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版:书香

《鲁艺春秋》五人谈

《鲁艺春秋》出版前后,受到多方的热情支持。贺敬之、梁上泉先生为之题词,高占祥先生为之作序,吴文科先生为第一乐章《聚焦韩起祥》撰写了序言,石祥先生为第二乐章《结交鲁艺人》撰写了读后感,李秋明先生撰写了跋文,何建明先生对文稿给予了推荐,贺绍俊、张立文、周国桢、瞿弦和、李春雷、张洪、司敬雪、周喜俊、康志刚等先生给予点评,节选部分内容如下:

高占祥:1989年9月29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前夕,我邀请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同志出席了在京举行的《韩起祥评传》的新书首发式。首发式过后,老领导还亲笔为《韩起祥评传》一书题字“民间艺术家的一代典范”。题字既褒奖了韩起祥,又首肯鼓励了作者。此后,我又为作者编著的文集、画集作序。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是第四次为作者作序了。为什么我多次把作者介绍给大家呢?因为他崇尚“一勤天下无难事”,践行“匠人匠心走文化”。别小看“匠人匠心”,朱光潜先生说过:“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诗人与匠人的完美结合,成就了成千上万的艺术家。

作者既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又是一位颇有成就的美术家、陶艺家与收藏家。他还是一位有思想、有建树的评论家,《“彩梦文化”在中国》就是例证(该文刊载2014年9月间《中国艺术报》与《中国文化报》)。

《“彩梦文化”在中国》闪现着一颗火热的中国心。胡孟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这种真诚的爱,才使他与“彩梦文化”结缘:

回首往事忆当年,一九八九喜结缘。

今日彩梦风送暖,延川连接渤海湾。

托迎平福万里路,一条大道放眼观。

登高意圆中国梦,宏图伟业岁岁添。

这首七言诗,就产生在作者六下梁家河采风的途中。近年来,作者完成了一部力作《鲁艺春秋》,续写着他的“彩梦文化”。这是一部具有闪光点的文学艺术专著。说它具有“闪光点”,就在于它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延安鲁艺始建于1938年4月10日,是在中国共产党红色政权的直接领导下,创建的第一所高等艺术院校,培养了一大批饮誉海内外的文学艺术大师,在我国新文化史、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实践证明,鲁艺的方向就是革命文艺的方向。这是一笔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与弘扬鲁艺精神,成为《鲁艺春秋》的一大亮点。本书通过《聚焦韩起祥》《结交鲁艺人》《走读梁家河》,把一个新时代的“大鲁艺”呈现在读者面前。

《鲁艺春秋》是一个大命题、大概念,因为它连接着时代的风云,历史的变迁,其中涵盖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丰富思想内涵,体现着坚定的政治方向。作者践行《讲话》精神,通过几十年的不断行走,走进了当今的“大鲁艺”。

在胡孟祥看来,《鲁艺春秋》属于中国梦里的“彩梦文化”,而“彩梦文化”就来自于习近平总书记的精辟论述: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三个“共同享有”,诠释着“彩梦文化”的理论依据。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为“彩梦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作者一边学,一边做,力求在实践中获得真知。什么叫“四个意识”?我觉得文艺工作者自觉接受党的领导,自觉向核心看齐,用自己的作品站出来说话,站出来坚持“四个自信”,这就是《鲁艺春秋》给我们的启示。

——2019年3月《鲁艺春秋》代序

吴文科:胡孟祥先生是一位富有情怀的文化学者,更是现代红色曲艺研究的热心人。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撰写发表了许多研究苏区和解放区曲艺的专门文章,如《瞿秋白与曲艺》《老舍与山药蛋》《蜚声诗坛的优秀曲艺家王亚平》《“板人”栾少山》《抗战“武老二”杨星华》《艺人功臣沈冠英》《延安时期的“四大鼓”》《从赵树理的说唱文学看“雅俗共赏”》等。还发表了《近代革命中的说唱文学》等论文。同时,组织编写和出版了一套“东方说唱艺术系列丛书”,其中包括他自己撰写的《韩起祥评传》及选编的《解放区说唱文学作品选》(上、中、下三卷)。

与任何兴趣及情怀的养成都有着一定的因缘一样,胡孟祥的红色文化情怀及曲艺研究兴趣,与他的成长环境和人生际遇密切相关。胡孟祥祖籍山东临清,其出生地后来划归临近的河北临西。那里的曲艺活动十分活跃,耳濡目染之下,他从小就迷上了曲艺,12岁即学习木板大鼓,15岁考取了临清市文工团,并曾以一曲《老两口逛临清》登上省城山东大剧院的大舞台,获得了1959年山东省跃进歌舞汇演的优秀奖。之后,他进入原济南军区政治部前卫歌舞团,在部队从事文艺工作近10年。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在山东大学历史系进修学习期间,选修了中文系民间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并在研究民间文学及曲艺的李万鹏先生的指点下,开展现代说唱文学的研究,后将目标主要锁定在苏区和解放区的红色曲艺。也正是由于要研究解放区的红色曲艺,他便在当年走访和结识了一大批赫赫有名的红色文化人和曲艺艺术家,尤其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的诸多前贤,以及王亚平、何迟、韩起祥等先生。

正是这种对于曲艺的艺术爱好,埋下了胡孟祥后来从事曲艺研究的人生伏笔;也正是这种研究红色曲艺的独特经历,形成了他长期关注革命文艺的文化情结。于是,在研究红色曲艺的同时,他还拓展研究相关的红色文化及其文化人,并且试图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间,钩沉岁月的遗迹,揭示时代的肌理,抉发历史的必然,展现自己的思考。为此,他不仅编写出版了《我与大师》和《中国符号——胡孟祥创意艺术集》等著述,而且在历史进入“新时代”以来,又推出了《鲁艺春秋》三部曲——《聚焦韩起祥》《结交鲁艺人》和《走读梁家河》。就像作者所说,《鲁艺春秋》不是历史著作,也不是纯粹学术著述,而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只不过,这部“纪实文学”不是一般文学创作意义上的“纪实创作”,而是特殊文化思考意义上的“纪实叙说”。全部书写从《聚焦韩起祥》中由1983年进行“解放区说唱文学调查”的自叙开篇,经过《结交鲁艺人》的种种岁月回溯,一直到《走读梁家河》的“齐鲁青未了”结尾,共3章45节,述说与思考的时空,前后跨越了作者大半生。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试图通过这种思考和书写,“揭示文艺发展在历史与现实、生活与创作、理论与实践、艺术与思想诸方面的内在统一规律”,从而在诸般思考中,承续“鲁艺”竭诚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红色基因,弘扬“鲁艺”注重曲艺等民间艺术的文化立场与精神传统。

韩起祥是一部书,是一部镌刻在中国曲艺史上的大书。

——2019年5月《聚焦韩起祥》序

石祥:胡孟祥几十年艰苦跋涉,一天天辛勤耕耘。他当过兵、做过工、编过报、著过书,是一个来自最基层的普通文化人。他是小人物做大事,执著、勤奋、开拓、创新。想想看,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他1990年进行“情系港澳神州万里行”,超前的创举,“孟祥”成真。他知道他是谁,依靠谁,为了谁。

他是一位有坚定文化自信的追梦人。

“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沿着这条路走下去,那定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019年8月阅读《结交鲁艺人》感怀

贺绍俊:胡孟祥对鲁艺和革命文艺怀有深厚的敬仰和爱慕之情,本书就是这一感情的结晶,胡孟祥将自己融入了鲁艺和革命文艺的历史中,本书见证了这一点。因此,这也是一本个人化的鲁艺文献史。

——2020年12月为《鲁艺春秋》点评

胡孟祥:《鲁艺春秋》三部曲,前后呼应,相辅相成。如果把《鲁艺春秋》喻为一棵树,《聚焦韩起祥》是根,《结交鲁艺人》是枝,《走读梁家河》是果,是陕北高原的黄土地和延河水,培育浇灌了它。

《鲁艺春秋》不是在写历史,也不是在做纯粹的学术研究,作者是在走近“大鲁艺”的过程中,去探视、发现韩起祥、鲁艺人、梁家河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换言之,它是通过作者多年来的文学艺术创作及文化创意,呈现一个当今的“大鲁艺”。当今的“大鲁艺”是在两个《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所取得的新成果。它揭示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生活与创作、思想与艺术的相统一,同时也展现了大师与作者、领袖与群众的和合相亲,进而,使作品凸显了“时代叙事”的鲜明特征。

——2019年3月《鲁艺春秋》自序

2021-04-07 1 1 文艺报 content59330.html 1 《鲁艺春秋》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