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艺术

位卑未敢忘忧国

□尹文钱

在我国近代史特别是近代音乐史上,四川温江人王光祈是一个不可绕开的人物。他最早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提出了以乐制区分世界各地区音乐为三大体系的理论;他首开对中国历代乐律史料的初步整理和研究工作;他以论文《中国古代之歌剧》获得德国波恩大学博士学位,是第一位拥有西方荣誉的中国音乐学家。王光祈作为我国近现代音乐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在我国音乐学领域中“立下了第一块丰碑的人物”。然而,王光祈在改学音乐学之前,却是一位非凡的社会活动家。

四川音乐学院的新创歌剧《王光祈》以王光祈追求爱国理想、谋求救国道路的一生为主线展开叙事,从他与李大钊、魏时珍、李劼人、周太玄等人创立少年中国学会、组建工读互助团,经历学会的分裂、爱情的失败后留学德国,并在其生活极度的拮据中艰难选择音乐学的生命轨迹中写实与写意,以时间为顺序建构四幕乐章,塑造了他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从一位社会活动家成长为我国民族音乐学先驱的舞台形象。

从该剧的叙事呈现看,爱国精神的眷顾与人文境界的延绵贯穿始终,突出表现了王光祈作为一个学人的理想担当。编剧写实性地叙写了王光祈身上铭刻着忠诚的、无限热忱的赤子情怀,特别是在那个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他的爱国情结既难能可贵又纯粹无比。从将目光聚焦于少年中国学会到具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工读互助团幻灭,经历了种种失败而勇敢地从失败阴影中走出来的王光祈,为了寻路,他远涉重洋留学德国研习政治经济学。在一众或公派或自费留学德国的留学生中,王光祈算不上最起眼的一个,但他无疑是最刻苦勤奋的一个。怀揣救国理想的王光祈,在德国社会环境的熏染下,切身感受到改良社会的艰辛与不易。在发现从政治入手进行社会改革无望之后,王光祈转而求之于从事学术活动,特别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高度发达的音乐艺术,让他开始烛照对比我国古代昌盛的乐教史,促使他“少年中国”的理想进而转变为“音乐救国”,并以其坚韧的意志不负韶华,为音乐事业鞠躬尽瘁,功垂不朽。

用音乐去描写音乐家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歌剧《王光祈》进行了倾情的尝试。作曲家用切合时代语境的音乐话语体系,一方面尊重历史严肃事件的真实性,同时注意增加人物内心活动的艺术性,在用音乐讲中国人的故事同时,也把中国人的故事用音乐讲给了时代。剧中,《昆仑之巅》的宏伟壮美,《去国辞》的辗转思量,《等着我啊,等着我》的悲情叹惋,对王光祈爱国志士的形象塑造起到了重要支撑。

为了契合王光祈所处的时代特点,剧作唱词采用文白相间以白为主的呈现方式,通过宣叙调、咏叹调、讲白等,配合独唱、重唱、合唱等表现方式,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同时,作为一部民族歌剧,除了唱词,作曲家还勠力尝试民族音乐语言的充分运用。剧中,作曲家采用了中西合璧的作曲技法,在剧作四幕近30首的音乐创作中以汉民族五声调式为基础,交替采用了西洋大小调,以民族化的创作思维来结构全剧,凸显了剧作的民族特色。

就该剧的舞美设计而言,全剧主要以梯台与书架变化结构,包括服装在内,都展示了舞美领会剧作内涵,独具匠心驾驭舞台的创造性思维。宽广的舞台阶梯时或隐喻王光祈蜿蜒曲折的民主求索道路,时或表现王光祈音乐学术金字塔般的灿烂辉光。而书架的配合极为贴合王光祈所处的黯淡年代,因为该剧的发生发展紧紧围绕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这场伟大的启蒙运动,其首先在于思想的启蒙性质,而核心在于人的思想解放。不管这些书架是象征根深蒂固的专制主义,抑或是表现觉悟的民主革命者和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在王光祈英年早逝的时候,轰然垮塌的书籍作为注脚给人们留下了值得严肃深思的内在主题: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岁月,中华民族遭遇到惨痛的劫难。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伟大梦想,中国人民奋起抗争,各种力量前仆后继,多种方案轮番试验,却总是以失败而告终。洞察历史,我们从王光祈的身边看到了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一大批时代的有志青年,位卑未敢忘忧国,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们便承担了真正的历史重任,而历史业已证明:谁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谁就是历史真正的最终选择。

总之,在我国音乐文化产业飞速发展的有利背景下,在成都为打造“国际音乐之都”而付出诸多努力的过程中,《王光祈》作为一部有着浓郁巴蜀文化标识的剧作,它的成功首演,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1-11-29 □尹文钱 1 1 文艺报 content62658.html 1 位卑未敢忘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