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发展经由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至信息文明,政治制度由神权、君权到民权,人文思想也逐渐从神学、玄学走向科学,我们的文艺评论制度也随着整个历史大趋势发生了根本变化。20世纪以来中国的文艺评论逐渐学科化、知识化,个体活泼的生命感受和炽热的情感起伏正在被严格的知识体系所排异和缩减。
我国古代盛行的是印象式、感受式、片段式批评,各种诗话、选本和点评汇聚成以品鉴心得为主流的评论风尚,不求周全但求会心。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试图以“雄浑、冲淡、纤秾、沉着”等二十四种微妙的感受来区分古诗的风格,这二十四品之间的细微差别和界限需要读者慢慢品味。二十四在古人生命中具有特殊的含义:比如二十四节气,二十四太极,二十四孝,二十四史,已经由单纯的指导农事的天气意义上升为文化意义,对时节生发的感慨成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核心内容。
罗韬借鉴了《二十四诗品》的框架并将之扩大到诗、书、画、印,四者通论以产生张力,形成立体空间。该著的横轴是二十四品,纵轴是从古至今的浩荡时间,选取该品中典型的文艺作品加以论述,既有相互之间的借鉴,推陈出新,也有南北地域的差异和时代风尚的变革。如果读者有相关修养也能从不同的点生发出不同的蛛网,拓展出多维的意义枝蔓。
罗韬少年习书法篆刻,得到过钱君匋先生的指教,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是他著述不容忽视的基础,让他能对古代文人生活身临其境。我国士大夫讲究耕读传家,晴耕雨读让人与大自然协调,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并重;欧阳修到老自号“六一居士”:“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琴棋书画,样样皆能,生活、艺术各方各面达成平衡,内心和谐安定,这就是我国古人的智慧。与经济基础适配的文化也是我国古代形成“超稳定结构”的重要因素。文艺给予古人的生命滋养和安慰更是值得珍视,江山不幸诗人幸。安史之乱之于王维;乌台诗案之于苏轼;亡国之于李煜;抄家经验之于曹雪芹……家国兴亡化为黍离之悲,个人命运的重大跌宕转化为气象辽阔的文艺著作。白先勇以为亡国悲歌乃中国文艺的最高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曰: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古代崇尚天人合一,评论突出人、文合一,知人论世,强调修文先修人。汉语的优美,书、画、印的古雅以及对艺术家人格气息和高洁情操的传递至今仍是我们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移花就镜:二十四品诗书画印通释》至少有三重意义:一是诗书画印互鉴合论。我以为正是多种文艺的互渗,全面的艺术修养造就了罗韬有别时人的眼光,使得这本著作滋味斑斓绵长。四者并举也从文艺的侧面恢复古代文人生活,“有余力,则学文”,却并不以文为职业。古人对内心和谐的修炼体现在不同门类的艺术实践中。创作与评论都通向想象力和学识,比如曹操的“雄浑”与时代“文学的自觉”密切相系。黄公望的画“有寿者之征”,“学黄画者多寿”,这探讨了艺术与生命气息的内在关联,与文艺理论中的“养气”、“畅神”的传统勾连起来。不拘一格的谈论能引发读者新奇的联想。苏轼等大文豪举世推崇,正由于他是跨界复合型人才,各种才能彼此借力,出奇制胜。苏轼能见出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王维的诗画互通背后是他的人生经历、他的挫折,他对陶渊明的桃花源和六祖慧能的欣赏,隐逸传统和禅意共同构成了王维后期诗歌的高洁风格。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艾略特说一个人身上最具个性的部分往往也是对传统最有力的彰显。传统既有过去性也有现存性,有依然富有生命力地活着的部分。罗韬的新著也是在延续这个悠久、古雅而伟大的文化传统。让我们能够通过新的认知装置对经典作品进行当代阐释,重新触摸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及其所处的时代,并在品鉴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二是高屋建瓴,罗韬能在漫长的历史中将各种风格的文艺精品遴选出来。针对每幅经典作品的评点只言片语均在要害,故有点睛之妙;对近现代诸家如梁启超书法、齐白石画等论述与众有异;对当代艺术家如蒙中画的遴选以及当代绘画受西南山水的影响尤见眼力,准确、阔大的判断力恰恰是因为植根在深厚的古典传统中。其中附说部分尤具当代意识,显示了当代人对古人局限的觉知。
三是罗韬的语言有“高古”味,简洁精到、有情有余味,这恰是长期浸润古诗文传统、反复品味经典文本的结果,这对我们当代批评工作者是强有力的启示。回到品字,是三个口,强调我们要动口,调动口腔的肌肉记忆。好的文学像音乐一样抑扬顿挫,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也。富含韵律的声音朗朗上口,声停而音仍在。品是对感官的极度的打开,恢复我们对于事物原初的敏感性,肯定直感、直观、直觉在我们生命中的位置。我们的古人造字象形会意,非常讲究,几乎快乐的声音都是开口音,听起来就会让你产生愉快的感觉,而那种带来沉闷的感受的都是闭口音。所以,虽然五四运动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抛弃了严格的韵律,但声音的美依然存在,保存在我们的文化记忆深处,至今阅读依然是检验语言的鲜活真理。王小波、汪曾祺等作家反复强调小说的语言要靠近诗。评论的语言何尝不是如此。
《红楼梦》中林黛玉教香菱写诗要以王维、杜甫的律诗,李白的绝句为摹本,取法乎上得乎中,入门须正大。今天,我们如果想了解古代文艺的奥妙以及传统文化的精髓,抑或希望自己的语言典雅有力,取径《移花就镜:二十四品诗书画印通释》是合适的。我要特别补充一点:这本书的印制赏心悦目,入选的诗、画、书、印至今散发着迷人的灵韵,既适合静夜抚摸赏玩,亦适合书友互送共读。书案上放置这本大著,心似乎也变得广大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