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专题

沂蒙文学的生命力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万森认为,王思玷作为“现代沂蒙文学第一人”与刘一梦共同创建了现代沂蒙文学,并且从文学走出来投身革命,可以说文学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于1939年元旦在沂蒙创刊,历时8年10个月零19天,直接领导了沂蒙文学,培养了“孩子诗人”苗得雨等一代作家,与王安友、刘知侠、吴强、左太川、王火等凝聚为沂蒙作家群,一批作品成为红色经典。改革开放时期沂蒙文学的创作群更加整齐,苗得雨等老一代作家依然活跃在文学创作一线,同时,涌现了厉彦林、赵德发、李存葆、苗长水、刘玉堂、王兆军等一批文学生力军。沂蒙人民用自己的文学话语印证了人民是革命胜利的根本;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沂蒙百姓敢为天下先,抹平贫瘠,迎来经济的繁荣,沂水蒙山变成金山银山。

大众报业集团培训委员会总监逄春阶谈到,《大众日报》创刊后的第二期(三日刊),即1939年1月4日,“战地文艺”副刊诞生。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报纸中,《大众日报》是创办副刊最早的党报之一,足见《大众日报》对文艺副刊的重视。《大众日报》副刊的创刊号,定下了昂扬向上、朴素大方的基调,为后继者立下了一个标尺。这里充满明朗、爽快和浪漫的诗意。没有署上名字的编辑,在炮火纷飞的恶劣环境里,组稿、改稿、编稿,还配上栩栩如生的木刻插图。他们小心翼翼地苦心编辑着,争取给读者献上最真诚的精神食粮。当然我们更不应该忘记那些写出了诗篇、来不及欣赏和领取稿费就牺牲了的可爱的诗人们。可喜的是,他们的这些好品质已经融化在大众报人的血液里,汇成大众报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最终成为齐鲁文化耀眼的一朵奇葩。

《临沂文艺》主编高振表示,中国当代文学把沂蒙人的坚韧不拔、大爱奉献的品格书写到了极致。新中国成立后,巴金、骆宾基、徐悲鸿、张瑞芳、曲延坤等作家艺术家纷纷来临沂采风;曾在沂蒙战斗过的作家告别沂蒙山,走进大城市。然而,“革命”“战争”文化心理深深地影响了那一代作家诗人的灵魂,回眸战争的硝烟,反观血与火的战斗,那血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人民和土地总是令人激动不已,他们以真诚的灵魂歌颂沂蒙,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如:沈西蒙的话剧、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南征北战》,吴强的长篇小说、电影《红日》,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邓友梅的短篇小说《我们的军长》,薛寿先编剧的电影《车轮滚滚》,沈默君编剧的电影《渡江侦察记》,王火(执笔)、段坤恩、朱孟明编剧的电影《平鹰坟》,刘知侠创作的中篇小说《红嫂》在1961年第8期《上海文学》发表后,引起巨大反响,一个美丽而崇高的“战争女神”光荣绽放。改编于同名京剧,又易名《红云岗》,再后来改编为舞剧、电影《沂蒙颂》。从此,沂蒙以“红”而闻名天下。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夫龙认为,《红日》以宏大叙事的史诗化追求和现代英雄人格精神的型塑与坚守独立于当代文坛,不仅熔铸着作家吴强的政治忠诚和艺术真诚,而且体现了他高远的价值理想和深沉的家国情怀。“红日”作为一种精神象征照耀着沂蒙大地。《红日》的成功不仅在于它以宏大叙事结构再现了一支英勇的人民军队辗转千里、驰骋疆场的征战过程,还在于它型塑了一种现代英雄人格精神,使小说成为以英雄为核心形象的一曲英雄主义颂歌。时至今天,《红日》仍然显示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并日益焕发出应有的精神风采。孟良崮因《红日》而成为人民解放战争的精神地标,沂蒙大地因《红日》的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而不断丰富着中国红色基因图谱建构的意义版图。“红日”照耀沂蒙,新时代沂蒙精神的内涵将历久弥新,并日益丰厚深广。

山东省社科联专家吕季明谈到,小说《红嫂》问世之后,以表现、反映沂蒙红嫂形象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刘知侠撰写过京剧剧本《红嫂》。1964年山东省创作现代京剧《红嫂》,并进京参加全国现代戏汇演。1971年中央芭蕾舞团创作并上演了现代芭蕾舞剧《沂蒙颂》。中芭也因此开启了“沂蒙三部曲”《沂蒙颂》(1971年)、《沂蒙情》(2017年)、《沂蒙三章》(2019年)连续38年展演沂蒙红嫂女性英雄群体的创举。此外,1976年现代京剧《红嫂》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并改名《红云岗》。1997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根据刘知侠小说《红嫂》改编拍摄成电影《红嫂》。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影视集团等还联手拍摄了42集电视连续剧《沂蒙》(2008年),35集电视剧《沂蒙山小调》(2018年)。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临沂市委、临沂市人民政府联合出品,山东歌舞剧院创排的民族歌剧《沂蒙山》也于2018年12月成功上演。此外,还有吕剧《红嫂》、豫剧《红嫂》、沪剧《红嫂》等移植剧种。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红嫂》面世打响了全面反映山东沂蒙“红嫂”群体英雄形象创作系列工程的“第一枪”,对于弘扬沂蒙精神意义深远。

作家杨文学用亲身创作体会谈到,任何一个作家,其作品的高度不在于文学叙事的技巧,而取决于他走进生活的深度。没有对生活的鞭擗向里,就不会有作品的感人至深。这是他36年来,对沂蒙山定点式体验生活的感受。

20世纪80年代初,他一心扎进沂蒙山,执迷于对抗战故事的挖掘、整理。那时候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把这些沂蒙山人亲身经历的故事记录下来。多年后,不知不觉之间就创作了《沂蒙长风》《跪拜沂蒙》《家国情怀》《血性》等一批反映沂蒙精神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沂蒙山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它不仅生产“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财富,也造就了堆金叠玉的物质财富。从1987年震惊世界的“苍山蒜薹事件”,到2007年的30万菜农下江南的沂蒙菜商的崛起,不过用了20年时间,沂蒙山人在“不求市长找市场”的观念转变中,完成了苍山县蔬菜基地的涅槃。他沿着30万菜农下江南的足迹,从苍山南下,到上海、深圳,寻找他们在都市生存的故事。经过长达一年的体验写出了《苍山三农》,并将其改编成30集电视剧《乡村都市情》。沂蒙路漫长,创作无止境。他又用了10年时间,把对沂蒙山文化、沂蒙精神的感受、理解进行梳理,创作出了包括《沂蒙山小调》在内的“沂蒙三部曲”。用脚走沂蒙,用脚去书写沂蒙,这是其采访沂蒙36年的真实感受。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张慧伦认为,网络文学中的沂蒙精神书写目前主要存在于两类题材中,一是军事类网络小说的抗战题材,二是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沂蒙山区变化的现实题材小说。网络小说中关于沂蒙抗战历史的书写也是为在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读者夯实烽火硝烟的历史记忆。孤傲三哥的《沂蒙英雄儿女传》在起点中文网连载时,其文案部分是这样写的:一部沂蒙地区抗战血泪史,一段可歌可泣家族英雄传。这部作品以古典章回体小说的形式讲述了李阔仇杀敌抗日的英雄故事。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沂蒙山区变化的现实题材小说以老妖妖妖妖的《情满沂蒙》为代表,这部小说是“第四届全国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的参赛作品。小说的男主人公诸葛怀志是沂蒙地区一个小乡镇火车站的工作人员,在这条铁路上他耳闻了沂蒙人民为修铁路做出的伟大贡献。沂蒙精神的厚重之处在于对“家国情怀”的书写。新媒体信息时代条件下,网络文学讲述沂蒙故事有十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可能,期待网络文学能够为沂蒙精神的传承贡献更大的力量。

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副主席姜成娟表示,传承沂蒙精神是当代作家的使命所在。必须坚持党对文学创作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她是从2013年参加省作协青年作家高研班开始创作的。青年作家必须进行中国共产党党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必要且急迫。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党史和国史,是夯实文学创作的思想根基的应有之义。现在她已由一个普通文学青年,成长为在感情上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新中国,在理论上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红色青年作家,这主要缘于她对中共党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学习。有了理论素养之后,视野完全不同。

山东青年作协副主席吴永强谈到,沂蒙大地是孕育沂蒙精神的源头,同时也是包括诗歌在内的沂蒙文学的源泉。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结合点,成为临沂诗群的一大特点。首先是面向传统,比如乡土性。诗人们面临一个问题:如何书写这片地域?被一遍遍书写的乡村,在新世纪的当下,又有什么新的元素?不可否认,不论是江非的“平墩湖系列”,还是尤克利、辰水等人笔下的乡村,都有着中国当下乡村的诸多共性,书写乡村,不仅是临沂诗人的使命,同时也是当下中国诗坛的一个使命。因具体地域的不同,又可以将江非的“平墩湖系列”称为平原叙事,将尤克利对乡村唯美的书写称为山区叙事,平原和山区是对立的,并非仅是文字的起伏,还有文化心理的不同。在这里,即使最落后的乡村,也以最现代的形式书写,即追求文学的现代性,从传统的樊篱中跳脱出来。

2019-11-18 1 1 文艺报 content52246.html 1 沂蒙文学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