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艺术

别具一格的“义乌” 别具风采的“高华”

□孟祥宁

婺剧现代戏《义乌高华》讲述了“改革先锋”、义乌原县委书记谢高华在任两年多期间大刀阔斧搞活义乌市场经济,为义乌百姓真真切切谋幸福的感人故事。谢高华的事迹在义乌早已家喻户晓,但一读到王宏的剧本,扑面而来的却是耳目一新和感人肺腑。这让我不禁感慨“剧本的可读性”,这部戏就好像一块温润的玉,以独特的视角和精致的细节为我们展现了别具一格的“义乌”和别具风采的“高华”。

我们常说,戏曲兴首先要剧本兴。剧本怎样兴?达到怎样的标准才叫兴?剧本《义乌高华》应该是一个典型案例。一般阅读剧本,总是会先抓其梗概,再熟悉细节;然而,读《义乌高华》剧本,我却发现我很难不“逐字阅读”,不管是场景交代、人物对白还是唱词,读起来畅快淋漓,总是让人有拍案叫绝的冲动。为什么会如此?我认为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写人物从细节入手,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人物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让人感觉非常真实可信、贴切入心。谢高华在义乌创造了改革开放的奇迹,但他的务实、创新和担当,甚至连自身都没有察觉到的害怕和担心,在剧本中用一个个细节、一句句对白、一段段唱词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

义乌的穷,剧作家找到厕所苍蝇这个典型来形象地勾勒,通过一个小切口的放大,去洞悉现实的不堪纹理。义乌县委办公室副主任“老慎重”的一句“厕所书记”,首当其冲为谢高华将在义乌的大胆作为埋下伏笔——这看来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不拘一格理政务办实事的县委书记。谢高华说:“厕所必须修,还要修漂亮点。县委都弄不干净,义乌哪还有干净地方?人都生病了怎么干工作?”第二场中,谢高华看似开玩笑地说:“我想去理个发,从头开始,先把我的头剃了,再去剃义乌这个大脑袋。(发现苍蝇少了)哎,苍蝇少了?真去饭堂了?”寥寥几笔就刻画出谢高华的幽默风趣、平易近人。这也为后来展现他倾听民声、与百姓打成一片的百姓拥戴的“父母官”形象预设了言行的心理动因。

第二,剧本兼具戏剧性和哲理性。王宏具有经年累月曲艺小品创作的积累,他的剧本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生活化、接地气的语言表述中去讲述道理,可以比作“伊索寓言”式的剧本创作。像这样如小河淌水一样让真理、道理、哲理在剧本里自然流淌出来的创作面貌,是剧作者人生经验、社会思考、创作功力的综合实力的体现。

比如,第二场中,义乌县委副书记刘运南唱道:“义乌要想拔穷根,靠的是上下一条心。发展农业是根本,增产增收为脱贫。山上栽下摇钱树,养猪换来聚宝盆。”谢高华唱道:“义乌要想拔穷根,还得从根上找原因。单一农业也亏本,高产低收难脱贫。就怕咱死抱一棵摇钱树,就怕咱不知道哪是聚宝盆。”谢高华的这段唱词,反映出他在上任义乌县委书记之前,就已经对义乌的县情做了一番了解,而且形成了自己的认知。

第三,该剧从社会发展、群众需求的角度去融入谢高华对党的使命、初心的认识,对官员责任和担当的认识。该剧多次出现“共产党”一词,从第一次在第一场出现山东少年“小大人”的牢骚语“到现在还让百姓饿肚子,共产党凭啥坐江山?”到第三场中义乌小商贩冯玉倩唱道:“共产党说的是为人民服务,我不信百姓的呼声他听不着?我要去县委找领导——”再到谢高华对冯玉倩说“别一口一个共产党,有火气冲我谢高华发”,葛世才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坚信,共产党伟大,是因为他有伟大的自我革命能力”……剧本不断重现着“建党百年”这个主题的灵魂和核心——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初心。

如果从题材来讲,表现谢高华这样的人物题材,其实是很有难度的。剧作者对人物的表现出奇的真实可感,没有半点轮廓化的痕迹,就好像谢高华这个人物活生生地在我们眼前,观众所感知的、目睹的是“当年的现场”回放一般。剧作家立足于广阔的社会背景去寻找人物的灵魂,去复原曾经的现实情境。王宏为了创作该剧,先期进行了大量扎实采访,打下了厚实的素材积累基础,所以说创作“高于生活”一定要首先“深入生活”,在原始生活情状、社会环境中准确找到让人物活起来、立起来的那一根根逻辑线、语言线、心理线、行为线等。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剧作家也通过这个剧本表达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对改革开放义乌奇迹、对“改革先锋”谢高华、对义乌人的奋斗拼搏精神的感悟和理解。由此,剧作家不仅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还是阐释者、升华者。一部两万余字的剧本,呈现出一部长篇小说的结构营造、人物塑造、情节推进的功力,让人有反复阅读的冲动。

婺剧现代戏《义乌高华》在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导、表、演、服、化、道等各方面艺术工作者的用心打磨下,以强感染力的舞台呈现圆满演出。演出细节精致、情绪饱满,在艺术作品的美学追求中也处处体现着“义乌精神”。作为“诗化越剧”导演风格的开创者,该剧导演杨小青也让观众充分领略了她对该剧“诗化的追求”。衷心希望这部戏能够走出义乌,走出浙江,走向全国,甚至以线上或者未来线下的方式走向世界,因为这部戏讲述的不仅是谢高华的故事、义乌的故事,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正如剧本中谢高华说“我只是在一堆干柴上丢下了一根火柴”,9000多万中国共产党人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要坚守和履行的也正是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干柴”上点燃一根根“火柴”,让14亿人口的大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1-05-31 □孟祥宁 1 1 文艺报 content60025.html 1 别具一格的“义乌” 别具风采的“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