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少儿文艺

廖小琴《男孩猫和猫男孩》:

以虚拟的互换传达真挚的心灵关怀

□崔昕平

在蓬勃的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新生创作力量中,廖小琴是一位颇为醒目的作家。她的作品无论是现实题材还是幻想题材,都具有极高的辨识度。这种辨识度的达成,从“内里”来讲,源自廖小琴始终呈现出一种“有我”“有为”的创作追求。“有我”是指透过廖小琴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作品内里那个恒定的自我,那个自我是生动的、善意的、明亮的,是一个对人、对事、对世界、对自然满怀爱意的自我。“有为”则是指廖小琴从来不是为写作而写作、为虚构而虚构,即便是幻想题材的儿童文学创作,她也始终力图通过写作介入生活、表达理想。《男孩猫和猫男孩》便是廖小琴新近幻想类题材创作的又一部优秀之作。

《男孩猫和猫男孩》是一个具有灵异气息的幻想故事:一只被叫做“老国王”的老猫,被托梦托付去帮助一个叫“芝麻”的男孩,于是身体与灵魂“互换”,演绎出一系列故事。这部作品着力塑造的孩子,不是一个明朗、淘气、快乐的孩子,而是一个可怜可叹、有着无尽烦恼的孩子。“芝麻”不是我们成人惯常认为的贴着“无忧无虑”标签的孩子,而是一个被以斯文的方式欺凌,被“从众心理”孤立的孩子。芝麻的瘦弱、胆小和孱弱可欺,使得他成为同学群中屡遭调侃与恶搞的对象。借助开篇“星期六商店”发生的非正常交易的描述,作家精准刻画出了芝麻的内心:已经吃过大亏受过骗的芝麻,明明不该再次犯同样的错误,但是他却再次受骗,买了那枚所谓的能祈愿奇迹的“幸运章”。这似乎并不合理,但却在之后的校园境遇的描述中,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这便是廖小琴作品的精致所在。她的情节编织遍布细节、串连交错,便构成了作品内里细腻绵密的情感线。

廖小琴构思故事的能力,常常能带给人惊奇感。她的构思不落窠臼,尤其擅长在亦真亦幻的临界线上穿针引线,编织令人耳目一新的故事。《男孩猫和猫男孩》中,那枚寄托芝麻最后希望的救命稻草——幸运章,终于发挥了作用。借助奇幻的力量,“老国王”与“芝麻”实现了灵魂互换。这是一对充满矛盾的伙伴:老国王因年迈乏力而期待青春与精力,芝麻因年幼弱小而期待远离令他窘迫无助的环境;老国王内心满是不服输的斗志与霸气,芝麻孱弱到谁都可以欺负、调侃。更重要的是,老国王是一只猫,芝麻是一个男孩。他们的互换必然会产生一系列奇妙而有趣的场景。《男孩猫和猫男孩》的故事,初看似乎仅仅是一个充满惊奇感的“互换”故事,但细读之下才发现,这个“互换”的设计,绝不仅仅只意在故事的奇幻与好玩,而是始终敏锐地指向了儿童的心灵关怀。这种互换初看似乎各得其所,然而随着事件的接踵而至,芝麻获得了以另一种态度面对朋友、面对问题、面对生活的机会,也充分确认了自己身上的另外一些“可能”,比如勇敢、坚决和坦诚。虽然在作品的末尾处,老国王终是走到了生命的终点,男孩与猫重新恢复了各自的身份,但这些“可能”的确认,却帮助男孩芝麻走出了迷茫的低谷,开启了人生之路与自我确认的崭新阶段。

廖小琴的作品常常是深入心灵的。心理咨询师的身份,又使她常能敏锐而近距离地接触心灵的问题。她能感受到孩子心灵的伤痛,并努力以自己的文字化解疼痛、弥合伤口,以文学的力量亲近孩子的内心,以爱的温度鼓舞孩子前行。男孩芝麻在变成猫男孩时,曾被一只花猫鄙视道“你真令我失望”。这句话不仅仅是花猫脱口而出,也屡屡在作品中响起:妈妈梅子说过,雪老师说过,同学金子也说过。一个令所有人失望的男孩,也对自己失望透顶。除了逃避,这个男孩似乎已经没有了未来,丧失了寻求未来之路的勇气与信心。这样的心理,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是致命的。廖小琴关切的正是现实中千千万万个类似“芝麻”的孩子,廖小琴的幻想,从来不仅仅是故事的作料,而是将故事推向极致的媒介,将心灵问题放大呈现,藉此寻求对孩子的心灵帮助,达成文学的有所作为。这部作品的意蕴追求,与廖小琴的《大熊的女儿》相似,既以幻想的手法让成人心灵世界的压力、隔膜显形,又以美好的童心主义来消融成人心中的冰冷,点燃温暖的火苗。从《大熊的女儿》到《男孩猫和猫男孩》,作品中一以贯之的是真挚的童心关怀。作品虽然回避了概念化的阐释,追求生活化的表达,却又常常能够借助传神的形象,剥离现象,抵达本质。

如前所述,廖小琴的幻想故事之所以具有令人温暖的情感温度,在于作家所秉持的“有我”“有为”的创作观,指向现实和真切的心灵感受,积极寻求问题的化解与人生的介入。无论她所塑造的人物遭遇了怎样的困境,形象的内里都始终是蓬勃的希望与生活的滋味。廖小琴对语言敏感度极高,文笔有种利落大方的美,句式简单、用词朴素,但是在传情达意上毫不逊色,这对于一位青年作家而言,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2020-02-14 □崔昕平 廖小琴《男孩猫和猫男孩》: 1 1 文艺报 content53426.html 1 以虚拟的互换传达真挚的心灵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