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艺术评论

湘剧《忠诚之路》的舞台探索之路

□李薇薇

由湖南省湘剧院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原创湘剧《忠诚之路》,作为湖南省第七届艺术节的开幕大戏点亮了这场“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忠诚之路》通过全景式扫描与重大事件聚焦,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将马日事变、秋收暴动、三湾改编、大柏地反击、古田会议、长汀誓师、血战湘江等一系列重大党史事件进行了有序的聚焦浓缩,艺术再现了英烈陈树湘从稚嫩少年成长为优秀指挥员的过程。剧中涉及众多党的领导人毛泽东、陈毅、罗荣桓、林彪、朱德、萧克、粟裕等,每一位都举足轻重。这样的容量和人物设计在戏曲创作中堪称创举,编剧“任性”,导演也“放飞自我”,最终呈现出一部磅礴大气、荡气回肠,点到为止却又让人回味无穷的精品力作。

编剧盛和煜打破了舞台时空的局限性,不按一般人物传记“性格决定命运”的方式结构剧本,而是让剧情推动人物的成长,主观地规定好每一场的时空和事件:一方面以宏观的、严肃的历史态度真实地展示革命大事件;另一方面又从陈树湘的平民视角去解读大事件和大人物,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自己的成长,成就他英雄的一生。《忠诚之路》的事件多而不杂,对白精简生动。盛和煜用大写意的、点到为止且惜墨如金的手法,营造出“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于无穷”的意趣。这要求编剧必须对笔下人物有精准的定位、深刻的理解,在宏观事件中用微观的笔触表现出十分精准的生活细节才能符合观众对熟悉人物的联想和期待。

拿剧中毛泽东的塑造来说,一出场的一句“我们春伢子的革命目标蛮具体啦”,便将毛泽东和群众打成一片的“泥腿子”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三湾改编”通过余洒度和陈树湘的激烈冲突,引出毛泽东对“支部建在连上”的肯定,也表达了他的主张: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此处又有一个金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冇得办法了!每个人的追求和信念不一样,有的人注定只能同行一段路,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是领袖的智慧和豁达,是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古田”这一场戏,在历史事件上也只是寥寥数笔,却进一步强调了毛泽东、杨开慧对于陈树湘的影响是其政治上成熟的转折点。尤其是陈树湘和杨开慧的隔空对唱,从侧面勾勒出毛泽东与杨开慧伟大的革命爱情。

陈树湘的塑造,原本就是个难题,他没有后代,留下的文献资料也少,却因为该剧在选材上的大开大合以及散文般的结构,让他原本模糊的身影鲜活起来。如果说伟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么陈树湘代表的则是那个热血奔涌年代里许许多多在革命家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红军战士们,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大多数人,是鲜红的底色,正因为他们的忠诚和前赴后继的牺牲才成就了革命的必然胜利。人和历史的关联性是全剧紧紧抓住的戏核。作为普通人,关于他的家乡、家族、情感、爱人、恩人、朋友、战友……在大时代背景下编剧给予了合理戏剧性虚构。族公公老早就给他定了亲,可是这个娃却“带着乡亲们搞农会去送死”;年少的他眼见“搞农会才快活了几天”的三嗲被枪杀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心底的绝望、噬骨的仇恨和强烈的求生欲,就是无数像陈树湘这样的娃娃从懵懂走向革命的初衷:穷死、被压迫剥削死不如图个快活,那就跟着共产党干吧!有了这个原始动力,遇到恩师毛泽东、杨开慧后果断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从“天天吃上腊肉”的具体革命目标到三湾改编时的迷惘;从怕女人拖累他前进的步伐而逃避逼婚,到因为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怕辜负翠妹子而拒婚,再到担任红军34师师长带兵杀敌、对马七七的关爱,忠诚、信仰一步步累积,最后爆发在断肠明志的壮烈牺牲。在人物塑造时编剧没有特意放大任何特征、没有聚焦特写,在许多大人物、大场面的铺排中,陈树湘只是若有若无地存在着,最后一刻我们却能看到这个小人物成为巨人,擎起了民族的希望。

戏剧评论家总结导演张曼君的艺术风格为“退一进二”和“三民”主义:退一,即退回戏曲艺术本体自身,进二,即把现代观念融入戏曲创作,在尊重戏曲艺术本体的基础上进行现代阐释;“三民”主义即把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习俗融入戏曲舞台,创作“诗性现代戏”的新时代戏曲。张曼君说:实现戏曲的现代性,关键要改革创新,将时代感和现代审美融入戏曲。这既表现在戏曲演出的内容上,也表现在戏曲演出的艺术表现形式上。

《忠诚之路》的剧本结构决定了该剧散文诗的气质,从视觉上张曼君就给观众呈现了一个宏大的空间。大斜坡平台、大色块,加上一些具有时代意向抽象符号:牌楼、树桩等,便形成了一条旧时代的苦难之路,一条热血男儿走了7年的浴血之路,一条善良女人守候了7年的望夫之路。地点虽然随着剧情在变,但是无论走到哪里,战士们的信仰、忠诚、精神和力量是不变的,所以红色成为笼盖一切的色调。在大色块之外,上、下场口,分别摆放着不同的桌椅家具;一束暖黄的灯光下,生活的细节便在这两个区域铺陈开来的,淡淡地、细碎地点缀在厚重的历史中。这种虚实结合的方式使得巨大的、没有大变化的开放的空间有了节奏的变化,实现了空间的灵活切换。历史的恢宏、厚重感以现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对于不太接触戏曲的当代观众而言,视觉审美是他们能否接纳这个艺术形式的第一审美要求。

该剧在唱腔上以高腔为主,原汁原味。厚重的历史、战争主题,民乐队的配置肯定是不够的,在音乐设计上将流行的、交响的,一切只要是能为主题服务的,统统加入到以湘剧曲牌为基调的音乐中。这种方式在湖南省湘剧院近20年的新创戏中屡见不鲜,也极大地拉近了戏曲和现代观众的距离。该剧中湘剧“放流”的演唱形式相对《李贞回乡》和《月亮粑粑》都更多了,前两个戏中只在核心唱段运用了这个形式。这些年,这些唱段经常被单独拿出来作为小节目参加各种演出,许多观众都熟悉了这个形式。而《忠诚之路》中多处人物抒发情感时都用到了这个形式,这种类似于浅吟低唱却又抑扬顿挫的唱法,高低音的转换多,对唱功的要求很高,在表演上要情感充沛,自然连贯,韵味十足。正是这种类似叙述的唱法很适合现代人物的塑造,经过剧目和时间的累积,这一唱腔也将成为湘剧现代戏的一个重要特色,这对于湘剧在全国的推广也将起到积极作用。显然什么样的唱腔适合现代戏、现代人物演唱,导演是经过认真考量的。

除去对剧种唱腔的考量,张曼君的“三民”主义风格在该剧中的运用也是灵活和谐的。不似《月亮粑粑》《花儿声声》和《妹娃要过河》剧中反复使用一首主题民谣、民歌作为戏引,《忠诚之路》只是在转场以及许多群众场面中反复出现了时代感、地域性强(有湖南的、有福建的)的音乐。不用拉幕,不用转台,在音乐中巧妙地完成了多次转场,行云流水,不动声色。

中国戏曲审美中有个观念:舞美在演员身上,演员通过程式化的动作带领观众上天入云,日行千里。该剧中,导演创新性的舞蹈和群众场面铺排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如开场的农会运动、三湾改编、血战湘江等许多大场面中,演员都有舞蹈化的动作。这些动作对于戏曲演员来说既简单也难,因为传统戏演员的固有身段训练有肌肉记忆,要完成舞蹈化的现代戏并不容易,可见导演在注重统一性的基础上,细扣差异性需要耗费多少心血。而这样的用心也恰恰是大场面质感的保证,这个功夫非下不可。

2022-01-14 □李薇薇 1 1 文艺报 content63298.html 1 湘剧《忠诚之路》的舞台探索之路