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凤凰书评

书店:城市文化之光

□马国仓

书店是一座城市的灯塔,城市因书店而灵动、因阅读而精彩、因文化而文明!书店在每个读书人心目中是神圣的、亲切的、温暖的、有永恒记忆的!

我首先想通过自己脑海中的三件事,来分享我对书店建设的点滴感悟和认识:第一件事,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革命取得成功,既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而“笔杆子”所起的重大作用,在作为党史重要组成部分的红色出版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今年全党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特别是红色出版史的学习,我更加深刻感受到我们党历来对书店建设高度重视。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9月成立人民出版社;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即组建中央出版局和中央印刷局;1937年10月将中央理论刊物《解放》的发行方改为“新华书店”。其后,在全国解放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每解放一座城市,都要把新华书店与邮局、银行等民生工程一起建在城市最繁华地方,这也是全国解放后每一座城市的黄金地段都有一家新华书店的缘由。第二件事,上世纪80年代初,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城市改造和建设中,有人提出“黄金地段要出黄金效益”,于是乎,黄金地段不能出“黄金效益”的新华书店无不面临搬出黄金地段的危机,著名的上海南京东路新华书店、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首当其冲。作为行业专业媒体记者,我当时经过采访在《新闻出版报》刊出通讯报道《“南东”告急!》,率先发声批驳“黄金地段要出黄金效益”等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书店社会效益的观点,并在报纸开展了引发全社会方方面面人士广泛参与的大讨论,最后在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呼吁下,在党和政府强有力支持下,新华书店在城市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功能和价值得以被重新认识和重视,上海南京东路新华书店、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等全国绝大多数黄金地段的新华书店都避免了搬迁的命运,北京市不仅保住了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还在黄金地段的西单商业街建起了北京图书大厦。第三件事,进入网络时代以来,互联网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颠覆了许多传统行业,当实体书店近年来因互联网影响等多重因素导致生存困难之时,中宣部等十一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政策等方面保障和扶持城市书店建设发展。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每年拿出以亿元计的资金进行扶持,并且逐年增长,2020年更是达到了2.4亿元,让困境中的实体书店得以健康发展,不仅从根本上实现了北京实体书店从倒闭潮到发展新浪潮的转变,而且以遍布大街小巷的2000余家书店布局完成了每万人拥有0.8家实体书店的目标,为进入新时代的北京文化中心建设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也成为北京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象征,更为全国城市新华书店发展提供了“北京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第一时间要“建”?改革开放时期为什么在黄金地段一定要“保”?网络时代为什么千方百计下大力气要“扶”?我想,这是由书店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决定的。首先,书店建设是党和国家文化建设的需要。书店特别是新华书店是党的重要宣传思想阵地,其在建党初期、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以及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各个时期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无论任何时候,宣传思想阵地绝不能丢。其次,书店建设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书店是城市的精神高地,关乎人民群众精神食粮供给,是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在精神方面的最有力保障,也是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人民精神食粮绝不能少。再次,书店建设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向前发展,动力之源绝不能缺。当然,对一座城市而言,书店是城市文化的标志和灵魂,是展现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最重要窗口,关乎城市文明及文化形象。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书店建设起起伏伏、不凡发展的历史实践也进一步证明,任何时候,书店建设都不是需要不需要的问题,而是怎么扶持、怎么建设的问题。当然,书店作为文化企业、独立市场主体,既有意识形态属性,也具产业属性,其双重属性也决定了实体书店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性文化工程。政府和全社会对实体书店关注并进行扶持性投入是必需的,但仅仅做到舆论支持、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基础建设还不够,书店最大的功能是阅读,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于阅读,书店依附阅读而存在,只有通过政府顶层设计、社会大力倡导、群众积极参与,形成全社会阅读的热潮氛围,进而增强阅读消费,取得阅读实效,形成阅读习惯,让阅读真正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发挥书店的阅读功能和产业属性,实体书店才能在阅读市场消费的强力支撑下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全民阅读、推动阅读消费是实现实体书店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时代进一步推动书店建设还需要在三方面久久为功、持续发力——

一、持续扶持实体书店,优化阅读消费新场景。实体书店作为市民文化消费的重要平台,一段时期以来,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让已经饱受互联网迅猛发展挤压的实体书店更是雪上加霜,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导致实体书店出现经营生存困境。关键时刻,政府出手扶持成为实体书店起死回生、焕发生机的最重要因素。未来,在后疫情时代,实体书店依旧是市民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场所。文化建设需要投入,对实体书店通过政策扶持,推动实体书店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主业突出、多元经营的发展格局,进而切实优化市民的阅读消费环境,将极大提升人们的阅读文化消费水平,助力书店在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下,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加强阅读引导,把握阅读消费新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全民阅读”自2014年起已经8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因此,推动城市阅读消费行为健康繁荣发展,就要针对当下阅读市场消费存在的问题,关注并研究阅读市场消费构成和特点,并积极加以引导。在向读者不断提供大量优质内容中,引导读者爱上阅读、健康阅读,让人们的阅读消费行为在润物无声、春风化雨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社会主流价值,让书店等文化企业在产业属性最大化中实现意识形态属性的最大化。

三、改变书店服务模式,推动城市文化服务新升级。实体书店服务的强化与更新对推动城市阅读至关重要,更对自身形成“造血”功能、实现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必须通过大力推动实体书店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更多整合社会各种资源,更好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加强书店阅读品牌建设,提升群众参与度、平台辐射面和品牌号召力,吸引更多读者到书店来买书、读书,进行阅读文化消费。此外,网络时代网络阅读不容忽视,互联网正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形成一大新兴阅读市场,实体书店还要进一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互联网,热情拥抱新技术,探索建立全民阅读数字资源平台,大力推进数字化阅读服务,这也是当下提升实体书店服务水平十分重要的一环。

城市文明是由市民建设塑造的,市民素质是由书籍知识影响形成的。城市文明不能缺了书店,市民素质提升离不开书店。让书店永远成为点亮城市文化之光!

(作者系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2021-10-18 □马国仓 1 1 文艺报 content62016.html 1 书店:城市文化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