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凤凰书评

在长时段中书写场景化的党史

——从《火种》《文献中的百年党史》谈起 □李邨南

随着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到来,党史图书也在近期迎来了新的丰收。我以为,在琳琅满目的新书中,刘统著《火种》(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和李颖著《文献中的百年党史》(学林出版社,2020年)尤值得文艺工作者品读。两书作者均为资深学者,刘统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是党史、军事专家,这几年连续写了《战上海》《北上》等既“叫好”又“叫座”的党史读物,《火种》一书获评“中国好书”。李颖是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研究员,深耕党史多年,所著《细节的力量——新中国的伟大实践》被评为“中国好书”。综观两本新书,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或能激起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共鸣,并带来不少启发。

蒙太奇表现长时段

《火种》的内容基本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史。作者以“寻找中国复兴之路”为副标题,把“寻路”设定为全书主题。在后记中,刘统说:“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已经人所共知,关于共产党早期组织和中共一大的著作已经出了很多,还能写出什么新意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决定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放到一个更大的历史范围中研究和探讨”。按照这一思路,这本500多页、24章的书用了整整9章的篇幅为党的成立做铺垫,直至第10章才正面叙述这桩“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尤为意味深长的是,这个长长的铺垫是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开始的。作者这样开篇:“20世纪刚刚开始的时候,古老陈腐的清王朝,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屈辱和灾难。”

随着民族灾难不断深重,仁人志士奋起救亡,历史的鼓点越敲越紧,直至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之成立,接下来,作者又叙述了国共从合作到分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井冈山斗争,直至古田会议,全书在此结束。历史本是一条永不断流的河,只顾静水流深或奔涌咆哮。给历史之河立下界限、划分起止,是史家的工作。而这一工作本身,又体现出史观和史识寄寓着的撰史者的观念和情怀。熟悉党史叙述框架的人会发现,截取从《辛丑条约》到古田会议这个时段来讲述,本身是话语体系意义上的创新。当然,话语体系是为叙述主题服务的,一方面,这样的处理凸显了党史与民族复兴史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让“寻路”的主题更加鲜明。正如刘统在书中所言:“中国共产党不是凭空产生的,这是一个‘寻路’的过程。”所谓“寻路”,寻的就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读者在此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的土地上诞生的先进组织,孕育她的母体乃是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党史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复兴史的一部分。《火种》正是以十分生动的史家之笔,阐发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七一”重要讲话中的重要论断:“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献中的百年党史》是另一种长时段写作,作者严格恪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至今100年的历史时间,力图撰写“一部简明百年党史”。与《火种》把党史寓于民族复兴史不同的是,《文献中的百年党史》是在民族集体记忆史中叙述党史。作者认为,“在一个政党、国家、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总会发生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成为这个政党、国家、民族的集体记忆”,而承载这些记忆的是历史文献。本书即在1921-2021年之间每年选取一件(组)珍稀文献,对文献反映的重大事件进行深耕细作,从而点面结合、连点成线式地完成了百年党史的书写,这种写法颇像电影的“蒙太奇”。需要指出的是,全书虽选取了100个独立片段,却符合逻辑地反映了党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而这显然得益于作者撰述时的宏观把握和长时段构想,也就是“在以历史文献引出每年度的重大党史事件的同时,注意体现党的历史奋起”,以及“在体现党的不懈奋斗史的同时,注意党的理论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的发展脉络”。

小细节黏合大场景

严谨而高超的史料功夫,是《火种》和《文献中的百年党史》两书的又一共同特征。《火种》广泛运用建党先驱的文章、日记,共产国际档案和租界档案,以史料的排比还原历史的现场。《文献中的百年党史》以“文献”为名,更是注重对原始档案的运用,竭力挖掘使用第一手最新档案文献,如作者“亲赴俄罗斯莫斯科五一村找到的中共六大珍贵文献”,“在四川绵阳梓潼发现的邓稼先珍贵手记,以及大量俄罗斯解密的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有关档案文献,涉及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和工农运动、1936年西安事变等”。

扎实的史料,让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浮出水面,构建出犹如亲临的场景感。比如,《文献中的百年党史》的“1921年篇”写的是党的诞生。作者独辟蹊径,从《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的第11条缺失写起。这份纲领共计15条,目前中文本尚未发现,现有的英文版和俄文版两个版本都来自中文,而不论哪一个,都没有第11条。长期以来,党史学界作出了种种推测,有的认为这一条是关于宣传工作,事涉秘密;有的认为涉及到和当时其他政党、共产国际的关系;有的认为是关于党的经费,总之都不便公开,故而未写。也有人则认为这就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错误。作者在此虽只是客观介绍,持存疑态度,但这样的写法,不但埋下“扣子”引起阅读兴趣,而且让我们仿佛更真切地看到了一大代表们共商大计时紧锁的眉头、细致的斟酌,感受到党诞生时的历史氛围。

类似的效果在《火种》中同样存在。在写到建党的准备情况时,作者提出,“上海、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后,陈独秀开始在国内各地建立共产党组织。这个工作只能在认识的朋友和同仁中展开,也就是以北大的朋友圈向外扩展”,并指出,因为没有“朋友圈”的关系,恽代英等人的利群书社虽然开始革命工作较早,但也与中共一大失之交臂。“朋友圈”是个当下感实足的词儿,把建党史料有效地黏合起来,引导读者脑补出建党先驱一发“朋友圈”,各地先进留言呼应的生动场景。

多角度营造历史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走向。任何历史,其实都是人心向背史。一部史书是否具有历史感,关键也要表现出人心的选择。在这方面,《文献中的百年党史》可圈可点。比如,在革命战争年代部分,设有专篇描写“万众向延安”:“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包括陕北、陇东和宁夏南部,近29个县,面积不过10万平方公里。此时的延安城,破旧不堪,连一栋整洁的好房子也难以找到,日军的飞机有时还要飞临上空进行骚扰。然而,这一切都没能阻止人们冲破国民党顽固派的重重封锁和阻扰,从四面八方像潮水一般地涌来,由此形成了‘天下人心归延安’的壮观景象。”到1938年底,赴延安的知识分子达10万多人。梁漱溟等许多名流学者和民主人士也纷纷来到延安访问。再如,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1978-2011年,作者选择了“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南方谈话”“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全面取消农业税”“利比亚撤侨”等加以重点书写,这些事件显然都折射出党心民心所向所盼。

历史感的营造,还来自于在多角度审示中表现历史行进的冲突、矛盾甚至纠结。在这方面,《火种》值得仔细品读。作者长于综合运用多种文献描写历史事件,引导读者代入事件相关方的视角,从而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获得启迪。比如,本书第13章“南昌起义第一枪”,引用朱德、叶剑英、陈毅、聂荣臻、刘伯承、周逸群、陈赓等多个当事人的报告或回忆,在把这场武装斗争的历史侧面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同时,也让人们从当事人的叙述中获得启迪。如此写法,历史就变得丰润厚实,摆脱了“名词解释”式的单调刻板。

启迪与借鉴

回到本文开头所说,《火种》与《文献中的百年党史》对于文艺工作者具有借鉴意义。从文艺创作的角度而言,党史是一座富矿,更是一座宝库。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曾精辟地论述过题材与形式的关系,认为题材吁求形式,形式征服题材,并赋予题材以艺术生命。当党史作为题材进入文艺创作的视野,必须找到与其内在思想品格、精神气质相契合的表现形式,方能有成功的作品。而这也是《火种》《文献中的百年党史》给人启发的地方。

其一,以长时段烘托思想主题。这一点,其实已被近期的文艺佳作所证明。评书老将田连元以评书《话说党史》在“学习强国”平台推出后,引起网友追捧。我注意到,这部名为“党史”的评书从三皇五帝说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直至讲到近代中华民族由盛而衰的“痛史”。无独有偶,热播剧《觉醒年代》也是以描写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的踯躅,以及人们思想的压抑和苦闷开篇,从而令人信服且感动地写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更是人民的选择。在审美多元化的今天,《觉醒年代》收获无数赞誉,是与创作者具有“长时段”的历史观照分不开的。

其二,在细节中还原历史真实。《火种》作者格外注重文献原貌,比如,写井冈山这段历史时,特意从日本学者竹内实编辑的《毛泽东集》中引用文献,以更生动地表现革命道路在探索逐渐成熟的过程;写到大革命时期国民党的内部矛盾时,从“延安马列学院中共党史学习教学研究室打印本”引用吴稚晖痛骂汪精卫的文字。《文献中的百年党史》更集纳380幅历史图片,与100件(组)文献相呼应,营造出重大历史事件的现场感。人们在欣赏党史题材文艺作品时,常常问两个问题:真实不真实?感人不感人?其实,这也是评价党史题材文艺作品的两大重要尺度。而无论真实还是感人,都必须诉诸细节的力量。只有潜心于原始历史文献,从中挖掘出足够多且新的细节,并以恰当的艺术手法加以呈现,才能让作品具有充沛的感染力。

其三,用多声部唱响主旋律。与历史写作相比,文艺创作的优势在于对个体的关怀。所谓诗比历史更真实,也正是因为文艺更便于表现历史的丰富面向。一个深刻的典型形象、一段感人的历史故事,有时比数篇冗长的论文,更能让人看清历史的主流。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要达到这一效果,必须处理好一致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在坚持历史主流、主线的基础上,把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统一起来,不断提高故事的层次性和形象的丰富性,从而在丰厚的历史进程中刻画人物形象,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演绎恢弘的历史进程。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回顾了党的百年征程,总结了伟大成就和宝贵启示,首次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并指出,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伟大征程与伟大精神,都需要也值得伟大的文艺作品去描摹与表现,我们对此充满期待。

2021-08-18 ——从《火种》《文献中的百年党史》谈起 □李邨南 1 1 文艺报 content61253.html 1 在长时段中书写场景化的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