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新闻

紧扣时代脉搏 为民族未来培根铸魂

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揭晓

本报讯(记者 李晓晨 行超 教鹤然) 8月6日,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在北京揭晓,18部(篇)作品获此殊荣,其中,小说7部、诗歌1部、童话4部、散文1部、科幻文学2部、幼儿文学2部、青年作者短篇佳作奖1篇。本届评奖的获奖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体现出我国儿童文学队伍不断壮大、创作蓬勃发展的态势。

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奖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因此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举行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评选,回顾、检视过去4年来的儿童文学创作,必将有力推动儿童文学的繁荣发展,满足少年儿童文化需要,增强少年儿童精神力量。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对本届评奖高度重视。中国作协主席、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名誉主任铁凝多次就评奖工作作出指导、提出要求。铁凝表示,本届评奖的结果体现出了我国儿童文学创作的蓬勃发展。获奖的18位作家来自于全国14个省市,其中既有年过八旬的老作家,也有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获奖作品大都聚焦于新时代新生活新气象,题材涉及少年儿童成长生活的诸多阶段和方面,在儿童文学美学和艺术上也呈现出活跃的探索创新,充分体现着新时代儿童文学创作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指出,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怀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这是我们推动儿童文学繁荣发展、做好评奖工作的根本遵循。本届评奖时间紧、任务重,评委会始终坚持公开公正,认真负责,全程检阅,精心遴选,最终的结果标志着4年来我国儿童文学创作的新收获。希望广大儿童文学作家以本届评奖为契机,踏上新时代新征程,创作出更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精神、塑造新人形象、鼓舞少年儿童奋发向上的优秀作品,为新时代少年儿童成长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滋养。

4年来,我国儿童文学领域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积极书写中国式童年,反映新时代少年儿童的精神面貌,同时在艺术方面不断进行新的探索,这些都给评委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评委范稳认为,本届评奖的获奖作品反映了我国当下儿童文学创作的水平,呈现出我国儿童文学繁荣发展的新面貌。这些获奖作品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展现了新时代少年儿童的生活面貌和精神状态。无论是脱贫攻坚背景下的少儿生活,还是励志成长类作品、奇幻作品、动物题材小说,获奖作品都有精彩呈现。它们对拓展少儿视野、启迪少儿思维、培养少儿情操、塑造健康人格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评委孙云晓说,此次担任评委让他觉得充满神圣感,评奖过程的严格细致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评奖工作以对儿童与文学高度负责的精神,不以作者名气大小为依据,而是以作品质量为根本标准,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准确把握儿童观与价值导向。许多富有才华的新人获奖成为本届评奖的鲜明特色,一些实力派作家也因新探索与新突破而获奖。“面对层出不穷的优秀作品,我对中国的儿童文学事业充满信心,相信一定会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在评委舒伟看来,本届评奖的获奖作品在特定意义上体现了丰富多样的童年叙事格局,无论是现实主义的童年叙事,还是幻想性童年叙事,都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独到的艺术特质。这些现实主义童年叙事指向不同年代和地域的不同主人公的童年经历,都具有思想的深度和坚实生活的质感。刘海栖的《有鸽子的夏天》是作家个人心曲的吐露,同时呈现了特定年代的童年生活经历。杨志军的《巴颜喀拉山的孩子》呈现了三江源藏族地区的童年人生。叶广芩的《耗子大爷起晚了》再现了一个北京女孩的童年人生。胡永红的《上学谣》讲述失去双亲的壮乡少年在艰难的生活境遇中自强不息、求学成长的动人故事。舒辉波的《逐光的孩子》讲述在湖北神农架林区支教的大学生志愿者走进当地乡村小学,与贫困山村少年儿童共同成长、追逐光明的故事。谢华良的《陈土豆的红灯笼》展现了留守少年在生活困境中的坚定守望与不懈追求。尽管陈土豆承受了太多磨难,但他的成长和坚守带来的改变始终闪烁着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光芒。与此形成呼应的是青年作者短篇佳作奖获得者徐瑾的中短篇童话《坐在石阶上叹气的怪小孩》。主人公是没有明确名字的怪小孩,童话世界的变形记呈现了小男孩的特殊生命体验和精神成长。这样的幻想性童年叙事与现实主义的童年叙事一样,同样指向现实困境和生存困惑,成为殊途同归的精神成长心路历程。

评委李红叶觉得,本届获奖作品基调明朗,弘扬主旋律,展现文化自信,大部分作品达到了较高艺术水准,反映了当前儿童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一直以来,如何创作出展现文化自信而又具有经典品格的作品是童话作家的共同追求,汤素兰的《南村传奇》即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发掘传统文化资源、打通传统与现代等方面做了非常可贵的探索和尝试。近年来,儿童诗歌较以往显现出全新的格局,创作数量明显增加,且有一批年轻诗人对童诗的写作方向与境界进行了大胆的开拓,更有一批来自成人文学界的优秀诗人将创作视野投注到儿童文学,比如此次获奖的蓝蓝的童诗集《我和毛毛》。儿童散文作品中,数量较多的是对自我童年的心灵回溯,部分作品呈现出较为开阔的视野、格局与写作力度。

在评委弋舟看来,本届儿奖的参评作品充分印证了伟大时代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象,尤其最终获奖的18部(篇)作品,集中展现了这一阶段儿童文学创作紧扣时代脉搏、为民族未来培根铸魂的文学风貌。首先是突出了对新时代儿童生活的书写,塑造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形象。《陈土豆的红灯笼》《逐光的孩子》等,在乡村题材的书写上既继承了儿童文学创作的优良传统,又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脱贫攻坚、教育扶贫给乡村儿童的生活和精神成长带来的变化,都得到了有力表达。其次是秉持了对少年儿童美好天性和健康人格的倡扬。爱是儿童文学永恒的主题,获奖作品对于这一主题的表现多种多样,亲人、师生、同学,乃至对生活和世界万物的爱均涵纳其间,《有鸽子的夏天》《驯鹿六季》就是其中的代表。最后是对艺术空间的积极开拓,老中青几代作家都有上佳表现,以高超的文学性、动人的儿童趣味打动了评委。

评委李元胜表示,参评的诗歌、散文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儿童文学在这两个体裁领域的新进展。作家们对文本精神价值的追求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只是童趣、童真的再现或呈现,而是对精神价值、审美价值有了更为自觉的要求。如何把这些要求与少年儿童阅读的特点结合起来,作家们展示了不同的写作路径和创造性克服困难的能力。获奖作品中,生态文明相关题材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一些作品不再止步于感受自然之美或者传播相关知识,而是引领小读者去思考和探索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价值,湘女的散文获奖作品《好想长成一棵树》就是代表。

评委崔昕平认为,本届评奖的参评及获奖作品,令人清晰感受到儿童文学创作队伍的维度扩容。中青年儿童文学作家展现出才华与锐气,资深儿童文学作家显示了对该文类的创作坚持与艺术探索,此前并未以儿童文学为创作重心的作家有了更多的投入与尝试。这使得本届获奖作品格局显出葱茏气象。以少儿科幻文学为例,吴岩是上世纪80年代即开启科幻创作的作家、学者,《中国轨道号》是他首次明确面向儿童读者的创作。作品因深入呈现科学本身的魅力而具有独特质感,科学元素架构出儿童的成长环境,科学魅力潜移默化浸润了儿童的人生观。马传思则是新生代少儿科幻作家,其作品《奇迹之夏》中的科幻元素没有止步于表象的幻想手段,而是努力让“核心科幻”的精神融入少儿科幻,赋予少儿科幻以思想、诗意与温暖。在数量上,本届参评作品比上届增长100余部,多部入围第三轮的作品均可圈可点。但同时需要警惕,“数量大”的背后,部分原因是“门槛低”,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有所凸显。

评委张定浩说,这次评奖给他最大的感受是,儿童文学作家、研究者不应该让自己成为“儿童代言人”,不能试图共同设想、参与打造一种其实不存在的特殊的、套路化的儿童趣味。修辞立其诚,儿童文学也不应以儿童趣味特殊性的名义制造情感上的虚假,并降低文字上的要求。值得欣喜的是,本届评奖依旧有一些优异之作最终脱颖而出,比如幼儿文学的获奖作品黄宇的《小小小世界》、获得青年作者短篇佳作奖的徐瑾的《坐在石阶上叹气的怪小孩》,都有着干净明亮的语感、轻盈跳脱的想象力,以及来自真实生活而非“无菌病房”的情感体验。另外,此次获奖的叶广芩、周晓枫和蓝蓝作为成熟优秀的小说家和诗人涉足儿童文学创作,并获得几乎所有评委的认可,这对于打破儿童文学界固有的壁垒和模式,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张定浩想起一本书的序言里有一句话,作者说她不是在试图教育孩子,而是要和孩子并肩作战。希望所有热爱儿童文学的大人,可以被小孩子的纯真勇敢所激励,和他们一起寻找真正的善,一起锻造美好的中文。

2021-08-09 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揭晓 1 1 文艺报 content61061.html 1 紧扣时代脉搏 为民族未来培根铸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