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专题

诗溢扬子江 情满小康路

——第三届扬子江诗会系列活动综述

一年一度的扬子江诗会是江苏省作协倾力打造的扬子江系列文学品牌活动之一,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先后举办了大家讲坛、新世纪20年中国诗歌创作研讨会、“情满小康路”诗歌朗诵会等三场活动。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站在这样一个历史交汇点上,本届扬子江诗会通过回顾反思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新诗发展道路,探讨诗歌应如何面向传统、时代和生活,体现真正的诗歌精神和时代精神。从这些层面上看,第三届扬子江诗会具有“总结性、反思性、时代性”的鲜明特征。

回顾与反思:新世纪诗歌的经典化可能

10月11日,第三届扬子江诗会的首场活动——大家讲坛在南京举行。本次论坛探讨新世纪诗歌发生了哪些变化,这20年又是否留下了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文本。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吉狄马加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歌是个体写作,即诗人的写作一定融入了个体的生命经验,但诗人还是要追求一种人类的普遍价值,只有写出普遍性,才能找到更广泛的共鸣。

“新世纪诗歌”能否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是否能够算作一个独立的诗歌史分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何言宏认可这一划分,他认为,新世纪以来,中国诗歌文化发生了明显转型:从制度文化角度来看,主流文学体制仍有影响,但文学亚体制不断成型并产生活力;诗歌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运动文化转为活动文化;印刷文化之外,网络诗歌愈益繁荣;网络文化环境下成长的“Z世代”,成为诗歌创作的主体之一。

由此也可隐约看出,新世纪的诗歌面貌实际上更趋个体化、分散化了。南开大学教授罗振亚指出,自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个体化写作”是对此前集合性写作的反拨;从更大的背景来看,这又与经济文化多元纷呈的时代语境以及启蒙意识、群体意识的淡化等密切相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认为,上世纪90年代留下来的经典文本相对较多,而新世纪以来的诗歌虽然也有让人印象深刻的文本,但要说完成性高的、无可挑剔的文本就少了一些。这与新世纪以来诗歌产量的急剧增长形成了对比。据《诗刊》副主编霍俊明介绍,目前诗歌网站注册人数达1000万,诗歌刊物达1100多种,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重新反思“个体化写作”的困境。

怎样才能实现对个体经验的上升和超越?河南大学教授耿占春分析了穆旦和海子两个诗人的例子:穆旦的特点在于他把时代经验、外部经验化为了他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并通过诗歌加以展现和描述。海子的创作依靠的是想象力的迸发和狂喜的瞬间涌现,他具有对不朽和美的深刻知觉。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敬文东就此提出另一种思路,他认为,与新闻相比,文学必须面对和关注日常生活的神秘性,将这种天意和神秘揭示出来,才有可能诞生有分量的作家和作品。

反思新世纪诗歌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否定,问题的提出只是印证了诗歌发展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非简单的“天梯”式轨迹可以概括,只有同时看到新诗发展进步的一面和回环的一面,才能有更清晰的认知和思考。

激活与嬗变: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投影

10月12日,新世纪20年中国诗歌创作研讨会在徐州召开。本场研讨以当下眼光审视新世纪诗歌创作,以期为今后的创作与研究提供启示。

新世纪20年来,中国诗歌的现场复杂多元。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汇,新媒体、新技术深刻影响着诗歌生态。在这一背景下,“诗歌传统”“新媒体”与“现代性”自然成为了本场研讨的三个关键词。《诗选刊》主编刘向东表示,新诗旧诗之间的墙在新世纪的创作中被打破了,新诗与旧诗本质上是有内在联系的。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罗麒认为,新诗并没有与传统古诗做真正的割裂,在诗歌精神层面,是有比较确凿的继承关系的。但诗歌处理的毕竟是当下经验,《十月》编辑部主任谷禾认为写作者要具有创新意识。扬州大学教授叶橹则提出,或许根本不在于语言,而在于抒情方式。大量的古代经典诗歌是应答互赠式的、生活化的,具有具体化的生活情感,这为抒发当下生活和情感提供了参照。《诗歌月刊》主编李云认为,现代性对美学思想、对文学的创作研究在任何时期都很重要。湖北省作协副主席张执浩认为,诗歌的精神走向是有高低的,他更倾向于对生命进行书写,“以前我喜欢写日常生活,现在我觉得写日常生活可能还不够,文学提出了更高的命题——生命的意义。”

展望与祝福:以诗的语言抵达时代的精神深处

11月8日,“情满小康路”诗歌朗诵会在徐州丰县上演。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汪兴国和部分机关干部、江苏省委驻丰县帮扶工作队队员、当地文学爱好者和师生代表等300余人观看了诗歌朗诵会。

为回顾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讴歌小康建设的伟大成就,江苏作协发起“大道之行——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全国征稿活动,鼓励诗人用手中的纸笔记录时代的悲欢。活动共征集诗歌稿件千余首,从中精选了9首诗歌在诗会上朗诵——《春光正好》演绎的是高铁速度,也是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扶贫队员之歌》娓娓讲述自己的初心与寄望;《富矿》是奋斗者的精神图谱;《老宅行》是一个老人告别老宅、走向未来的临别絮语;《金蝉》《擦亮眼睛的两个字》《说好的》饱含着诗人对生活过、奋斗过的土地的深切情感;《笑容》《在金色里感受幸福》洋溢着苦尽甘来的丰收喜悦。这些诗歌,凝视生活与时代的目光是真诚而热烈的,它们勾勒了悠长历史的轮廓,记录着迈向小康的步伐,是生活着、奋斗着的人的心声和呼喊。而这正契合了扬子江诗会孜孜以求的目标:关注时代发展变化,介入诗歌创作现场,以诗的语言抵达时代的精神深处。

(周 韫 俞丽云)

2020-12-30 ——第三届扬子江诗会系列活动综述 1 1 文艺报 content58067.html 1 诗溢扬子江 情满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