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孕育大作品,好作家成就好作品。主题创作是当今现实题材文学创作的重要领域。新时期以来,一大批江苏作家投身火热现实生活,在主题创作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凤章的《张家港人》、杨守松的《昆山之路》、范小青的《百日阳光》、丁捷的《追问》、周梅森的《中国制造》《人民的名义》等优秀作品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近日,由江苏省作协主办的江苏省主题创作优秀作家作品研讨会在宁召开,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围绕章剑华、周桐淦、张新科、傅宁军这四位江苏省从事主题创作的优秀作家代表,研讨他们的代表性作品,四位作家也分享了各自对主题创作的心得与感悟。
章剑华
江苏省文联主席,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江苏省委省政府曾为其记个人一等功,授予紫金文化奖章。先后出版《想法》《文化时空》《微思录》《故宫三部曲》《大江之上》《世纪江村》等个人专著12部,其中《故宫三部曲》获得徐迟报告文学奖和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并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国宝奇旅》;《大江之上》被评为苏版好书;《世纪江村》被列为中宣部重点主题出版物,位列苏人社“2020年度十大好书”榜首。
章剑华:主题创作强调重大性、时代性、时效性,是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的创作。进入新时代以后,主题创作也在不断发展。一方面我们要继承原来的重大性、时效性,另一方面又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我认为,当今主题创作最重要的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
首先,主题创作要有故事性,同时也要有史诗性。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中国不乏史诗般的故事,创作者更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拿出史诗般的作品。所谓史诗般的作品,就是宏大叙事,礼赞英雄,歌颂我们的祖国。
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主题创作还要增加可读性。现在的读者、观众接触到的信息很多,看到的作品也很多,怎么样才能让读者、听众来读、来听?我认为主要依靠作品的可读性,主题创作要体现新时代的特点,强调故事性、可读性。
另外,选题对于主题创作来说非常重要,可以说主题决定了这个作品能不能成功。我写《世纪江村》就是如此,今年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国人民百年梦想,那怎样写小康呢?既可以写全省的,也可以写全国的。而我选取了江村,因为它具有典型性。100年前费孝通、费达生就开始在那一个小小的村庄进行小康实践,经过实地采访之后,我就认定写江村,因为我看到了它在发展过程中的自然性,它现在还保持着农村的风貌、农民的习俗,这种小康是有代表性的,所以我觉得把它写出来更能够打动人。
我已经创作了三个三部曲,现在正在酝酿一个新的题材,写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现在也是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高潮期。航天事业的起始是江苏省的紫金山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对全国的航天事业都是有巨大贡献的。江苏还有南京大学天文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科工晨光集团、远望号测量船和全国的航天事业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我想从《故宫三部曲》写到《天宫三部曲》,完成一个新的重大主题创作。
张新科
江苏省“紫金文化英才”,国家级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被誉为“我国当代重大革命和谍战题材创作领军人物”。曾先后担任两所大学校长,现任江苏省社科联常务副主席、徐州市作协主席。在《当代》《十月》《钟山》等文学刊物上发表和出版小说近五百万字。代表作有《远东来信》《苍茫大地》《铩羽》《山河传》等。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长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选登。曾获全国《小说选刊》年度大奖、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话剧和戏曲。
张新科:每个时代都有它发展的主题。主题创作应该反映时代的行动、意识和精神。在新的时代,过去硝烟弥漫战场上遗留下来的爱国、奉献、担当精神,应该通过文学主题创作的形式把它传承下来。怎么来传承呢?一是要注重选题,选题要具备时代的特征。二是创作时要有正确的态度,要有客观真实的历史观。三是在主题创作时要多读、多看、多调研,把历史背后的故事和真实的细节挖掘出来。最后一点是传承时要有文学性。
在文学创作中,我多写国家重大题材,如雨花英烈精神、淮海战役精神、渡江战役精神,专题写抗战的作品不多,我一直想找一个好的题材写一写抗战的故事。
写反映战争的重大题材的长篇小说,除了关注战争本身,写双方的对峙、搏杀以及战场的残酷,另外还有最后的胜利。其中,我更关注战争背后的故事,更关注战争过程中人物的成长和事情的演变过程。另外一方面在于文学作品要体现它的文学性,就要和当地的风俗人情文化等结合起来。
现在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相比,体现红色基因的创作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个人认为应该用现代的手法和时代属性来体现红色基因。比如选取重大历史事件,先总结好、提炼好,还要选取典型人物。《苍茫大地》选取许包野作为主人公,他是党第一个拿到国外博士学位的年轻人,曾经担任过江苏省委书记、河南省委书记,家庭条件也非常优越,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年轻人为什么要投身革命,甚至最后牺牲在雨花台?在他身上体现了民族担当。这部作品已经再版过四次,非常畅销。用适当的方法塑造红色精神、典型人物,它的感染力要远远超过非虚构的或其他类型的作品。
周桐淦
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曾任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扬子晚报副总编。文学创作以报告文学和纪实散文为主,代表作有报告文学《多难的公理》《法与“法”的较量》《西飞的云鸟》《蓝色火焰》《智造常州》等。《智造常州》是国内第一部正面记录“中国制造2025”的长篇报告文学。《聚是一团火》既全面又深入地报告了江苏军团武汉抗疫的生动故事,作品在《人民日报》和《新华日报》发表后,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周桐淦:主题创作的传承与发展,就是要回答社会,或者读者、老百姓所关心的一些重大社会主题。譬如说,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新闻媒体发挥出极大的社会影响力,包括广播、电视的报道,作为报告文学作家应该要继续跟踪,拿出比新闻力度更大的作品,要做新闻采访不到的、不被表述的,或者一些新闻背后的重大故事。譬如说大家在新闻中看到那么多医护人员在流泪、流汗,那么他流泪、流汗的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在历史重大事件面前和转折关头,报告文学作家也应该像战士一样。譬如说,我们小时候看电影《英雄儿女》,那是多年前的报告文学;我们读大学的时候,徐迟老先生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产生的报告文学。作为报告文学要符合时代的脚步,也就是要做成生动的新闻。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我作为报告文学作家的代表,跟电视台、报社的新闻记者一起前往武汉,相关的报道在《人民日报》《中国日报》《新华日报》《香港商报》和不少海外媒体发表,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我最近正在写援疆题材,也可以说是脱贫题材。南通市帮助伊宁县脱贫,不是凭借带项目、带现金,而是产业援疆,从棉花的种植、纺纱、织布,南通把产业带到伊宁。伊宁从原来的农业牧业生产,到农牧民进了纺纱厂、服装厂,成为了产业工人,这是三千年来边疆地区一个最了不起的转变,脱贫之路改变了边疆的面貌。
傅宁军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已发表和出版长篇报告文学十余部,中(短)篇报告文学百余部。其中,《大学生村官》《淬火青春》分获第十一届、第十三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此岸,彼岸》获第六届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第五届江苏紫金山文学奖;《吞吐大荒》获第三届徐迟报告文学奖、第五届“正泰杯”全国报告文学大奖。《南京先生》《长江星辰》获南京“五个一工程”奖。《科学之剑》《淬火青春》等入选“向全国青少年推荐优秀书目”,并多次入选中国报告文学及中国非虚构年选。
傅宁军:我认为主题创作应该发掘和反映我们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其实主题创作也是与时俱进的,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英雄和时代背景,所以我们发掘不同时代主题的时候,首先对主题本身要了解,再把新意发掘出来。
比如说我写《永不言弃——消防英雄成长记》,实际上发掘的是怎么去教育孩子,我们现在讲得比较多的是快乐教育,大人不愿意把沉痛的不愉快的事情告诉孩子,希望用我们的翅膀保护他们。但是我想通过消防员的故事讲灾难教育,讲我们要有危机意识。怎么让孩子有这种灾难意识,这是需要去发掘的。
《心中的旗帜》写退伍军人群体。《长江星辰》讲述了张家港靠海边的一个穷村,一位老书记把它打造成全国文明村的故事,这位老书记也是把所有的力量凝聚起来去和贫困做斗争;《永不言弃——消防英雄成长记》则是讲述原来是武警的主人公丁良浩,后来转业到消防救援国家队的故事。
这些作品里有一个贯穿的主题就是英雄主义。我们个人乃至我们整个民族,是需要一种精神的,我想写年轻的共产党人有这种信仰并一直坚持下来奋斗的故事。
我一直写纪实文学,选材主要是江苏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给孩子们的写作也在继续。儿童文学作家沈石溪评价《永不言弃——消防英雄成长记》时说,它并没有像一般的儿童报告文学那样,直接以儿童为主角,而是将少年成长的主题自然地杂糅到烈火英雄非同寻常的锻造历程中,拉近与青少年读者的距离,彰显了其中的励志含义,这是一部优秀的人格教科书和生命成长史。沈石溪老师的评价是对我的鼓励,也是对我的希望。我想,无论面对什么年龄段的读者,作品既要与时代共振,又要与读者共情,这是我写纪实文学的追求所在,同时是有待突破的标杆。
(根据访谈记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