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学评论

来自“人境”,超越“人境”

□吴思敬

高丽敏把她的新诗集命名为《结庐人境》,无疑是受到陶渊明的影响。陶渊明有一首名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这首诗表现了陶渊明洁身自好的品格与高雅的审美情趣。高丽敏对此自然也是心向往之。但高丽敏生活的毕竟不是陶渊明那个时代,她不可能像陶渊明那样“大隐隐于市”。她知道自己是世俗中人,她生活于“人境”,但是她不要被自己周围的“人境”俗化,她要超越这个“人境”。她在漫长的人生经历中找到了一种超越的方式,那就是诗。来自“人境”而又超越“人境”,这就是高丽敏从陶渊明身上受到启发,而又自我寻觅出的一条诗的道路。

京西门头沟,这就是高丽敏所生活的“人境”。她出生在沿河城:“母亲生下我的那一刻/我就爱上了城和一条河/我是小城的庶民也是孩子//梦始终是城中之梦/像胡同血管的‘栓塞’/自守心城。而我爱/那城墙的裂隙——亲切真实/仿佛亲人故人在此留下掌纹额纹/”

高丽敏的诗植根于“人境”,植根于生活的深处,但不是生活现象的实录与照搬。高丽敏是喜欢思索的人,她把自己思索的成果,凝聚在诗中,因此能给人以深沉和厚重之感。如《活在慢里健步如飞》《每一天都是不用着急的白纸》《于无声处》《临窗》《世界是用来遗忘的》等,每首诗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一个生活的哲理。像这首《活在慢里健步如飞》,先写“活在慢里”:“在花的香气里慢/在新叶生长里慢/在太阳落下升起里慢/在春雨秋霜转身里慢/在自己的影子里慢”。慢,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人们不仅要到达未来遥远的目标,而且还要不时停下来,歇歇脚,看一看周围的风景,取一种更自然、更悠闲的生活方式,这样一种生活情趣,可以带来超越人生短暂这一时间局限性的契机。诗人愿意在慢生活中体验生命之美,但“又无时不在健步如飞”,这是由于她感到时间的飞速流逝:“在花落的叹息/在女儿日渐丰满的来日/在染发膏遮不住母亲的白发……”在诗人看来,慢与快是统一的,“那些慢有多慢/这些快就有多快”。这便写出了生活中慢与快的辩证法。人生的秘诀,便是在慢与快之间,寻找一种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既不要因行进过快而不堪重荷,也不要沉溺于玩赏而空耗生命。

高丽敏在从生活中捕捉诗情的时候,避免生活现象的简单罗列,而是侧重开掘生活事件后面的象征性内涵。拿《杀牛》这首诗来说,开头先写杀牛的起缘:“一头牛折了腿成了残废/杀它省了很多力气”。残废不仅不能成为疗救的对象,反而成为必死的借口,透露出一种强权的逻辑。《杀牛》这首诗,没有直接写杀牛的过程,毕竟那太血腥、太残忍了,诗人写的是杀牛后的场景:泥坯地上蔓延的血迹,搭在场院墙上的牛皮,大小不一的荆条篮子里装的牛肉、牛骨、脏器。按一般写法,杀牛写到这里就可以停手了,但这只能造就一首平庸之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个“晚归的牛群”突然出现了:“晚归的牛群路过场院/任皮鞭抽打就是不走/牛们流着泪,大颗大颗的泪/低吼长嚎,声音冲天/声音入土”(《杀牛》)。在这痛彻脏腑的呼号中,显示的是物伤其类的悲哀,这与前边所写的屠牛与瓜分牛肉牛骨的人的冷漠,恰成明显的对照。最后四句:“花椒,大料,葱姜/这些人的味蕾欢喜的东西/它是牛的时候没有吃过/现在饱喂它的尸块”。用异常冷静的笔法概括被屠的牛的命运:生前它吃的是草,死后它的肉加上调料成为人的美味。透过“杀牛”这一事件,作者对人性的扭曲与冷酷做了深刻的批判。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不只记录生命,而且为世界命名。高丽敏在多年的写诗实践中,不断磨砺自己的语言,让诗思在灵动优美的语言之中不停地闪耀。像《在草原》一诗中这样的句子:“把湖水弯成一把钥匙/握在手心。如同攥住草的心跳”“牧羊人挥动鞭子,赶动一条羊群的河流/追到了夜色却追不上成年的草原”,奇妙的想象与优美的情思交织在一起,让语言显示出饱满的张力。

在平凡的“人境”中发现美的眼光,富有哲理性的思考,对语言的诗性把握,三者的巧妙融合,构成了高丽敏诗歌的魅力所在,也为她未来的创作打下了很好的根基。

2021-08-25 □吴思敬 1 1 文艺报 content61368.html 1 来自“人境”,超越“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