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网络文艺

桫椤:回到文学的轨道上观察网络文学

□虞 婧

“他相信批评的力量源于真切的阅读体悟,而绝非理论词汇的堆砌。只有在与作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和深度交流过程中,批评家才能将批评变成感悟生命的方式,变成作者和读者情感交流和审美互动的桥梁……”陈定家在为评论家桫椤的新书《网络文学:观察、理解与评价》作序时这样写道。

桫椤的文学评论往往只有两三千字,但他对评论对象的观察和理解却是实实在在地下足了细读文本的“笨功夫”。对文学批评,尤其对网络文学这个繁花似锦又需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的研究领域,他有着自己的见解和坚持。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完全不同

虞 婧:您是如何进入网络文学评论领域的?从事这一工作多久了?

桫 椤:我曾经在教育行政部门工作过20多年,后来“半路出家”才做起了文学评论。第一篇勉强算得上是文学评论的文章发表于2007年的《长篇小说选刊》。接触互联网的时间则比较早了,曾在“榕树下”写过一些诗歌、散文,也读过一些早期的网络小说,像《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悟空传》等,对网络文学现象有过一些片段式的思考。2008年,当时《长篇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马季主持了杂志社和17K网站举办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这是当时网络文学界的一件大事。在马季老师的指导下,我不断追踪盘点发展中的网络文学作品,并从此开始了有意识的关注。于是那年年末,我在《大家》杂志便发表了第一篇针对网络文学的评论文章。从那时算起,我做网络文学批评已有十多年了。这期间也在从事传统文学批评,只不过相对投入的精力会少一些。

虞 婧:网络文学作品往往体量巨大,是什么令您对网络文学评论产生了兴趣?

桫 椤:我最早接触到的电子化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在线的网络文学作品,而是存储在光盘里的“离线”文本。我用台式机的光驱读取光盘,可以看到很多传统的经典文学作品,如古典的“四大名著”,现代的“鲁郭茅巴老曹”的作品,还有金庸的武侠小说等。当时买过好多,但使用效率却很低,因为这些“电子书”只是纸质书的翻版,从读书页改成读屏,读者并没有获得更新的内容。

“在线”的网络文学流行起来后,首先是能非常方便地读到新鲜的内容了。但在网络文学商业化之前,尽管不少网文作者用新的语言风格写了很多新的体验,但总体还是有点“偏传统”,“文青”味道很重。像早期网络文学界的“三驾马车”,还有慕容雪村、安妮宝贝等人的作品。当时我从事网络文学批评的愿望并不强烈,同样也没有强烈的愿望去做传统文学批评。我虽是读着传统文学成长起来的,但总感觉传统文学带给我的很多感受及体验都跟我的日常生活没有太大关系,我需要从生活中抽身出来,静心慢慢思索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也就是说,这种阅读与生活割裂了,起码是“错位”了。后来我读的书越来越多,开始理解了这其中的原因,即传统文学(“新文学”)借鉴西方文学经验的表达方面还没有很好地实现本土化。反观那些受到时代热捧、对读者影响巨大的著作,必定是带有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元素的,比如“三红一创”“保山青林”,还有后来路遥等作家的作品。

等到网文商业化阶段开始,网络小说中有趣的部分就显现出来了。传奇性的故事、有吸引力的人物、光怪陆离的世界架构等很快就吸引了大批读者,也包括我。当时我就意识到,这种文学与传统文学完全不同了,不仅媒介载体新颖,而且阅读感受贴近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情绪,即便是那些玄幻、历史题材小说,也会让你感觉其中蕴含的与表达出来的和想要表达的东西离现实的生活、离普通人的情感很近,没有“隔”的感觉。我想这也许是文学发展的一种新路径吧。所以,看到一些新现象、读到一些新作品之后就有话想说了,也许这就算引起了评论的兴趣吧。

虞 婧:在从事网络文学评论的过程中,您受到过哪些同行的影响?

桫 椤:网络文学评论和研究者队伍这几年在逐渐壮大,但早些年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并不多。我以“后学”身份进入这个行当,几乎所有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都是我的老师,如马季、黄鸣奋、欧阳友权、白烨、黄发有、邵燕君、夏烈、周志雄、陈定家、王祥等。这些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一方面,我是在研究他们的文章、著作、讲座、发言的基础上,加上直接向他们请教问题,才一点点建立起了自己从事网络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开会、研讨等活动的频繁见面又使我们成了非常好的朋友,讨论问题的时候可以畅所欲言,观点即使有分歧也能愉快地交流。后来,又有一些比我年龄更小的同道加入进来,老、中、青几代人结合,师友间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声气相通,我非常受益于这个氛围。

虞 婧:对于新书《网络文学:观察、理解与评价》的出版您有何感受?

桫 椤:我的感受主要有两点:一是感激,这部书稿先是入选了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理论评论扶持项目,后又加入到山东大学双一流建设暨学科高峰计划的资助项目中。书中收录文章在写作、发表及结集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编辑、师友的帮助,在后记里我具体写到过,心里觉得特别感激。二是忐忑,写作是永无止境、永远难以尽善尽美的,现在这些文章结集成书,我期待同道好友从研究的角度多加批评,期待作家朋友从创作的角度多提意见,也好帮助我今后的写作更进一步。

文学批评并非越长越好

虞 婧:网络文学动辄千百万字,作品海量,阅读量巨大,您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进行择选的?每部作品都会细细读完吗?网文阅读在您的日常生活中大约占据多少时间?有什么高效的阅读方法吗?

桫 椤:我最初关注网络文学主要是凭着自己的爱好去选择类型,从网站的推荐、排行中选择作品。那时还有时间“追更”,也很有阅读的快感。后来随着研究、评论的任务加重,基本上就没有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作品的余地了。除了一些“必读”的作品,比如为了完成评审、推介、抽检的任务而读的作品,或者要根据自己研究的内容选文,除非有现象级的作品出来才可能再去“追”,并且也是利用闲暇的间隙时间去读。对于需要研究和评论的作品一般会全文读完。与阅读传统小说不同,我们读网络小说主要是看故事、看人物的行动,如做研究,还需关注人物的行动与性格之间的关系等,而网络文学的语言、修辞等就不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了,这点跟传统文学很不同。为了拉长篇幅,网络小说中会有很多场景、场面的描写,故事进程一般都比较慢,枝蔓丛生,叙述通俗易懂。因此阅读网文我习惯用电脑,屏幕大,对于一些可有可无的描写,或者与故事推进、人物行动以及主题无关的内容可以快速翻屏略看。

虞 婧:您比较关注、感兴趣的网络文学作家及作品有哪些?

桫 椤:我关注的网络文学作品以历史、现实、军事、都市、体育、探险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题材类型居多。当然,做研究往往还需要扩大视野,因此像沧月的“听雪楼系列”、蒋胜男的《燕云台》、何常在的《浩荡》、天使奥斯卡的《盛唐风华》、蒋离子的《糖婚》、酒徒的抗战小说、阿菩的“山海经系列”、猫腻的“神经三部曲”等,也能引起我的阅读兴趣。

虞 婧:关于网络文学的统计数据或其他相关信息,只要您在文章中提到,就一定会标明可靠的出处,体现了您做文学评论时的严谨态度。

桫 椤:网上的东西似恒河沙数,同时也杂乱无章、真伪难辨。关于网络文学的数据资料,有的是专业机构、专业人士调查和研究的结果,有的则来自网友感性的、随意的、并不严谨的判断。从事网络文学批评的确面临着判断资料的真实度、可信度的问题,这些资料有的是我们研究的对象,有的是佐证性材料。比如小说文本,来自网站的正版原始文本与盗版网站的翻录文本在内容上是有区别的;再比如数据,有些从网上搜来的数据没有出处,在论证过程中就不能轻易使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体量难以估算,涉及网络文学整体状况的数据往往很难找到。比如现在各个类型的网络文学作品大致有多少部?不同年龄、职业、学历的网文作者有多少人?实现了IP转化的作品多是哪类?各有多少?这些数据要么缺乏,要么有失准确。

对于评论文章而言,要将作者对作品或现象的理解转化成知识传递给读者,参考文献的标注也有着重要作用。不同的知识之间是互相关联、互相支撑的,假如文章的观点不与其他文章发生任何关联,就很难服人。

虞 婧:真正的文学批评在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您的评论文章往往有着深思熟虑的结构和逻辑,文风淡雅清纯,语言朴素简洁,给人以沉稳厚实之感。作为评论家,您认为好的评论写作是什么样的?您对当下的文学批评有什么看法?

桫 椤:实际上我常为自己的文章欠缺文采而苦恼,自以为不如那些使用很多学术概念、旁征博引的文章看上去更有水平。这一方面受制于我的能力,一方面也是观念使然。我以为,就像文学作品应当写给公众而不能只写给评论家看一样,评论文章也应面向公众说话,而不能只写给“专业人士”看。因此,评论文章的首要原则就是把道理讲清楚。如果除了专业人士,一般读者都看不明白,或者需要查阅各种理论工具书才能读懂,文章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文学批评主要针对当下的文学现场发声,理应关注新作品、新作家和新现象。但现在的文学批评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即混淆了“批评”与文学研究、文学史之间的区别。从评论角度讲,刚刚面世的文学作品还没有过批评这一关,就被拿去像对待经典作品那样进行“研究”,甚至直接被纳入文学史册,这样的文章其观点大多都站不住脚。要知道,文学批评的标准和作品能被纳入文学研究、文学史的标准是不同的,现在很多批评文章对批评对象的评价过高,是典型的搞混了方法和标准。另一方面,不少如此写出来的文章常常佶屈聱牙,越写越长。然而,批评文章并非越长就越有含金量,能清晰地说明问题、观点新颖我认为才算得上真正的好文章。

网络文学评论不能成为产业评论

虞 婧:伴随着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学评论也渐成声势。但有学者指出,我国网络文学评论体系建设无论在人数与“文数”,还是质量与形式等方面,均滞后于我国网络文学发展的脚步,成为明显短板。您觉得应如何建立健全网络文学评论体系?

桫 椤:建立和完善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经过20多年的评论和研究实践,对于网络文学是什么,它的内涵和外延这些问题等大家基本上已形成了共识。当务之急首先是改变观念,破除雅俗二分法对网络文学评论与研究的影响。其次,要调整思路,回到文学的轨道上观察网络文学,既要注意到它的网络性,更不能忽略对其文学性的关注。我们不能把传统文学意义上的文学性“本质化”,要看到网络文学给文学性带来的新变化。同时,网络文学尽管涉及媒介、产业等领域,但网络文学评论不能成为产业评论、商业评论。再有,要加强评论机制建设,从队伍培养、课题规划、平台建设等多方面努力,形成良好的批评和研究生态,如此才能共促评论体系的建设,促进网络文学的高质量发展。

虞 婧:“网络文学品质提升的关键,既不是大众文学的属性,也不是商业社会机制,而是网络作家的文学观念、思想境界和文学抱负。”这是您对网络作家的期待吗?

桫 椤:是的。当下网络文学创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不是网络造成的,归根结底还是人造成的,是人如何利用网络的问题。现在网络文学繁荣兴盛,但我们也要看到,它带来的也不全是利好,比如对规范精致的文学语言的冲击、对传统价值的消解,更别说“三俗”甚至色情、暴力描写等问题。网络对于文学而言既是一种媒介,也如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讯息”。在载体意义上,文学如何借助网络是作家和平台经营者的责任。促进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抵抗和规避网络给文学带来的负面、消极的影响,要从作家、平台身上多做文章。作家必须要有担当,既能给读者提供快感和快乐,也不能忘记文学对读者精神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即便是消遣性、娱乐性的网络文学,也一定会通过其表现的主题传递价值,因此我们一定不能低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能摆脱作家对公众、社会的责任。

虞 婧:今年全国“两会”上,陈崎嵘委员提出,成立全国性网络作家组织是网络文学繁荣发展的现实需要,对此您怎么看?您对网络文学的未来发展有什么期待?

桫 椤:我觉得这个提案非常重要。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很不一样,网络文学作家的创作方式、创作习惯与传统作家也不一样,而且其中的差异性还相当大。因此,对网络文学作家的团结引导、管理服务也需要采取新的形式。比如在对作家创作成绩的评价上,发表、获奖、被评论等是对传统作家主要的考量指标,但网络作家要看点击率、订阅量、推荐票甚至打赏和IP改编情况,这二者是很不同的;再比如对作家作品的讨论,传统作家可以通过开专家研讨会来实现,但网络作家可能更在意粉丝对其作品的反应,与其开研讨会可能还不如在网站首页做一次“封推”更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所以我觉得,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网络作家组织很有必要,可以更好地团结服务网络作家,这将十分有利于网络文学的发展。

对网络文学的未来发展我持乐观态度。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千变万化,文学不可能永远停留在纸媒时代,停留在传统的审美表达上。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是媒介和人类精神文化产品发展的必然潮流,文学如何适应乃至引领这一潮流?我认为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做出改变。目前看来,网络文学无疑代表着一种切合实际的方向,是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在网络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其叙事规范和评价标准会逐步完善,从而实现精致化、精品化乃至经典化的创作目标。

2021-05-26 □虞 婧 1 1 文艺报 content59956.html 1 桫椤:回到文学的轨道上观察网络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