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秀莹小说集《爱情到处流传》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11年卷,2016年获首届茅盾文学新人奖。
付秀莹的创作富于才情,赏心悦目。她善于从中国优秀文学传统中汲取营养,赋予乡村和城市世界以诗意内涵,探索普通人情感与心灵的隐蔽幽深之处。作品具有鲜明的形式感、淡泊的气质,叙事朴实、内敛、明净,给人带来温馨的体验。
马金莲2016年获首届茅盾文学新人奖。长篇小说《马兰花开》获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凭借短篇小说《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马金莲的小说,主要集中于“农事”书写。在她的笔下,“农事”本身并非重点,而是把乡土与农事作为一种环境氛围,主写它们对置身于其中的人们的约制与滋养,以及它们在人的青春成长中烙下的种种印痕。她的作品在日常化的故事与人性化的细节中,自然而然地流淌着一种爱心与善意。由此,她以乡土童谣式的小说写作,给自己打上了独特的艺术印记,也把自己和别人明显地区别了开来。
李娟2016年获首届茅盾文学新人奖,凭借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
李娟那些随兴而为的文字,是与在新疆阿勒泰一隅的切身经验感悟紧密相连的,是怀着女性的敏感和写作者的虔诚,为广袤土地上人、河流、万物的平凡生动留下富于温度和情怀的造像写心,大千世界唯个人笔墨绚烂,其散文点点滴滴汇成的涓涓细流,已成为当代汉语写作中极具美感和冲击力的存在。
纪红建获第二届茅盾文学新人奖,凭借《乡村国是》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
这是一位年轻的报告文学作家,他以坚韧的双脚行走祖国大地,以敏锐的双眼捕捉人间冷暖,以真挚的心去拥抱人民,以坚定的信念忠实地记录着这个时代的喜悦与痛苦、辉煌与苦难、艰辛与奋争。以人民为中心、以真诚为原则、以实录为主色,是他书写与为人的品质。从《哑巴红军》到《乡村国是》的十年步履,让我们欣喜地与他一起收获成长的骄傲。
张楚获第二届茅盾文学新人奖,小说集《樱桃记》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05年卷,凭借小说《良宵》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张楚是一位对日常生活处理得非常精细的小说家,他的作品有精彩的故事细节,还有充沛的感情铺垫。他的小说在叙事中充满了诗意,总能够让读者既获得故事的真实,同时又得到情感的满足。他的小说语言朴实真诚,透露出纯熟的风格和沉静的气质。
曹有云获第二届茅盾文学新人奖,诗集《时间之花》曾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09年卷,获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曹有云是当代优秀的藏族青年诗人,青藏高原昆仑雄风吹拂的《格萨尔》说唱史诗的精神谱系上,叠印着他在博大深远的《诗经》汉语诗歌巨流中追溯先贤的身影,身处开放时代更让他呼吸到大洋彼岸《草叶集》掀开的自由舒展之气。于是,他的诗歌是青藏高原众山群水间的自然歌唱,是伟大的藏汉民族精神汇集的精神张扬,是多梦时节赤子诗人的仁爱情怀:气势恢宏,血性灵动,笔力雄健,精神自由,展示了新时代一位高原歌手令人赞叹的才华和气象纷繁的精神世界。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获第二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第七届、第八届、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蒙古族青年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他的动物小说在当代儿童文学界独具一格,充满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动物世界的理解,在充分张扬自由和狂野美学的同时,也阐释了一个草原之子对人类文明特殊的尊重。他对语言的色彩和音韵异常敏感,注重读者的阅读效果,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用自己在草原深处的身体力行,实践着自己的创作主张,为中国故事的艺术画廊增添了众多的典型形象。
李修文获第二届茅盾文学新人奖,凭借《山河袈裟》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
李修文的创作在多个领域均有杰出建树,其小说《滴泪痣》《捆绑上天堂》曾在全国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散文集《山河袈裟》等作为他近年来散文写作的结晶,以对多样化现实生活、普通大众精神世界鲜活而深刻的反映,以及对汉语之美的挖掘与呈现,充分体现了他开阔的视野、强烈的人文情怀、艺术表达上的游刃有余,体现了他在以散文写作让文学“回到人民回到美”的雄心与成就。
滕肖澜获第三届茅盾文学新人奖,凭借中篇小说《美丽的日子》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滕肖澜的小说创作,在自我和大我的平衡中深探心灵的困局,在个人与家国的互参中直面时代的疑难,她的创作以上海为立足点,继承发展了从上世纪30年代至今的海派文学潮流,并将厚实的体验、立体的勘察和灵动的感应化为出众的叙事才华,以自己的积极探求为新时代都市文学拓展出新的向度。
田耳
田耳获第三届茅盾文学新人奖,小说集《一个人张灯结彩》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07年卷,同名小说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
田耳善于捕捉时代变异之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并由此生发出日常化的故事,底层人的命运遭际与心性磨砺,一直是他孜孜不倦探索的主题。他的作品人物鲜活,笔墨酣畅,粗砺质朴,直击心灵,写出了一个时代的喧嚣与孤独,也写出了一代人成长中的伤痛和温情。
杨庆祥获第三届茅盾文学新人奖。
杨庆祥从诗歌创作步入文坛,并一直与诗歌创作保持着密切联系,这使他的文学评论更能近距离地观察作家和内在地吃透作品,同时勇于直面当下的现实创作,以辨析的态度、理性的思考和深切的剖析,表达自己中肯而犀利的意见,表现年轻学者新锐的思想立场和鲜明人文情怀,从而成为“80后”批评群体中的代表性人物。
林森获第三届茅盾文学新人奖,小说集《小镇》曾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11年卷。
林森的文学写作,在题材与写法上都力求出新,其小说从岛屿上的人与事出发,抵达人性的幽微之境,由此书写海南的历史与现实,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以既“炼意”又“炼句”的艺术追求,使小说作品内含独特的诗意。他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了同代作家里少有的成熟度与厚重感,并具有自己鲜明的辨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