、细部特写改革开放题材的报告文学,始终与这一伟大工程如影随形,成为写作的重点。《励精图治》《中国农民大趋势——胶东风情录》《热流》《三门李轶闻》《百万大裁军》《商战在郑州》《深圳的斯芬克斯之谜》《昆山之路》《十年潮》《中国新教育风暴》《木棉花开》《国运——南方记事》《中国农民书》《中关村笔记》《大风歌》《横琴》《浦东史诗》等作品,观览工厂、农村、城市、县域、特区等如火如荼的改革风景,广及工业、农业、商业、教育、科技、军事等各个方面。其中既有呈现有关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重要事件、重大成就以及重要人物的“大号”作品,更多的作品则记写了其中艰难曲折的历程,留存了大量具有故事性乃至传奇性的情节和细节。这些作品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史中别有意味的大写和特写,在时光流转中,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和记忆,一种历史曾经在这里转折的实录,报告文学弥足珍贵,将会融入中华民族大历史的叙事之中。

改革开放的时代,是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时代。这是一个人民不断创造奇迹的时代,人民的创造成为报告文学书写的重要对象。载人航天、高铁建设、三峡工程、深海探潜、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现场,为人民而报告、以祖国为自豪的作者都没有缺席。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始终是时代生活的在场者,行进中国的故事讲述者。李鸣生致力于航天报告文学的写作,“航天七部曲”书写了中国航天事业壮美历史。徐剑的《东方哈达》叙写青藏铁路建设,这是一部与特大工程相适配的作品,是一座建设者的丰碑,也是一幅民族文化的风情画。《中国机器人》记写人工智能的开拓,《第四极》报告深海探潜的创新。港珠澳大桥被称为“新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何建明、长江、曾平标在第一时间分别推出长篇报告文学《大桥》《天开海岳》《中国桥》,赞美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讴歌世界奇迹的创造者。阅读这样的作品,我们为之感动、感奋。

近年来报告文学进入到又一个跃动期。现实题材的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创作一家独大,优势明显,尤以总结成就、颂扬英模、反映新气象的作品增长较大,产生了不小影响。张雅文的《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记写香港沉郁的历史和回归的艰难历程,她的沉思在今天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何建明的《那山,那水》为我们描写令人流连忘返的浙北安吉余村生态文明的美丽图景,生动地诠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王宏甲的《塘约道路》、彭学明的《人间正是艳阳天——湖南湘西十八洞的故事》和纪红建的《乡村国是》等,以多种视角,从多个层面,反映扶贫脱困的新成就。黄传会的《大国行动》记写也门撤侨,徐剑《大国重器》讲述火箭军的前世今生,还有李发锁《围困长春》、余艳《守望初心》、陈启文《海祭——从虎门销烟到鸦片战争》、高洪雷《大写西域》等,报告文学犹如烂漫之春花、繁茂之夏树、丰硕之秋野,气象万千,蔚为大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作为时代文体的时代报告,反映时代精神是这一文体的题中应有之义,早在1963年召开的首次报告文学座谈会上就已经形成共识:“反映时代精神,这是一切文艺形式都应该努力以求的,但对报告文学来说,更为重要。”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的精神品质,是一种超脱个体的民族国家的集体意识,它是达成社会全体共识的精神纽带。70年来的中国报告文学,反映现实生活,抒写人民创造,其间许多作品激扬着鲜明的时代精神。这些时代精神从叙写具体对象中凝练而成,又超越了具体的人与事,超越了特定的时空,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的中国精神。

人民是时代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者。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以三个典型事例,生动地诠释了志愿军战士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的英雄主义和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谁是最可爱的人”及其精神,感动感染的不只是一代人。穆青等人写作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将焦裕禄置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多重矛盾中加以真实叙写,充分地表现了焦裕禄“心里装着全县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崇高的精神品格。《哥德巴赫猜想》中的陈景润,“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沉潜于数学世界,有着“愚公一般的精神”,他成为特定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鲁光的《中国姑娘》最为打动读者的是女排团队为国争光、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这是一曲振奋人心的搏斗之歌。它的主旋律,就是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女排精神成为时代精神的标志,感染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为中华拼搏的儿女。李春雷的《木棉花开》的主人公是原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作品以“木棉花开”的意象结构全篇,从人物自身逻辑和时代的关联中,赋予人物改革“英雄花”的崇高形象。何建明的《山神》叙写的人物是贵州山村80多岁的老书记黄大发。黄大发带领村民用36年时间在悬崖绝壁上锤击手挖凿出了一条数十里长的通天渠,改变了山村的模样。《山神》为我们雕刻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式“硬汉”形象。另外,陈启文的《袁隆平的世界》、王宏甲的《中国天眼:南仁东传》、李春雷的《县委书记》和叙写黄大年、钟扬等时代楷模的作品,其中的人物多有感人的精神,作品中的主人公有着一颗伟大的灵魂。阅读纪实,溯往知今,新中国报告文学长卷,也是一种让人获得心灵洗礼的精神志。我们致敬新中国70年的荣光、梦想和崇高!

2019-09-25 □丁晓原 新中国70年报告文学: 1 1 文艺报 content51521.html 1 荣光与梦想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