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018年,四川省作协启动了一年一度的重点作品扶持工作。与2017年四川省作协文学扶贫“万千百十”活动重点扶持项目相比,此次扶持涉及专项更多,覆盖范围更广,鼓励和引导四川广大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倡导反映新时代的现实题材创作,旨在推出一批具有中国气派、四川特色、时代精神的优秀文学作品。两年来,重点作品扶持工作不断推进,取得丰硕成果。
2018年,四川省作协重点作品扶持设立了两个专项,即讴歌新时代、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9年,增设了讴歌新时代、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四川历史文化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专项;2020年又在此前的基础上,设立了抗击疫情的专项计划。两年间,四川省作协共扶持重点作品30部,涉及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散文、文学理论评论和儿童文学等多种门类,目前已出版或发表的作品有11部。
在这些作品中,有的书写脱贫攻坚和时代变化,生动表现巴蜀大地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决胜全面小康的新故事。如贺享雍的《天大地大》是作者“乡村志”系列长篇小说的第10部,以发生在川东贺家湾的故事为背景,深刻反映了当下农民的心路历程以及逐渐摆脱贫困后的观念变化;何涌的《泥窝物语》以川北一个贫困村为创作原型,描写了泥窝村两任第一书记植根泥窝村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合力探寻乡村治理与建设,巧妙化解干群矛盾,并最终使泥窝村摆脱贫困的故事。还有的作品反映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发生的深刻变革,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和壮阔历程。如凸凹的《劳动万岁》通过对中国当代工匠代表的深入采访,为他们每人写了一首诗,每首诗12行,生动而诗意地展现了大国工匠精神;温馨的《采石场》从诗人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以一名采石场工人的视角和灵巧的想象为自己和工友们画像,电铲、牙轮钻、推土机、焊枪、矿车、安全帽等粗粝的物件,在诗人笔下被赋予诗意的美感。
张花氏的《东坡茶》是四川历史文化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专项中的一部作品。作者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另辟蹊径地展示了苏东坡豁达的人生观和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赵良冶的《熊猫中国》图文并茂地记录了大熊猫憨态可掬的生活日常及大熊猫保护和研究的艰辛历程。陈新的《绵延的光芒》通过书写外国友人与中国的故事,展示了中国文明之美。李存刚的《身体病》从医生的角度书写了在医院里的亲历和见闻,充满温情的人文关怀。此外,廖小琴的《淡香有青梅》、卢一萍的《那片明净的天空》、贺仲明和田丰的《转型中的乡村图景》等作品也受到关注和好评。(张语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