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版:艺术

小脚大女人走出新生路

□陈志音

在京剧《母亲》现场观演之前,我不知道谁是葛健豪。蔡和森、蔡畅、向警予呢?应该都熟悉。葛健豪,就是他们的母亲。一个生于湘乡行走天下的小脚女人,一位敢于求索坚韧刚毅的革命先驱……京剧《母亲》不仅最大限度还原了葛健豪及其子女投身革命的红色史事,在艺术上勇于突破且善于创新的成果也特别值得一书,发人深省。

简单例数《母亲》的“第一次”:编剧、作曲、指挥、总导演一众主创皆为第一次做京剧;黄(桂秋)派名旦刘子微为葛健豪重新俯仰传统戏曲旦角独门绝技“跷功”,并且为了塑造英雄母亲,第一次在声腔上挑战小旦老旦、小嗓大嗓跨行当演唱;该剧第一次将艺术合唱搬上京剧舞台……这些“第一次”实属不易,想法做法与实践成效值得称赞!

老树新花工于立本

从同名话剧到京剧《母亲》,赵瑞泰站在新的起点实现新的超越。依据真人真事为素材基础,围绕女主人公传奇一生,全剧由“序”和“休夫”“考学”“求索”“留洋”“寻女”“别子”“立根”七场戏结构而成。通篇布局合理、铺陈笔法劲道、戏剧节奏合度、起承转合流畅。叙事不繁杂琐碎、抒情不生硬造作、感怀不空泛虚浮,穿插更迭、浑然天成。

在赵瑞泰笔下,小脚女人葛健豪做出一系列惊世骇俗的事,总是有根有据合乎情理,既有人物天性使然,又有内在逻辑贯穿。众所周知,湘女一向以刚烈火辣、豪放爽直著称,何况还是一个将门之后。所以敢为天下“休夫”第一人,所以堪称强悍威武奇女人。奇女人做奇特事,50岁同女儿外孙女三代人成为女校同学,54岁携同儿女晚辈远渡重洋,在巴黎街头不仅留下“三寸金莲”坚实的足印,更有那响彻天宇振聋发聩的呼声;花甲之年回湘乡兴教办学育人,薪火相传民主与文明……更令人敬仰的是,葛健豪为新中国的创立,养育并奉献亲生骨肉至爱后代,英雄母亲血肉丰满深入人心。

第一次写京剧文辞,编剧基本遵循七字、十字等规整的板腔体上下句结构,有机结合曲牌体长短句甚至现代白话自由体剧词。如蔡蓉峰理直气壮:“一妻多妾祖宗定,三从四德说得清。”葛健豪义正词严:“三从四德坑女人,此等规矩我不从!”一个富于叛逆精神的刚烈女子,神气活现呼之欲出。在顺理成章合辙押韵的基础上,所有角色的唱词无不符合人物的身份,重要的是在情感、情绪与个性、气质上做到有分别有差异。蔡蓉峰和葛健豪的交锋、蔡和森与葛健豪的交流,用词练达文通理顺、语义精准个性鲜明。赵瑞泰充分发挥前辈编剧精深功力的突出优势,“摇摇篮的手摇动世界/摇醒了东方睡狮,摇来了中华崛起。”有力升华了《母亲》的主题,许多警句金句令人印象深刻,有效触发观众共鸣。

第一次导京剧新作,黄定山为《母亲》量身打造匠心独运。在充分尊重艺术本体规律的同时,大胆引入歌剧、舞剧、音乐剧的表现手段,在视觉审美上,更加符合现代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心理需求。最初开启序的天幕,“仿真”式的深山老林,仿佛葛健豪和孩子们行走在永丰的乡路;第七场末开启的大幕,“水墨”般的崇山峻岭,恍然母亲佝偻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岁月苍茫的尽头……巴黎街头漫天飘舞的传单、上海弄堂高低错落的衣杆、蔡家老屋青砖雕饰的影壁,等等,舞台景观不拘一格,浓淡相宜动静有致、里外有别虚实相间。四场与五场的“连接部”,导演手法极为高妙简练,向警予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均为“哑剧”表演,所有戏剧行动皆由音乐场景表现。枪声震耳警予牺牲,从弧形天幕上缓缓向下流淌渗透的鲜血;母亲惊闻和森遇难,从刑具地面上渐渐向外弥漫浸泡的鲜血,无不形成触目惊心的视觉冲击力。

老调重弹标新立异

在两场演出结束次日的座谈会上,有多位专家先后提出唱腔与音乐“两张皮”的问题。笔者个人认为,“两张皮”肯定存在,但这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听觉审美说明有一定差异的重叠感与层次感。既然要求突破、追求创新,新戏和老戏的写法做法有所不同也势在必行。现代戏曲音乐应该要求更加立体化、多维度与开放式、多元化。一部新创京剧,在声乐与器乐上,真正能够做到歌剧式的水乳交融,绝非一朝一夕一日之功。

根据文本人物设定行当,葛健豪和蔡畅为旦,蔡蓉峰与蔡和森为生,老年葛健豪与青年向警予则为老旦,小妾艳红表演偏于花旦,听过《母亲》两场演出,笔者感受李连璧先生非常熟悉京剧唱腔,所有唱腔设计都很顺,好听。基本是以传统京剧程式化的唱腔为主,所以戏味儿很正、很足。从全剧人物第一段蔡蓉峰【西皮流水】“妇道人家当自重”引发夫妻争端开始,到葛健豪【西皮快板】“此等规矩我不从”;从女主人公“誓做一回大写的人”,到男主人公“大地注入您热血一腔”,再到母亲最后的咏叹“我蔡家儿女无悔今生”,听觉审美体验亲切悦耳入心。

虽有专家认为“寻女”可以剔除,但笔者观点相左,这一场恰恰正是英雄母亲葛健豪的重头戏,而【高拨子】如点睛之笔用得十分巧妙。金莲小脚如“桂英探谷”或“徐策跑城”一般疾走如飞且行且叹,“妈与你十年风雨一生情”之大爱深情、“警予上天我腾云”之凛然浩气,在这场戏里表现得感人肺腑淋漓尽致。如果少了这场戏,母亲之所以为母亲的情感就会衰减弱化,少了应有的色彩与分量。蔡和森最后的核心唱段,可谓儿子献给母亲的一曲赞歌。从二黄导板、回龙接慢板转反二黄原板,如“妈妈您携儿带女远赴西洋”等慢板段落某些句尾再添加一两个大腔,从而强化情感的深度宽度,或许会更加扣人心弦荡气回肠。某些唱段依字生腔妥帖,而以情生腔还有提升的空间。全剧声腔板式设计相当丰富,若能突破老腔之囿套路局限,再多一些变化发展,或许更加脍炙人口新意盎然。

第一次写京剧的作曲家杜鸣,本着尊重传统向经典学习的态度,借鉴前人的丰富经验,发挥自我的专业优势,京剧《母亲》占据相当篇幅的歌队、乐队部分,无不丰盈浸润着作曲家的智慧与心血。序曲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弦乐组半音级进音型配以京剧锣鼓点,表现小脚女人的身姿步态惟妙惟肖。【四击头】一亮相:“孩子们!”葛健豪出场便清晰定格于观众心目。歌队合唱带有类似戏曲【摇板】紧拉慢唱的特定节奏形态,可以让戏味儿再浓一点吗?第二场“求学”和第七场“立根”,可以听到音乐中浓郁的湖南地域风格,这是葛健豪人物鲜明的“身份标识”。

全剧采用一曲贯穿的手法,作曲家为葛健豪设定的“母亲主题”,深沉舒缓、宽广而温暖,突出宫、角、徴三个主干音,下行六度接上行三度的音程走向,如此旋法勾勒出主人公一生起落沉浮的命运,英雄母亲的音乐形象,形神兼备神采焕发。有多段场景音乐极有效果感人至深,如,第三场“求索”的前奏音乐安静、沉思,从弦乐群演奏引出【西皮原板】,毫无违和感,表现成年蔡和森第一次出场,他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思考。还有第六场“别子”,葛健豪真诚表达入党的愿望,背景音乐美妙而深情,非常贴切合宜彼时的情绪。

老妇新道树碑立传

从创作者角度出发,通过京剧《母亲》希望感染、感化、感动更多青年观众,既能为人物立传,又能为京剧艺术传神。从现场演出观众的反应来看,已经达到预期效果。

中国戏曲坐科经年的人才培养,有别于音乐学院惯常的教学模式。《母亲》全阵容可谓春兰秋菊旗鼓相当,美旦俊生柳绿桃红。尹章旭饰演的蔡蓉峰、刘思秀饰演的蔡畅以及赵晶晶、陈芳芳、张家强、余维刚等饰演的蔡家子女和战友或外室,张嘴字正腔圆,挂味儿;表演生动到位,出彩儿。第一次以工老旦的邱璇饰演青年向警予,她必须调整声音造型,在静态动姿造型亮相上都要努力贴近人物,绝对不能凸显本工行当的老态。舞台上的向警予,形象丰美嗓音洪亮,举手投足符合角色身份年龄。

蔡和森饰演者蓝天,声誉远播名气很大,笔者却是第一次听他的现场,果然青年老生形神兼备,唱念做演功夫超群卓尔不凡,“望远方,乌云翻滚烽烟起……问天宇,满腔热血洒何地?”第一嗓出来,他就让人心驰神往。无论内心独白还是交流对话,蔡和森的演唱都给人留下良佳的记忆。最难忘“别子”一场核心唱段,蓝天唱出了儿子对母亲感人至深的肺腑之言,演员与角色心灵感应神奇合体,蔡和森,终于在京剧舞台重生复活!

从《三寸金莲》中的少奶奶戈金莲变身奇女人葛健豪,大角儿好角儿刘子微,实现了表演艺术新的自我超越。《母亲》不仅再现了戏曲舞台绝迹多年的“小跷功”,更是在声腔艺术上挑战从青衣花旦到老旦的行当大跨度自由转换。全剧的重头戏、独角戏、对手戏集女一号于一身,从头到尾足跟不落地立于舞台之上,全靠其专业实力与个人魅力的复合支撑。“孩子们!”干脆敞亮一声唤,湘乡少妇活灵活现。面对蔡蓉峰,第一次多为个人情绪一吐为快,第二次格局得以扩展,思想愈加升华,从成全儿女鸿鹄大志出发,“三寸金莲踏海浪,只为家国不沦亡。”刘子微的精妙表演,无不令人心悦诚服。“小跷功”在留洋一场得以充分施展,开场一段法国民间舞蹈,末尾一段巴黎街头游行。一双金莲,既可轻盈曼妙,更可坚定不移。葛健豪同一众青年留学生和着铿锵的鼓点踏步而行,这场戏她就是灵魂与焦点。虽其同行出于对刘子微的体贴入微建议她序幕之后,解脱小跷放开表演,我个人仍持保留态度。如果缺了小跷,可能少了味道?葛健豪就不是葛健豪。

希望这部高起点的好戏,精打细磨更出光彩!

2021-04-21 □陈志音 1 1 文艺报 content59703.html 1 小脚大女人走出新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