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艺术

《大地颂歌》:舞台艺术的创新之作

□龚政文

以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为叙事主体的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于9月至10月在湖南演出多场、获得重大成功后,近日晋京演出。这部人人为之感动并交口称赞的作品是近年来湖南乃至全国舞台艺术的一部重大创新之作。

聚焦与发散的完美统一

《大地颂歌》开宗明义,以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为主要表现对象。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必然的。这不但因为十八洞村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首倡地,还因为7年来,十八洞村的精准脱贫实践极具特色,其脱贫效果在全国十分突出,真正蹚出了一条不栽盆景造实景、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之路。剧中,扶贫工作者的代表龙书记、老村长、脱贫群众代表廖天保、田二毛等重要角色,都可以在十八洞村找到原型;种植猕猴桃的产业扶贫探索、脱贫又脱单的欢快场景、欢送扶贫队长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的喜悦时刻,都是十八洞村发生过的真实故事。但是,如果舞台上仅仅限于十八洞村,又是远远不能反映这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壮阔性的。因此,该剧大胆地把笔墨从十八洞村荡开来,把场景和人物从十八洞村移开去,讲述了发生在湖南其他地方许多富有样本意义的扶贫故事。例如,第三幕“夜空中最亮的星”表现的是泸溪县的教育扶贫经验,第四幕“一步千年”的易地扶贫搬迁图景主要不是发生在十八洞村,第六幕“大地赤子”歌颂的是倒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炎陵县委书记黄诗燕、石门县薛家村扶贫义士王新法、溆浦县委书记蒙汉——他们是全国1000多名扶贫牺牲者的代表。令人称奇的是,《大地颂歌》的这种叠加与杂糅,一点也没有生硬感与违和感。

以湘西之事讲湖南、以湖南之事讲全国,《大地颂歌》的大胆尝试,使全剧既深深开掘了十八洞村这口深井、又宏观展示了中国扶贫伟业的波澜壮阔;既有特定性、又有广谱性,实现了点与面、聚焦与发散、浓缩与展开的完美统一。

多种艺术手段的自由运用

舞台艺术本来就是综合艺术,视听时代的舞台艺术创作,有着更多的艺术手段和媒介形态可以运用。在这一点上,《大地颂歌》不拘一格,综合运用了多种舞台艺术手段:它有话剧的底子,剧中的台词非常多而且颇见功力;它有音乐剧的追求,剧中的许多唱段十分精彩,“夜空中最亮的星”和“大地赤子”两幕还用了多形式的轮唱和繁复的咏叹来强化表达;它有舞剧的风格,既有功能性鲜明的群舞,又有抒情性强烈的艺术化舞蹈;它借鉴了电视的优长,巨大的LED屏幕的使用,让舞台天幕呈现出苍山如海、大地辽阔、苗寨古朴等具有极高清晰度和冲击力的美景,使人不能不对美丽的祖国心生热爱和感动,产生一种崇高感,恰到好处的视频和字幕也增强了舞台的表现力。

《大地颂歌》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既新创作了不少艺术水平很高的歌曲,又大量采用了脍炙人口的湖湘音乐经典。前者如合唱《故土难离》《根在土地》《奋斗之歌》、主题歌《大地赤子》、咏叹调《万语千言》;后者如《又唱浏阳河》《马桑树儿搭灯台》《思情鬼歌》《苗岭连北京》。这些湖南人耳熟能详的音乐经典,极大地艺术化了本来有可能比较工作化、政策化的戏剧内容,丰富了舞台色彩,带来了沉浸式效果。此外,《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在灿烂阳光下》等经典老歌的运用,也十分贴切,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博采艺术精华,广纳八面来风,是《大地颂歌》迈向艺术高峰的重要保证。

文化湘军的强强联手

这是在艺术创作组织上的重大创新。在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的强力统筹下,《大地颂歌》集聚了文化湘军的优势资源,形成了强大的核心支撑与后援力量。湖南省演艺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出版集团等各路“湘军”,历史性地为了一部舞台艺术作品而深度汇聚在一起,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从北京到湖南,从湖南广电到湖南演艺,一批优秀的艺术精英,遵从内心的召唤,投身到这一足以载入史册的艺术创作中。为了让这部作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组织者和艺术团队深度体验生活,多方征求意见,反复修改打磨,精益求精,使其日臻完善。值得一提的是,湖南广电充分发挥头部优势,不但为这部作品贡献了一位总导演,而且把何炅、谷智鑫、张凯丽、万茜、廖佳琳等这些受到观众喜爱的影视明星吸引进来,既厚实了演员阵容,确保了演出质量,又有效扩大了该剧的吸引力,提高了社会大众的关注度,使一部舞台剧产生了破圈和外溢的效果。

可以说,《大地颂歌》的成功,不仅是舞台上的成功、艺术上的成功,更是新时代舞台艺术精品创作理念、组织方式的巨大成功。

2020-11-09 □龚政文 1 1 文艺报 content57109.html 1 《大地颂歌》:舞台艺术的创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