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艺术评论

要拄好叙事的拐杖

——评《镜城寻踪——关于中国电影的沉思》□宋维才

“重写中国电影史”是近几十年来提出的一个重大学术命题,这个命题拓展了中国电影史的研究路径,丰富了中国电影史的研究成果。在笔者看来,“重写电影史”一定要立足于新观点、新视角和新发现,否则“重写”就成了“重复”。就“三新”而言,近来出版的南京师范大学陈吉德教授所著《镜城寻踪——关于中国电影的沉思》一书就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全书分为“理论探讨”“历史钩沉”“影人扫描”三部分,是作者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的结晶。

书中出现的一些新观点主要表现为对电影史上一些所谓“定论”的大胆质疑及其看法。新时期伊始,曾发表了《丢掉戏剧的拐杖》《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戏剧与电影离婚》等文,针对这些电影史学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文章,该书《中国电影,请拄好叙事的拐杖》一文提出,“离婚说”强调了电影艺术本性,但却冷落了“叙事”这一尊“神”,因此电影和戏剧应该“复婚”,要拄好叙事的拐杖。

就新视角而言,该书《身体修辞与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空间建构》一文所思考的问题是:在百余年的中国电影史上,身体是如何在创作过程中生成意义的,创作者又是如何对待身体并借助身体来表情达意的等。中国电影史的写作除常规的综合史论外,还有武侠电影史、喜剧电影史、戏曲电影史、战争电影史、少儿电影史、动画电影史、科教电影史、纪录电影史、新闻纪录电影史、译制史、文化史、批评史、技术史、产业史、表演史、理论史等。这些专题史从不同角度和视域对中国电影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阐释,而从身体修辞角度进行透视,无疑会为“重写中国电影史”增添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建构中国电影学派:研究现状、对象及意义》一文对当下学界提出的“中国电影学派”理论提供了新视角,认为这个理论体系的构建是对中国电影的一种顶层式设计,这种设计应指向中国电影特定的艺术形态、表现方式和内在意蕴,具体可以从语境、功能、作品、主体、传播五方面着手展开研究。

该书还有一些新发现。比如《打造“银色的梦”——论田汉早期的电影观》一文通过田汉留日期间相关资料的仔细甄别,认为“造梦说”是田汉早期电影观的核心内容,其中包含着田汉个人在事业、爱情等方面的苦闷。这种电影观源于田汉关于功利与无功利相交织的二元论美学观。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的“造梦说”、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观点、剧作家菊池宽“生活第一,艺术第二”的主张等,都对田汉电影观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此外,书中《中国电影表现知识分子的三次浪潮》《中国第五代电影的寻根意识》等文也都值得一读。通览全书所录诸文,可谓作者多年来影视研究成果的一次回视与总结。

2021-06-11 ——评《镜城寻踪——关于中国电影的沉思》□宋维才 1 1 文艺报 content60210.html 1 要拄好叙事的拐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