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专题

脱贫攻坚精神的“皖”美书写

□江 飞

作为安徽省文联“记录小康工程”重点创作项目之一,报告文学《我们的村庄》着力讲述的是“脱贫攻坚中的安徽故事”,讴歌弘扬的是“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尽管这是一次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主题写作,但余同友、苗秀侠、罗光成、储劲松四位作家充分践行了作家的使命与担当,高质量地完成了这次“难度写作”,实现了脱贫攻坚精神的“皖”美书写,这集中体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地域性与思想性交相辉映。《我们的村庄》有选择地讲述脱贫攻坚中的安徽故事,以小切口反映大视角,以小切面展现大主题,从生活细节看乡村生活变化,通过采写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等各方面的典型人物、先进事迹,来着力展现安徽脱贫攻坚的整体风貌和生动实践。这些村庄既是安徽的,更是“我们”的,这“我们”是扶贫干部,是农民,是作家,更是心怀乡愁的每一个中国人。可以说,作家们写下的不仅是安徽脱贫攻坚的缩影,也是中国脱贫攻坚的缩影。书中不仅有对脱贫攻坚精神的文学阐释,更有深刻的理性反思。比如在《大歇的山水文章》结尾写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只是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发展的高级阶段,这话里有两个词要调换个位置: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这种超越地域、超越现象的递进式发展思想,无疑对于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纪实性与文学性交融契合。脱贫攻坚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伟大的中国人民创造的一个伟大的事件。如何来书写,是对作家的重大考验。四位作家深入到16个城市、16个村庄中去,用脚步丈量乡村坚硬的道路,用情感体验决战贫困的壮举,用笔墨记录乡村历史的巨变,用文学见证时代的光荣和梦想。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人物,一个个真实的数据,既客观再现了宏大历史和微观事实,更深入表现了扶贫干部与贫困农民在事件之中的真实想法、理解与记忆,以及所体会到的彷徨、困苦和希望。更重要的是,作家们有意追求历史书写的文学性,比如,随处可见的诗意化的乡村景色描写,凸显出皖地山水的独特美感,描绘出脱贫致富后的幸福画卷,真正做到了纪实性与文学性的交融契合。

三是口述史与讲述史交织互渗。脱贫攻坚战略改写了整个中国乡村五千年的历史,将曾经贫穷、饥饿、封闭、愚昧的破败乡村,变成了富裕、小康、开放、智慧的美好家园。扶贫干部与贫困户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农民与土地之间的新型关系和伦理秩序,充分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都浓缩在农民的口述和作家的讲述之中,口述沧海桑田的乡村史、家庭史、个人史,朴素平实,真切感人。而作为讲述者的四位作家,都出生、成长于乡村,有着丰富的乡村生活经验和深切感受,因而在讲述那些平凡英雄的战贫壮举、那些勤劳坚韧乐观的奋斗者的时候,总是眼中盛满泪水,笔端充满感情。口述史与讲述史的交织互渗,展示出多维立体的村庄历史风貌和未来图景。

今天,我们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精神的“皖”美书写,每一位作家都需要静下心来,俯下身来,继续探索乡村题材创作和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的广阔空间,由乡村思考中国,由乡村剧变认识新时代,塑造新时代的新人,书写新时代的“创业史”!

2021-07-26 □江 飞 1 1 文艺报 content60883.html 1 脱贫攻坚精神的“皖”美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