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艺术

专家评点第五届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励扶持计划优秀作品——

青年人应主动发现并书写 社会发展的新问题新变化

□本报记者 路斐斐

近年来,在戏剧创作领域,优秀青年编剧青黄不接及优秀原创戏剧作品缺失的现状,日益引发着业内的关注。如何不断发掘青年戏剧人才,持续推出新人新作?当下在北京、上海等地陆续出现的各种青年创作扶持项目等正在成为改变青年戏剧创作人才培养现状、打通原创作品与戏剧市场互动关系的社会化解决方案之一。由北京剧协、《新剧本》杂志和北京老舍文艺基金会共同创办的,旨在以老舍先生的精神为激励,倡导更多青年戏剧爱好者积极参与戏剧文学创作的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励扶持计划(前两届名为“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即是其中设立较早也坚持较久的青年编剧扶持项目之一。

日前,第五届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励扶持计划优秀作品在京揭晓,共评出优秀剧本2部、优秀剧本提名作品4部及入围作品6部,其中包括7部话剧剧本、4部戏曲剧本和1部音乐剧剧本。这些作品是从全国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31部符合条件的申报作品中,经19位专家的两轮认真、严格评审最后脱颖而出的。至此,自该计划2002年创办以来,累计已推出优秀青年原创戏剧剧本近百部,历届获奖励扶持的作者中既有专业编剧,也不乏业余戏剧爱好者,这些作品不仅共同展现出当下青年作者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创作面貌,也反映出目前青年编剧在剧本创作中遇到的一些普遍问题。

要“脱窠臼”需先学习“窠臼”

综观本届入围奖励扶持计划的作品,除种类丰富与题材多元的整体表现外,不少作品更呈现出青年作者在创作视角与剧本构思方面的独特与创新。以获评本届优秀剧本的戏曲《国士之风》(编剧莫霞)为例,该作在戏剧人物关系设计上的独特便是作品获评委一致认可的首要特色。在本届优秀作品的分享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彦君在点评该剧本时谈到:“有关李陵和苏武的戏剧作品有很多,但把二人写进同一部戏中,从两人的关系切入重新进行完整构思并做戏剧性提炼的作品却很少见,这一构思即是该作最见功力之处。”评委们认为,《国士之风》的出新出奇还在于摆脱了惯常的叙事模式,在人物自身的转变上精雕细琢,以主人公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反映其心之所往与无奈现实的冲突,体现出了编剧在创作上另辟蹊径的智慧与勇气。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颜全毅认为,青年编剧要想作品出新出奇,对如何“脱窠臼”应有着理性辩证的看法。“窠臼”即“套路”,“自古套路得人心”的说法提醒编剧,“脱窠臼”的前提是应先学好“窠臼”,在此基础上再向两个方向进行“脱窠臼”:一是往历史的纵深而去,通过对历史深处的人性的打捞与历史的呈现来跳脱出新;二是往地域、文化之广远深入,在丰富多样的民族风情与不同文化思维中提取新的表现素材。颜全毅以本届优秀剧本提名作品花灯戏《哀牢传奇》(温丹编剧)为例谈到,该作即是在常见的戏曲套路中含蕴了浓郁的民族风情与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陌生化的个性塑造与情感表达,从而使一个解放战争时期的寻常故事在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风土人情的交织中,呈现出一种新鲜另类的独特气质而显得格外精彩。

需有对文学、思想的深刻理解

据了解,在本届参评作品作者中,年龄最大者45岁,最小者仅19岁,不同年龄段作者在对不同题材的驾驭和对作品的深度开掘方面固然体现出不同水准,但就入围作品的整体面貌来看,也反映出青年创作者在赋予作品厚度与深度方面还普遍存在力有不足,对处理创作野心与笔力支撑的矛盾关系方面还需加以平衡提高等问题。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教授胡薇以获优秀剧本提名的历史题材话剧《登闻鼓》(编剧甄进)与当代都市题材话剧《飞机正在飞行》(编剧刘思)为例,认为两部作品优点突出,但其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在当下青年创作中也极为常见。如《登闻鼓》情节曲折富有戏剧张力,作品表现忠奸斗争却未进行脸谱化写作是一大优点,但剧作中出场人物众多、事件纷繁也凸显出作者在剧本整体节奏驾驭上尚需提高;而《飞机正在飞行》聚焦青年及中老年人的精神世界,以看似荒唐的故事探究两性情感与婚姻本质,在题材表现的广度方面有所拓展,但剧本却因向下深入的力量不足,使人物间的互动交流停留在了表面,致该剧尚未能在思想层面获进一步提升。

对此,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在对本届参评作品进行初选到复选的过程中,尝试创新的作品虽不在少数,但真正能表现出作者对文学、戏剧的深刻理解,让人可以反复琢磨的作品仍是少见,青年编剧在拓宽视角、努力进行多样化创新表达的同时,在对剧本结构的深刻勾织与文学性的深度挖掘上还需多进行自我沉淀。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教授郭富民谈到,当下不少“获奖”的戏剧剧本其实仅停留在创作的起步阶段,他以老舍先生当年在文学创作时对人物的体验之深与挖掘之深激励青年作者,提醒青年编剧在创作中更要注意增加台词的韵味与趣味,要使人物塑造摆脱浅与平的模式,要增加对戏剧中经典场面与生动细节的刻画。“这些摆在所有戏剧编剧面前的共同课题,也是判断青年作者是否已走向成熟的根本标志。”

时间才是最好的奖励

什么样的剧本才算是一部好的剧本?在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副教授胡叠看来,好作品的本质是完全一样的,是以真正的经典作品为判断基准的。在当下各种同质化创作扎堆而客观专业的戏剧评论时常缺席的情况下,她认为青年人更应审慎地做好自我评价与审视,要“不断地把自己丢出去”,去看世界的变化与不同的表达并藉此思考艺术的本质,从而使自己保持住创作的敏感、个性的鲜明以及对艺术与美的鉴赏能力。

“对于戏剧舞台来讲,青年人不应仅满足于做一名编剧、写手,更重要的是要让自己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剧作家。”在胡薇看来,无论是从生存状态还是从写作展现自我的比例而言,剧作家对自身的要求都是更高的,“青年编剧要想成为优秀的剧作家就要实现两种生长,一种是‘正生长’,即不断提高自我素养和创作技巧,另一种则为‘逆生长’,指创作者的心灵要不断变得更加年轻、纯净。”她认为这对年轻人的内心考验很大,需要青年作者在生活中不断增加对己身的磨砺、锻炼,以拙见诚,最终贯通“任督二脉”,写出自己真正想写的作品。

谈及现在不少青年作者过于在意客观条件而浪费创作时机的现象,剧作家过士行表示,“没有一个绝对有利于创作的时期,青年人有想法就应大胆去写”,同时他也提醒青年编剧,不要被纷乱的社会现象所迷惑,不要被各种客观条件所局限,而应像老舍先生当年对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新人物、新现象充满探究兴趣与书写热情那样,主动去发现并书写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因为“无论时代怎么变,如何去表现人对存在的困惑与痛苦都应是戏剧创作永恒关注的主题”。

“时间才是最好的奖励。”亦如过士行所说,“如果十年二十年之后,这些剧作还能在舞台上继续演出,那才是对编剧最好的奖励。”据悉,随着本届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励扶持计划的圆满落幕,老舍戏剧文学创投平台已同时启动,未来该平台将从该奖励扶持计划的作品中,以及其他热爱戏剧的从业者、爱好者的戏剧创作中挖掘有文学基础、内容积极向上、可塑性强的剧本,以组织培训班、剧本朗读会等方式,帮助作者在业内资深编剧和戏剧文学专家的指导下,对作品进行进一步孵化与优化,同时,平台还将邀请相关出品方、制作方代表等共同组成创投评选小组,挑选具有市场可行性的剧本签订投资意向书,并将其最终推向市场。

2020-02-17 □本报记者 路斐斐 专家评点第五届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励扶持计划优秀作品—— 1 1 文艺报 content53450.html 1 青年人应主动发现并书写 社会发展的新问题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