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新闻

勇担使命 同心抗疫

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进入冲刺决战阶段。二月四日,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来自中建三局的建设工人在加紧施工。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本报讯 由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肺炎疫情自武汉爆发以来,因其突发之猛烈,蔓延之迅速,牵涉范围之广泛,牵动着数亿国人的心。面对严峻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部署下,社会各界,尤其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行业人士,积极响应号召,勇担使命,为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而不懈奋斗。在全民参与的抗疫行动中,无数中国人彼此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用爱与希望重建着通往春天的大路。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我的城市病了。”医护群体冲在防控第一线,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和使命。在这场战斗中,一线医护人员是真正的英雄。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据介绍,为应对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湖北省各类医疗机构投入一线的医务人员超过17万人。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支医疗队奔赴湖北,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在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分秒必争,因为“再麻利一点,就能再多诊治一个病人”。

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在2月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针对重症病例救治尤其是湖北武汉重症病例不断增加的形势,要集中各方资源,尽最大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在面向全国调集医疗资源、组建骨干医护力量驰援武汉的过程中,尤其要挑选有责任担当、业务能力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青年骨干医师、护士,按要求完成此次高强度的重症救治工作。

抗疫战役打响以来,钟南山、李兰娟等专家学者为抗击疫情、普及防疫医护知识发出了专业的声音,更多默默无闻的医护工作者则在前线争分夺秒地救治生命。简单的年夜饭,超高强度的工作,蜷在病房角落休息的模样,因缺乏物资而自制口罩等举动,引发国人广泛的共情,也让更多的力量迅速参与到捐助活动中。

众多与病毒作殊死斗争的医护人员,因长时间戴口罩,脸部勒出很深的印记,双手频繁消毒导致出现灼烧痕迹,8小时不吃不喝后身体在防护服里汗湿到皮肤发皱,甚至晕倒……正是这些白衣战士冲锋陷阵在前,筑牢关键的防疫一线,才凝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伟力。很多网友为他们献上最崇高的敬意和谢意,“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的面容将永远镌刻在我心上”。

与时间赛跑,与疫情竞速

坐落在武汉蔡甸知音湖的火神山医院,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以便捷灵活的活动板房为主体,可容纳1000张病床,极大缓解了武汉医疗资源的紧张。这所救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专科医院,从1月23日开工,2月3日正式交付使用,前后不过10天时间。2月4日清晨,首批50名新冠肺炎患者被转运至此,继续救治。与此同时,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目前主体建设已经完成,施工进入冲刺阶段。他们与时间赛跑,与疫情竞速,为了更多的生命得到及时救助。

在这个过程中,7000余名建设者夜以继日,不辞辛劳。设计图纸与现场施工同时起步,来自全国各地的基建工人迅速汇集于一处,与医护人员一道,成为奔赴抗疫一线的最美“逆行者”。时间紧,项目急,工人日夜两班倒,每日工作时长达十七八个小时。施工现场泥土平整工作,5G信号基站建设与发电设施安装,铺设防渗漏层,混凝土浇筑,新式集装箱的安装等等,许多工友在前一晚接到通知,连夜赶往现场,清晨赶到后立即开工。

建筑现场,不乏上阵的“亲兄弟”“父子兵”,甚至还有“全家总动员”。他们中有武汉封城后滞留在此的打工人员,也有从湖北周边其他城市赶来驰援的建设者。他们相互鼓励,用实际行动支援这场战役。有些志愿者,从外地将医用器械运到武汉后,留在建设现场。现场多项施工齐头并进,需要相互协调,有时候做了的工作还可能要重做。他们用最快的速度吃完饭,又继续投入到建设的洪流之中。全国各地纷纷捐赠财物,支援建设工作的迅速完成。

一些网上视频透露了医院建设现场的更多细节:挑灯夜战的设计团队,嗓音嘶哑的施工队长,连续工作36个小时后在轰隆作响的切割机旁边睡着的焊接工,将现场发放的工资全部捐给疫区人民的外省农民工,用电气胶带缠上开裂胶鞋的混凝土施工者等。现场的一位施工领队说,“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一位在深夜围观灯火通明建设现场的青年作家表示,“在这种时刻,更能感受到一种朴素而强烈的力量感,忍不住为这群可爱的人落泪。”

守望互助,共克时艰

在一线与病毒搏杀的医护人员身后,在日夜赶工的建设者背后,十四亿中国人跃动的心,与他们同在。

“这是我的家,我们守护她,故乡的土,亲吻过脚丫。如果有一天,她也需要我,搭把手,就过了。”由17位武汉文艺工作者演唱的歌曲《武汉伢》唱出了武汉人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宣传片《武汉莫慌,我们等你》道出了同舟共济者的心声:“别怕,再等一等,爱和希望比病毒蔓延更快。”

还有其他可爱可敬的劳动者们。比如,第一时间赶赴一线的记者,带来准确的资讯和详实的报道,揭示疫情背后的发生机理和事实真相。“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各地的企业家不惧千万里远,在全球范围内采购物资,运送至防控前线,以解前线燃眉之急。众多事关社会民生的行业在紧急时刻依然运转有序,为万千家庭源源不断地输送生活物资。千千万万的网友们,在社交平台上踊跃捐款,普及防护常识,转发求助信息。一滴水的力量,最终将汇合为源源不断的爱与希望的河流。

文学是历史事件的见证,是一个时代灵敏的感应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困守在武汉的诗人和作家们拿起笔,记下身边的人和事。正如有的诗人所言,“在灾难面前,写诗,也是对内心抑郁的一种自我救赎。”全国各地的文学工作者们也纷纷将那些鼓舞斗志、向上向善的生动故事书写下来,把感人至深的“战疫故事”记录下来。作家们表示,要真切地记录现实,特别是要记录那些默默付出者的故事,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打赢这场抗疫攻坚战。(康春华)

2020-02-07 1 1 文艺报 content53319.html 1 勇担使命 同心抗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