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中使用的很多照明灯,都有对应的闪烁频率。当然,在日常语境下,我们往往希望这个频率足够高,这样闪烁便不至于被肉眼所察觉,灯用起来就会舒服一些。假如我们故意制作出某个特定频率的频闪灯光,却可以营造出特殊的动画视觉效果。
内特·楚尔(Nate True)曾做过一件装置形态的作品《时间之泉》,就是频闪灯光的典型应用——实际上很多人都先后做过类似的尝试。在《时间之泉》中,被仪器控制的液体从装置上方以特定频率一滴滴下落,并被LED灯光照亮。而这个灯光的闪烁频率是可调整的。当闪烁频率与液滴滴落频率相同时,我们就会看到相当有趣的景象:好像液滴一直悬浮在半空中,迟迟不掉落。这时候,如果我们再微微降低LED的闪烁频率,还会看到液滴缓慢地下落,就像一种慢镜头效果那样;或者如果稍稍增加闪烁频率,则会看到液滴好像神奇地一点点逆重力之势上升。这简直是频闪的魔术。
这一奇观背后的原理其实非常简单。以闪烁频率等于液滴滴落频率为例,每一次灯光照亮液体序列时,出现在同一高度的液滴其实并不是同一个,但位置、大小几乎一模一样,但人类眼睛和脑子的运作方式却会让我们“误认为”它是同一个液滴——浮于空中,没有下坠。至于慢速落下和逆向上升的情况,也非常容易理解:在相邻两次的灯光闪烁时,后一液滴和前一液滴的位置高度稍微错开了一点,就形成了对应方向的运动幻觉。
由于我们所感知到的水滴运动状态,与水滴的实际运动状态并不相同,因此其本质就是——动画。不要忘了,“动画影像”的外延要比“动画影片”大得多。
美国著名媒体《连线》(Wired)曾专门策划并制作过一期科普视频《为什么你的大脑觉得水在做螺旋运动》,除了展示水滴下落、水柱受到干扰时呈现的螺旋运动等在频闪之下的视觉魔术外,还实现了更多的类似效果。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下面这个案例:参与拍摄这期视频的几人坐在车里,其中一人用带自拍杆的GoPro摄影机从车外对着车轮录制影像。当录制的帧率与车轮转动的速度正好匹配为一个特定比例时,我们看到车轮的轮毂辐条处于几乎不动的视觉状态。而且在视频中,由于单个车轮的轮毂有7根辐条和5根螺栓,因此可能会看到当辐条整体呈现出基本静止时,螺栓组成的图案却呈现出倒向转动的状态。两种运动幻觉并不相同,且和车轮的实际转动状态都不一样。其原理在于,摄影设备都是以某个特定的帧率逐张拍摄动态影像的,这就和频闪灯光在《时间之泉》里对液滴的作用一样。这类出现在频闪灯光下或“实拍”镜头下的动画性运动,引导着我们持续探求和思考动画与实拍影像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