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艺术

义乌和中国巨变的奥秘

□路海波

在中欧班列满载货物气势磅礴地从义乌驶向欧洲大陆的隆隆车轮声开启的序幕中,婺剧《义乌高华》唤醒了几代义乌人的历史记忆。也让义乌之外的观众,甚至全世界的观众,看到了义乌的昨天和今天之间有着怎样一个翻天覆地、沧海桑田般的变化。而所有这一切,是从一个叫谢高华的县委书记在30多年前到贫穷的义乌上任开始的。

《义乌高华》以诗性的风格,通过历史纪实与现实回望交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一段以义乌的普通共产党人谢高华为象征,实则暗喻了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艰难历程和伟大成就的光荣历史。这是一段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为民执政,执政为民,解放思想,排除万难,通过坚持改革开放,终于创造出使十几亿中国人摆脱贫困、并使中国跻身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非凡奇迹的伟大历史纪实。

巧合的是,看戏的那晚,我身旁的浙江卫视导演夏燕平突然发现,与他相邻而坐的一位老人,正是《义乌高华》中主要艺术形象冯玉倩的原型人物冯爱倩。30多年前,夏燕平曾经采访过她。老人身着锦缎小袄,一身贵气。难以想象当年她是如何以羸弱身躯背货囊、跳火车、搞贩运讨生活的。如今虽然她已70多岁,但仍身体硬朗,显得非常精干。当燕平趋前问候老人时,她也一下认出了老朋友。目睹两人在剧场里说起当年往事时的那一幕,我不禁感到,这不恰恰是为即将上演的《义乌高华》和它所反映的那段历史所做的最好注解吗?不过这里还另有一段佳话。当初王宏领受了创作任务并告知夏燕平时,夏燕平从纪录片素材库中找出30多年前他在义乌的采访录像,并将其中对冯爱倩的采访逐段摘出微信发给王宏,成为王宏宝贵的创作素材。当王宏在义乌召开的创作座谈会上亮出冯爱倩这些30多年前的受访录像时,义乌戏剧界的朋友们惊呆了。他们想不到王宏会有他们都没有的如此宝贵的素材。夏燕平告诉我,冯爱倩就是王宏剧本中人物冯玉倩的样子,泼辣、能干、敢打敢冲。当年她为养家糊口偷偷做小生意,结果被“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剧中简称“打办”)工作人员一路追赶,被逼无奈直接找县委书记谢高华“讨活路”。两人还互相拍桌子。就像剧中谢高华对冯玉倩的那句台词:“别一口一个共产党,有火气冲我谢高华发。”剧中谢高华上任途中,在“铁道口”亲眼目睹“打办”工作人员将冯玉倩、“小大人”等追打得落荒而逃。而冯玉倩、“小大人”搞长途贩运只不过是为了求活路、养家人而已。谢高华上任伊始的第一件事,就是微服私访,调查研究,弄清义乌贫穷的原因所在,并转变县委一班人的思想。而他心心念念秉持不移的信念,就是坚信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核心,是要让老百姓过好日子。

部队南下干部出身的县委刘副书记让他等中央文件、中央政策,并告诫他不要犯政治错误,影响自己的仕途,后又以开放市场就是复辟资本主义、他要上山打游击相威胁。但谢高华耳边响起的却是冯玉倩的质问,“要是义乌的老百姓都穷死、饿死,你就是模范执行政策的好干部了吗”?而14岁的“小大人”尖锐刺耳的质问更是振聋发聩:“到现在还让百姓饿肚子,共产党凭什么坐江山?”当时“小大人”的如此诘问直惊得谢高华脱口而出“敢说,真敢说!”转瞬间谢高华又自言自语,“说的没错呀!”这样的台词无疑很大胆,但它反映的就是那个年代的现实。

由此联想到王宏的编剧艺术。他有情怀、有思想,常怀家国之忧,创作接地气。他出身于艺术世家,父亲是大型艺术杂志的主编和戏曲曲艺专家。受家学影响,王宏十几岁时就熟悉戏曲词牌曲牌。中学毕业进剧团后他从剧务干起,随团走南闯北,体味到民生之多艰。在他近4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不忘初心,坚持扎根现实,有感而发。近些年他创作的《老街》《老汤》《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白马河畔黑马村》等都是现实题材,高扬着浓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炽热的现实生活气息乃至粗粝的原生态质感。就像《义乌高华》中冯玉倩径直找县委书记谢高华倾诉疾苦、吵架论理的桥段直接脱胎于现实生活一样。虽不乏尖锐,但蕴含着对国家和民族深沉的爱。《义务高华》虽取材于真人真事,但王宏善于撷取生活中原有的戏剧性素材,通过他一贯秉持并擅长的“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以及激情四射、生动感人、嬉笑怒骂、鞭辟入里的细节刻画,将深刻的思想内容通过人物命运构成的生活和历史形象地传达出来。

,其答案在《义务高华》中得到了最好的宣示,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执政为民,始终以为人民谋幸福为使命。义乌人感念谢高华,曾要为他立碑以为纪念。但谢高华向义乌人民深情告白:“请忘记我!”这让我们想起邓小平曾经向中国人民的深情告白:“我是人民的儿子!”

义乌和中国巨变的奥秘

2021-05-31 □路海波 1 1 文艺报 content60023.html 1 义乌和中国巨变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