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艺术

跨时空的心灵对话与思想交锋

——评话剧《香山之夜》 □许 波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入城市的重大决策。中共中央为了适应工作重心的转移,决定在适当的时候将中央领导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平。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从西柏坡出发,乘车前往北平香山。香山是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进驻北京的第一站,毛主席在双清别墅工作、生活了183天,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可以说,香山那段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一道分水岭,标志着武装夺取全国政权基本胜利,正式开启新中国建设时期。正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进驻北京香山72周年,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联合制作,李宝群编剧,任鸣导演,王斑、方旭主演的话剧《香山之夜》,以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为时间节点,通过戏剧艺术所具有的假定性,展现了毛泽东和蒋介石之间的“超时空心灵对话”,以两位历史人物的不同选择、不同道路和不同结果,回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党的奋斗历程,揭示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胜利并不断发展壮大,是因为始终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首先,《香山之夜》充分利用戏剧艺术的假定性原则,虚实结合,匠心独具。在1949年4月23日那个夜晚,身在北京香山双清别墅的毛泽东和身在浙江奉化溪口的蒋介石在现实中没有任何交集,他们不可能见面,更不可能倾心彻夜畅谈。但在“舞台假定性”原则下,使他们“隔空心灵对话”成为可能,而且也符合人物性格逻辑和历史逻辑。当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作为胜利者的毛泽东一定会彻夜难眠,他会总结胜利的经验,会怀念为革命牺牲的家人、战友和同志,更会思考革命成功后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他要“考出一个好成绩”;作为失败者的蒋介石也一定会彻夜难眠,他在想他失败的原因,他懊恼、不服,以图东山再起……创作者充分利用舞台艺术的假定性原则,让当代中国历史上的这两位重要人物隔空对话,相互辩驳。在虚实相间中,以史实为内容基础,用诗意化的想象作为外部形式,让同一时间处于不同空间的毛泽东与蒋介石进行了一番激烈的语言、思想和理想信念的交锋,从而揭示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必败,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必胜是历史的必然。该剧导演任鸣说:“我们充分利用戏剧舞台的假定性,让历史人物实现一种隔空对话。”正是创作者的这种巧妙构思、匠心独具,使观众在对比中看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看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为民族的初心使命,看到了共产党取代国民党带领全中国走向新生活新社会的历史必然。同时,创作者的独具匠心也丰富、拓展了戏剧舞台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表现形式,为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成功的范式。

其次,《香山之夜》注重通过对比、情感、细节塑造生动鲜明的舞台艺术形象。全剧就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个人物,要由两位演员撑起一部大剧场演出的戏,其难度可想而知。空旷的舞台前区一张长桌,两侧各一把椅子;舞台后区左右分别放置一个沙发和一把躺椅;最后面的背景墙同时充当着多媒体放映的银幕。在同一个时间节点,两位历史人物毛泽东与蒋介石,既是独具个人气质的独立个体,又分别代表着共产党与国民党,毛泽东和蒋介石各自回顾了自己过往半生的戎马倥偬生涯: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到大革命的失败,从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到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从重庆谈判到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其间既有尖锐地思想和灵魂交锋,又有深刻地反思和悔恨,更有真挚的深情流露。正是在这交锋、反思、情感宣泄中,人物形象被立在了舞台上。面对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党政府覆灭,毛泽东满腔豪情,挥毫写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要求广大指战员“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凸显出其气魄、格局、胸怀与使命担当。而蒋介石则神情暗淡、寝食难安,不甘、不服而又无奈之情充溢其间。回首过往,面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五次反“围剿”、湘江战役的惨烈等中国革命的低潮和曲折,毛泽东痛心疾首、汲取教训;而蒋介石在阔论前半生功绩和辉煌之时,则志骄意满、盛气凌人。总结过去,毛泽东把共产党的胜利归结于人民的拥护,他说:“一个政党、政权的成败不是神授,不是天命,而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心向背”,他深信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只有人民才是人民共和国的主人,因此要感谢伟大的中国人民,人民万岁!而蒋介石则从不相信人民,他认为这个国家大多数的人是些连名字都写不出的文盲,他将国民党的失败归咎于手下将领的怯懦不智和涣散腐败上。在思想的交锋中,毛泽东气定神闲,充满理性的思辨;而蒋介石则气急败坏,怒火中烧。两个人的性格通过对比被鲜活地表现了出来。创作者并没有丑化或矮化蒋介石,在对蒋介石的塑造中,没有把他作为一个单纯的反面角色,他有自己作为政治家的智慧和阴谋,也有抱负和勇气,甚至他的“投机”也可以看作是在历史长河当中关键人物必然会作出的关键性选择。也正因为此,使得舞台上人物的形象丰满而立体。

《香山之夜》对毛泽东、蒋介石的情感世界进行了生动地展现,并借此丰富了人物的形象。舞台上的蒋介石有三次鞠躬,每一次都是其情感的宣泄:一是面对被日军轰炸后断壁残垣的溪口老家,他作为一国统帅无力保护家乡父老,他感到“愧对乡亲”;再是学生和同僚均战死沙场,他悲痛不已,喊出“中正对不起你们”,继而生出“孤独啊”的悲剧感慨,营造出绝妙的宏大感;三是陈布雷自杀后的遗言言及“愧国愧公”,他痛心疾首深感愧疚,深深鞠躬,说道“是中正愧对你”,感情真挚,引人深思。及至最终要离开故土时沉痛到极致的告别,那饱满而沉痛的情绪自然流露,深沉厚重……这些极具细节性的情感表达,在以往蒋介石形象的塑造中从未有过,而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就是这么被塑造出来的。而毛泽东所具有的的诗人气质,使他的情感更加浓烈、奔放。剧中,毛泽东的诗人气质和浓烈情感被充分表现出来,通过“我失骄阳君失柳”表达对爱妻的缅怀;感叹“江山如此多娇”,通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达博大的胸怀和抱负;一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展现出恢弘的气势。尤其是在杨开慧牺牲后,毛泽东背对着观众,面对杨开慧的遗像,那一声声“开慧!开慧!”的撕心裂肺地呼唤,道出了他的锥心之痛,也映出了人民领袖的至情至性。

在戏剧结构上,《香山之夜》采用戏中戏的跳进跳出的形式,一人分扮三个角色——历史人物毛泽东、蒋介石;演员自己;历史叙述者。导演任鸣认为:“演员在舞台上既是历史人物,又是演员自己,同时还是历史的叙述人,这三重身份,有清晰的转换”,在这样的转换中,舞台上演员通过身份转换,更能带领观众一起进入到戏剧情境中,感受剧中人物的所思所想,从而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同时,该剧充分利用新媒体助力,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和特长,舞台后面的面板既是背景,又是新媒体投射的大银幕,大银幕上播放的真实影像和历史图片,使革命征程和历史真切地展现在观众的眼前,具有还原性和真切感。

大幕拉开,扮演毛泽东的演员王斑为了练习湖南口音,朗读了一段毛泽东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开幕词;全剧结尾,站在桌子后面的“毛泽东”面对台下的观众,伴着强有力的形体动作,再次读出这段令人热血沸腾的宣言:“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可以说,这段话不啻为这部戏的戏核。香山的那一夜是继往开来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仅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展望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无限美好。

2021-08-09 ——评话剧《香山之夜》 □许 波 1 1 文艺报 content61075.html 1 跨时空的心灵对话与思想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