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艺术

心系“少中” 培根铸魂

□胡 薇

随着序曲《昆仑之巅》的乐声,我国近现代杰出的音乐学家、音乐史学家王光祈先生写在《东西乐制之研究》“自序”中的热切愿望“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少年中国’灿然涌现……”,直接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可以说,作为序曲的交响大合唱《昆仑之巅》,不仅为歌剧《王光祈》奠定了厚重的整体基调,同时也是全剧将合唱作为剧情发展重要动力来源的开端。随后,全剧的推进围绕着“少年中国”、“工读互助”、“去国怀乡”、“昆仑之巅”的演进与变化,徐徐铺展着一幅20世纪初中国波云诡谲的社会现实图景,勾勒出前辈先贤在乱世中踟蹰前行、苦苦探寻救国之道的浮沉与挣扎。

对于一部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创作素材的歌剧作品来说,若想塑造人物丰满的舞台形象,创作上无疑会受到多种制约。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创作者如何立足真实来进行合理剪裁选择与艺术塑造。尤其是作为核心人物的王光祈,不仅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还是“五四”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近代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虽英年早逝,人生却颇多亮色。比如,他曾参与创立“少年中国学会”、组建“工读互助团”;留学德国,学习政治经济学、攻读音乐学;撰写和翻译国防、外交、政治、音乐、戏剧、美术等多种著作为国人学习的参考等。因此,如何平衡他一生中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的诸多重大事件、如何选取其处于人生抉择阶段的关键节点,并非易事。只有抓住人物身处社会巨大变革之际不断求索和转向的根本原因,才能更好地表现和揭示出其专业转向的本质内涵——所有外在选择的变化,都出于内在始终不变的爱国之心使然。他所有的选择与行动的根源和动力,正是为了实现理想中的“少年中国”才毅然转向致力于能够“引导民众思想向上”、“拯救中国”的音乐事业。由此,全剧的创作就锁定在了对于王光祈重要的人生节点的切入和展开,同时运用现实空间与情感空间的对比或呼应,透过其探求救国真谛的曲折历程来展现他对理想矢志不渝的追寻,重现了他在乱世中以“音乐救国”的心灵轨迹及其为倡导音乐教化、塑造国民素质所付出的不懈努力,艺术化地表现了他从社会活动家转变并成长为音乐学家和翻译家的必然,揭示出他献身美育教育的根本原因与动力。而且,全剧的叙事核心与思想内涵对于音乐教育重要性的揭示,在新时代以来美育教育的价值、必要性与迫切性愈发被国家所重视并不断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予以激励和扶持的当下,可谓是恰逢其时,尤具时代意义。

全剧在真实历史人物素材的基础上,以音乐为桥梁,在创作中注重对于史实的组织与编排,并不断以今人的视角回眸上世纪的历史现场,在结合中西歌剧的表达方式、多元化的戏剧结构和多种舞台手段的同时突出川西民间音乐元素,在独唱、重唱、轮唱、合唱等多种形式的表达中,多元化地表现了王光祈怀揣以音乐之力唤醒民众进而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理想,演绎王光祈忧国忧民、为实现中国与西方的思想文化顺畅连接而甘愿成为国人“开门人”的多舛却执著坚定的人生故事,为观众刻画出这位心怀家国的漂泊者的心灵轨迹,重现了其对中国音乐及翻译等方面的不朽贡献。全剧的前半段,着力于表现王光祈在创建少年中国学会、组织工读互助团等方面的探索和贡献;后半段,则是集中于他的音乐研究与翻译事业。整体上力图在写实白描的同时虚实相间,运用诗意抒情的心灵外化来渲染和烘托王光祈的家国情怀。比如,在结尾表现王光祈先生因笔耕不辍而劳累成疾、不幸病逝德国的段落,先是以书籍的忽然倾覆表现了他昏倒在大学图书馆的事实,随后便转为梦回故乡的抒情对唱。因为王光祈音乐思想的核心是“音乐救国”,他的音乐论著烙印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所以主创在此段落把音乐表达的重点落在情感和灵魂的归属上,也有助于揭示并呼应他内心所充盈着的对祖国的炽热深情。其实,这也正是激励着他不断思考、书写以及不断翻译以便对国人有所助益的不竭动力。

全剧的主创力图通过人物的行动与情感的相生、相悖来完成舞台艺术形象的塑造,舞台呈现上也紧紧围绕着人物内心的决绝与执著、放下与放不下来做戏:决绝是毅然离家追寻理想,执著的则是家国大义;放下的是个人的荣辱得失,放不下的还是对家国亲人的思念。由此,随着悠扬的乐声,那些曾经为了理想而负笈海外谱写春秋的前辈先贤们,逐渐挣脱了冰冷的史册,让当下的观众可感可触;而他们的精神与形象,也终将伴随着历史,烙印在后人的生命中一代代地传递下去。不过,作为一部原创新剧,歌剧《王光祈》还有着一定的提升空间,还可再加打磨、精益求精。比如,对于全剧的结构可以进行调整,从而让情节的设置更为有效、合理;主要人物的自主性,还可强化;可以针对一些重点段落和场面的表达加以丰富。

如今,歌剧《王光祈》的主创团队以音乐为载体,寓教于乐,通过歌剧的艺术形式来描摹、塑造革命先驱的人物形象与内在精神,为营造历史现场的沉浸感提供了有效的助力;而且,歌剧的创演也是一次契机,让参演的专业院校师生在艺术实践中磨炼自身技艺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领悟和继承前人的精神遗产,并通过自身的演出使观演双方的精神滋养得到共通和实现。尤其在当下,发展新时代的美育教育来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早已是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需要,音乐教育与戏剧教育的有机融合也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与发展空间。

2021-11-29 □胡 薇 1 1 文艺报 content62657.html 1 心系“少中” 培根铸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