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副刊

奋斗是路遥人生的主旋律

□申沛昌

位于延安市延川县延川镇郭家沟村的路遥故居

作为路遥母校延安大学的代表、路遥的校友,我和全国各地的应邀嘉宾聚会北京,纪念当代著名现实主义作家路遥诞辰70周年,这是一件很有意义、影响深远的重要活动。

路遥现在头上有三个崇高靓丽的光环:茅盾文学奖、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一个人连中三环,集其大成者,目前仅此一人。足见其价值和意义不同寻常。

路遥是1973年进校的中文系学生。他的上学也有点不同寻常,甚至带有传奇色彩。据王刚编著的《路遥年谱》记载,当年路遥报考大学的志愿一栏里,只写了三所大学:北京大学哲学系、西北大学中文系、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根本就没有申报延安大学中文系。北京和西安的两所高校由于他在“文革”中担任过县上一派群众组织的“司令”,而没有录取他。这在当时的政治生态环境下,是可以理解的。后来路遥上大学的问题转到了延大。当时延大不予录取有两条理由:一是北京、西安的高校都不录取,延大也不录取,无可非议;二是高校录取新生有一条潜规则,即考生凡不报考本校者,就视为不尊重本校,不愿上你这所学校。所以,不予录取也属正常。但是当时要录取路遥上延大,也有两条理由:一是路遥上大学前,延大中文系的部分师生,曾到延川县同《山花》编辑的同志举行过座谈会,了解到路遥有一定的文学才华,中文系就是要招收和培养那些热爱文学,又有一定才华的青年入学深造;二是延川县当时的县委书记,亲自到延大推荐,再三说明,并代表县委表示,路遥在“文革”中的问题,县公检法成立专案组进行了审查,认定路遥没有问题。县委也有明确意见,担任群众组织头头问题,不影响他上大学。因此,延大最后还是担着一点风险,录取路遥入学。按路遥自己的话说“是延大收留了我”。何西来曾写文章说,如果延大不给路遥提供一个接受科班的高等文学教育的机会,“路遥的人生将是别样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路遥在延大中文系三年的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里说:“在大学里时我除了在欧洲文学史、俄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的指导下较系统地阅读中外各个时期的名著外,就是钻进阅览室,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乎全部重要的文学杂志,从创刊号一直翻阅到‘文革’开始后的终刊号。阅读这些杂志,实际上也就等于检阅了1949年以后中国文学的基本面貌、主要成就及其代表性作品。”因此,上延大学习是他一生和登上文学巅峰的重要转折点、关键期和里程碑。1988年延大举行首次校庆时,路遥的题词是“延大啊,这个温暖的摇篮”,显示了他对延大的深情厚意。但是,长期以来对于这方面的情况,过去很少披露,鲜为人知。一些媒体和舆论界,把路遥三年大学时代的经历边缘化,避而不谈,其至被一些杂音所淹没。这既不符合事实,也对路遥不公正。幸好今年4月份,新华出版社主动约稿,让我们撰写一本《路遥的大学时代》,由我和厚夫牵头,组成5人写作班子,计划明年出版。之前我们还编辑了一本《路遥与延安大学》,新华出版社最近通知该书将于11月出版发行。相信通过这两本书,可以找到路遥何以由一个初中毕业生成为一个著名作家的部分答案。

古人讲,“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无伟男”。事实证明,别的不说,就以他准备和创作《平凡的世界》为例,足以说明路遥的奋斗精神是如何的顽强不屈,愈挫愈勇,锲而不舍,终获成功。令人震撼感动,肃然起敬!

众所周知,路遥在他十八九岁时,就对自己的人生作了规划和设计,那就是要在40岁以前做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就是他后来创作的那部以青春和生命作抵押的作品《平凡的世界》。这部书分为三部六卷100万字,人物近百个。时间跨度从1975年到1985年。然后他抱着“义无反顾,是刀山也要过去”的决心进入准备阶段,耗时3年,连闯“四关”,即读书关、背景材料关、深入生活关,最后进入创作关,又历经3年,才于1988年5月25日,最后完成这部100万字的鸿篇巨著。

凡是读过《早晨从中午开始》这本书的人,而且是有良知、有人性的人,都应该知道路遥在这3年准备、3年创作的特别艰难而拼命的6年时间里(不要忘记,当年他才30多岁),所付出的青春和生命的代价,是常人所难以想象和达到的。后来他回忆那个时候,“写作整个进入狂热状态,身体几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变为机器人性质”。“写作紧张时,常常忘记吃饭,一天有一顿也就凑合了”。“为了约束自己的意志,每天的任务限制得很死,完不成就不上床休息了。工作时间实际上成了牢房,而且制订了严厉的狱规,决不可以犯规”。“躺在床上,有一种生命即将停止的感觉”。就在这种情况下,他每天晚上还要阅读列夫·托尔斯泰50多万字的通信录。“寻找回答精神问题的答案,寻找鼓舞勇气的力量。”他鼓励自己,“只要没有倒下,就该继续做”。直至全书写完,他把圆珠笔扔了出去,照了照镜子,看见了一张陌生的脸,两鬓竟然有了那么多的白发,整个脸庞老得像个老人,皱纹横七竖八,而且憔悴不堪,他看见自己泪流满面。即使这样,路遥还是无怨无悔地说:“生活就是这样,有得必有失。为某种选定的目标而献身,就应该是永远不悔的牺牲。”

正是因为这样,路遥在获得茅盾文学奖、改革先锋称号之后,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又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这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我们可以实事求是地说,路遥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他的一生,是短暂而辉煌的,是贫穷而富有的,是平凡而伟大的!

(本文为作者在纪念路遥诞辰7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略有删节)

2019-11-04 □申沛昌 1 1 文艺报 content52020.html 1 奋斗是路遥人生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