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版:新力量

凡尔赛文学—— “拜金主义”的狂欢与解构

■易 之

《凡尔赛玫瑰》封面

易之,1988年生于安徽,媒体评论员,专注文化观察、时事评论。

2020年,“凡尔赛文学”火了。

“凡尔赛文学”的得名源自日本漫画《凡尔赛玫瑰》,这部作品细致刻画了18世纪末法国凡尔赛宫贵族生活的浮华奢靡,网友以“凡尔赛”借指高档、奢华的生活。今年11月初,一个网友在微博上用“平实”的文字记录她的“高贵”生活,引来网友围观。随后“以低调的方式进行炫耀”的“凡尔赛文学”在网络兴起。“凡尔赛文学”是一种话语模式,这种话语模式先抑后扬,明贬暗褒,自说自话,假装用苦恼、不开心的口吻炫耀自己,经典造句是“老公给我买了一个香奈儿包包,真的很丑,我很生气”。

马斯洛说“期盼社会对自己的尊重,是个人天性的需要”,在社交圈中展现一种优越感是很正常的现象。炫耀、显摆,在互联网上也很常见,与此相关的网络热点堪称此起彼伏。如果说“凡尔赛文学”有什么不同,大概就是修辞上少了些直白刻露的暴发户既视感。

不过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凡尔赛文学”一点也不新鲜,比如宋代的晏殊就是这样。他说自己写诗,从来不用金、玉,只说气象,比如“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穷人家自然没有这等景致。可见,追求举手投足不经意间的富贵气象,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凡尔赛文学”的兴起,也是这种文学现象的不定期出现。人们厌烦了简单粗暴地炫富,转而委婉表达,缓解炫耀带给旁人的生理不适。

不过这个词在网络上的变化,也堪称奇幻漂流。起初,“凡尔赛文学”还是一种拜金主义式的炫耀,但随着网友纷纷加入造句,这个词很快就变成了对拜金主义的调侃与解构。诸如“现在有疫情,不能坐飞机,没办法自己开着飞机去,老费劲了,还得和空管局打声招呼”。这种话,说的人和听的人都知道,不过是句玩笑,没人当回事。“凡尔赛文学”初始意义其实已经失去了,如今不过是一句网络笑话。

“凡尔赛文学”之所以迅速变成略带贬义、相互调侃的网络梗,还是跟这个话语模式过于直白有关。或许“始作俑者”自以为这种表达曲折、隐晦、不露痕迹,不过符号意象还是很明显。纵观“凡尔赛文学”,不过名包名表、豪宅轿跑,这几类意象反复排列组合。这种意象堆叠的“文学体裁”,一定容易走向形式僵化的枯燥乏味,它的本义,其实是在一种主旨虚无中被自行消解的。

考察“凡尔赛文学”的境遇,不能忽视中国网络空间的基本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其中6.5亿网民月收入不足5000元。可见,以炫富为目的的“凡尔赛文学”,在网上能找到多少真正的同路人?那种扭捏作态、孤芳自赏的“凡尔赛文学”,丢到满是社畜、打工人的网络上,哪还能保持体体面面、光鲜亮丽?

或许,“凡尔赛文学”最初能出现,也源自于一种对富贵生活的虚构或者想象性占有。如果真实生活是金玉满堂的,很难想象人们会在表达中对名车、名包、名表这些符号标签如此执著。从常识推测,对于习以为常的生活、轻易得到的物品,人们大概是不会刻意强调的,因为意识不到。比如,有多少人记得自家的油盐酱醋是什么牌子的?如果日常生活水准够高,那些价格只占月收入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的单品,真的值得拿来炫耀吗?真的达到了这种段位,那个时候话题大概是上市、并购、买岛了吧?

不过,“凡尔赛文学”只有负面意义吗?恐怕也不尽然。“凡尔赛文学”的出现是很值得玩味的现象。2020年并不是个轻松的年份,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回想年初,除了疫情信息之外,市场萧条、行业凋敝、资金链断裂的消息不断传来,那种对不确定性的恐惧,相信不少人记忆犹新。然而,随着国内疫情稳定,国内复产复工的节奏显著加快。接下来人们看到的新闻,就是经济重启、GDP恢复增长、“双十一”再创纪录等等。结合这个大背景,再联想“凡尔赛文学”兴起,可以理解为,尽管是炫富,但至少说明生活的希望还在,人们依然在追求一种精致生活。如果生活的节奏紧张,工作和生活在疫情之下无从喘息,人们又哪来闲情逸致淡淡地秀出奢侈品、头等舱、鱼子酱呢?

从这个角度看,或许不少人不喜欢“凡尔赛文学”本身的矫揉造作,但从社会整体看,这个网络热点的出现,其实还是令人感慨万千的。“凡尔赛文学”在网络上受尽调侃,本身意味着社会生活进入一种常态,互联网恢复了交流、娱乐等较为原始的属性。这种“平常”,放在2020年这种“不平常”的年份看,实在是来之不易。

而“凡尔赛文学”迅速被互联网自由时代的平民主义所消解,继而演化成为“出圈”热刺,也是一种令人欣慰的现象。这至少说明,虽然人人都会有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向往更理想的生活,但赤裸裸的物质崇拜,依然很难获得广泛的认同。

这其实也是一个社会“青春状态”的呈现,人们或许并不十分富裕,但也并不对纸醉金迷充满艳羡,相反,人们更多信奉的依然是一种奋斗、努力的价值观。在奢华的物质面前,人们并没有表现得迷失自我、随波逐流,更多呈现的是一种调侃与幽默的态度,某种程度看,这也是自信的一种形态。

当然,“凡尔赛文学”或是其他变种,根本上消失也是不大可能的。在消费被大大强调的今天,类似的拜金主义表现形式一定会有它存在的空间。但是这也不用过度紧张,虚伪与矫饰、炫耀与浮夸,很容易就会在充满着平民精神的网络上被戳破。人们更喜欢的不是灯红酒绿的魔幻感,依然是脚踏实地的真实感。

2020-12-21 ■易 之 1 1 文艺报 content57910.html 1 凡尔赛文学—— “拜金主义”的狂欢与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